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瘤如何下诊断:结直肠腺瘤知识科普
直肠腺瘤如何下诊断:结直肠腺瘤知识科普1、绝大多数结直肠腺瘤可以通过结肠镜进行高频电切除,其中直径较大、基底较宽、存在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瘤建议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不仅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其表现结构来判断其是否为腺瘤性息肉,并对其是否发生癌变及浸润的层次进行内镜下评估。近十余年来,另一种特殊的腺瘤被学界越来越重视,即锯齿状腺瘤,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发生癌变,其癌变率要高于传统腺瘤,可分为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无蒂锯齿状腺瘤,其中,后者的癌变率要高于前者。绝大部分结直肠腺瘤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的改变,一些较大的腺瘤可引起便血、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鉴于绝大多数的结直肠腺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结直肠腺瘤的发现必须依赖结肠镜检查,确诊则需要病理学依据。
上周为一位特殊的病人进行了肠镜检查,特殊之处在于这位病人在一周前刚接受了肠镜检查,结果提示“降结肠占位”,但是病理并未看到肿瘤细胞,由于涉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所以外科医生就联系到我,要求为这位病人再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并重新活检以确诊恶性肿瘤。通过调阅之前肠镜图片,对于病灶性质确实存疑,在肠镜检查的过程中得以一窥这个病灶的全貌,原来这个困扰外科医生的病灶是一个巨大的腺瘤,电子染色后发现病灶的表面结构规则,所以镜下判断为腺瘤(不排除局灶癌变),最后的病理也提示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类型,被公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今天就来科普一下结直肠腺瘤的相关知识。
结直肠腺瘤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腺上皮的良性肿瘤,但却具有癌变的潜能,可通过“腺瘤-腺癌”途径发生癌变,是绝大多数结直肠癌发生的直接原因。
传统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腺瘤的直径越大、基底越宽、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的几率就越大。
近十余年来,另一种特殊的腺瘤被学界越来越重视,即锯齿状腺瘤,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发生癌变,其癌变率要高于传统腺瘤,可分为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无蒂锯齿状腺瘤,其中,后者的癌变率要高于前者。
绝大部分结直肠腺瘤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的改变,一些较大的腺瘤可引起便血、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鉴于绝大多数的结直肠腺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结直肠腺瘤的发现必须依赖结肠镜检查,确诊则需要病理学依据。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不仅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其表现结构来判断其是否为腺瘤性息肉,并对其是否发生癌变及浸润的层次进行内镜下评估。
1、绝大多数结直肠腺瘤可以通过结肠镜进行高频电切除,其中直径较大、基底较宽、存在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瘤建议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2、明确存在癌变的腺瘤则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早期发现结直肠腺瘤并进行内镜下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接受结肠镜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强烈建议结直肠癌高患病风险人群尽早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结肠镜检查。
近年来,国家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项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在十年之后,我们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迎来一个显著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