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新型DRGs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你需要了解这些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新型DRGs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你需要了解这些单床DRGs权重0201MDC评分根据DRGs的26个MDC评价范围及含义 从中选取可量化学科发展均衡性的21个MDC。该方法在21个MDC基础上进行评价打分 每个MDC最高分为2分 合计42分。学科MDC评分规则为:未开展某学科MDC或该学科MDC下出院患者量少于5%均数的医院(含未开展该MDC医院) 扣2分;该MDC下收治病例总RW值位于所有参评医院的最后3名 扣1分(未开展MDC的医院不计为最后3名)。从而得到该院MDC学科建设得分 以反映学科基础实力与专科运营能力。
目前 DRGs在医院绩效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内容主要包含产能、效率与质量三大部分。传统DRGs对质量和效率的评价停留在粗放型的指标层面 缺乏精细化理念。如何更合理地考虑患者间差异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是新时期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的难点。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的24名DRG管理应用专家以DRGs绩效评价为主题 广泛检索相关文献 整理已提及的26个绩效评价指标作为备选指标库。采用Delphi法构建新型DRGs指标体系。最终建立含产能与技术、效率与运营、质量与安全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新型DRGs指标体系。
新型DRGs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较于传统DRGs指标体系 新增或变化指标共10项:
01
MDC评分
根据DRGs的26个MDC评价范围及含义 从中选取可量化学科发展均衡性的21个MDC。该方法在21个MDC基础上进行评价打分 每个MDC最高分为2分 合计42分。学科MDC评分规则为:未开展某学科MDC或该学科MDC下出院患者量少于5%均数的医院(含未开展该MDC医院) 扣2分;该MDC下收治病例总RW值位于所有参评医院的最后3名 扣1分(未开展MDC的医院不计为最后3名)。从而得到该院MDC学科建设得分 以反映学科基础实力与专科运营能力。
02
单床DRGs权重
它是指在指定时间内每床位产生的平均RW值 反映医疗单位产能、技术难度、床位利用情况。
03
检查费用指数
它是某病组检查费用与所有病组平均检查费用的比值。
04
药品费用指数
它是某病组药品费用与所有病组平均药品费用的比值。
05
耗材费用指数
它是手术特定病组所使用的耗材费用与所有手术病组平均耗材费用的比值。
06
风险调整死亡率
该指标影响因素有:患者性别(男/女)、年龄(60岁以下、60岁~<70岁、70岁~<80岁、80岁及以上)、住院次数、支付方式(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自费、其他)、入院情况(一般、紧急、危重)、住院天数及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Index CC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来评价患者死亡风险。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总体在真实世界的死亡状况。
07
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
将原低风险组和中低风险组进行合并 即低风险组死亡患者数 中低风险组死亡患者数之和与低风险组患者数 中低风险组患者数之和的比值 反映机构医疗差错及安全状况。
08
高风险组死亡率
它是高风险死亡患者数与高风险患者数的比值 反映医疗机构诊治危急重症患者的能力。
09
31天非计划重返手术率与31天非计划再入院率
判定要求为其重返至同一科室或主诊断在同一MDC中 并参考病案中“是否有31天重返计划”作为辅助信息 排除计划类重返情况。反映除死亡外的医疗质量(尤其是与死亡相关度较低的科室) 并对DRG工具的规范运营起到监督作用。
传统与新型DRGs指标体系综合绩效评价总体排名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 在6个评价维度中 新型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说明新型DRGs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要优于传统型。
新型指标体系优点分析
24名专家通过对该体系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与传统指标体系相比 新型指标体系共有10项不同指标 这也是导致医院排名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服务广度、费用控制、质量与安全评价3个方面:
(1)服务广度。
将“DRGs组数”和“MDC评分”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可体现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学科建设情况 明确本院目标学科与他院标杆学科之间的差距 以实现现代化医院“强专科、大综合”的科学管理发展理念。
(2)费用控制。
在传统费用消耗指数基础上 将药品费用、检查费用、手术患者耗材费用进行拆解 通过指数化来进行比较。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 对各类费用进行考核 能够有效监测此类情况。建议各地区卫生管理部门及医保部门可考虑依托DRG环境 将结果作为区域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或费用管理依据 以完善辖区内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及控费要求 促进良性发展。
(3)质量与安全评价。
传统评价体系常采用“低风险组死亡率”作为DRGs质量与安全评价的唯一指标存在如下问题:①敏感性低。②评价维度过于单一;③缺乏代表性 无法做到对所有科室评价(如非死亡相关科室)。因此 新型体系创建“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来解决敏感性问题 其性质依然反映医疗过失与差错;
采用多项质量与安全指标来解决评价单一性问题 31天非计划重返类指标解决非死亡相关科室的医疗质量评价。31天非计划重返类指标意义在于 一方面防止拆解入院情况的发生 另一方面防止医院一味收治高RW值患者而忽视患者后期医疗质量 同时将质量评价延伸至患者出院后 从而充分发挥RW值的评价效能。
本研究所主导的新型绩效评价方法充分发挥了区域性医疗管理的作用 通过以DRGs大数据为抓手 严格把控区域医疗质量指标 从而进行更加有效和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机构绩效评价 为解决目前DRGs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为DRGs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也为省级大区域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医院开展。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原标题:《两种DRGs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效果比较研究》作者:许 昌 钟婉婷 陶红兵 陈 芸 庄俊汉 罗 斌 周 健 刘 颜 刘天钊 熊昊祾 王干一 王亚楠 程兆辉,文章略有删减,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