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有什么文化遗产?姑苏的东方古艺之花
姑苏有什么文化遗产?姑苏的东方古艺之花杜洋刻板记者了解到,桃花坞年画并不是常见的“大红大绿”的一类,而是会有非常雅致的色调,像清供的花瓶《花开富贵》,色调渐变、颇有讲究。同时受到西画的影响,使得原本平面的画面显得更加立体。这一盛世时期,美学界便将苏州桃花坞年画誉为“姑苏版”,也是苏州年画鼎盛时期的代表。它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制作工艺复杂,极为考究。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独特而又高超的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果蔬、风景名胜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种发源于民间、成长于专业、趋向雅俗共赏的美术形式,它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重新得以焕发。它能在全国十多个年画流派中以其精、雅、淡、美,以及题材丰富多彩等特点,独树一帜,与其特有的发源地及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在此次采访中,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年画创研人员杜洋,向记者讲述了桃花坞年画的渊源背景。中
年画在今天的意义几何?在形式上,他们有哪些特定的样式和体裁?如何作用于当下的生活?各地年画产业基地的现状如何,目前又有哪些创新和网红热销产品?对国外有何影响?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进南方年画中心的苏州,采访当地代表性的年画手艺传承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等有关专家学者,了解桃花坞年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工艺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感悟年画在当下的独特魅力。
苏州,自古以来都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唐宋以后,商业繁荣,人才荟萃,也是吴派绘画的中心。而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工坊曾集中在古城桃花坞一带而得名。桃花坞年画色彩绚丽,刻工精细,具有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在艺术技艺上得益于明清两代江南繁荣的文人书画艺术。元代赵孟頫及“元四家”与明代唐寅及“吴门四家”的字画文章享誉江南,影响着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其中还出现了大量以审美为主的花鸟静物的题材。
合家欢 桃花坞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藏
追古溯源 何为“姑苏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种发源于民间、成长于专业、趋向雅俗共赏的美术形式,它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重新得以焕发。它能在全国十多个年画流派中以其精、雅、淡、美,以及题材丰富多彩等特点,独树一帜,与其特有的发源地及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在此次采访中,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年画创研人员杜洋,向记者讲述了桃花坞年画的渊源背景。中国木刻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画像石,第一幅木刻画即唐时《金刚般若经》。而年画的历史则可追溯到魏晋时期,从木雕图腾发展到图绘桃符,到了宋代与印刷术对接,渐渐形成各地的流派,形式和内容也日趋丰富。明末清初,苏州年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到了康乾盛世之时,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成为了南方年画的中心。那时候的作品非常精细、题材丰富,特别是与当地民俗风俗紧密联系,有表现园林的(狮子林、拙政园等)、有体现戏曲故事的、有展现苏州当地风貌的作品(《姑苏万年桥图》、《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也有人们祈求幸福美好祝愿等题材,比如福字、寿字等加入了苏州特色的图案,当然门神也是一大特色。”她补充说道,“风格主要是受了文人画的影响,唐伯虎、明四家、吴门画派的花鸟鱼虫,仇英等名家均参与创作。”
记者了解到,桃花坞年画并不是常见的“大红大绿”的一类,而是会有非常雅致的色调,像清供的花瓶《花开富贵》,色调渐变、颇有讲究。同时受到西画的影响,使得原本平面的画面显得更加立体。这一盛世时期,美学界便将苏州桃花坞年画誉为“姑苏版”,也是苏州年画鼎盛时期的代表。它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制作工艺复杂,极为考究。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独特而又高超的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果蔬、风景名胜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杜洋刻板
在交流间隙,杜洋还向记者展现了制作过程的两个片段——雕刻和印刷。了解版画的人一定知道,版画不是画出来的,是制作出来的,画稿只是第一步,就套色木刻来说,从画稿到雕刻、再到印刷,大概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而每一步都得细心严谨,艺术与技术必须高度融合,考验逻辑又考验功力。
年画用途随着历史更新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创作和生产者大大萎缩,但作为传统民间工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装饰家庭、办公休闲场所以及收藏类年画,正在走俏市场。老一辈传承人手里的宝贵工艺技巧,亟待传承,新生代从业者需要更多的磨练和提高;传统元素要走出固有的模式,与时代精神对接。她表示,“由于技法的失传,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研究性的恢复,以现在的工艺手法,挖掘以前的工艺,加以改良,在当下呈现。希望在我们这一代,能利用年画元素,创作出新生代的木版年画,让它有很好的传承。”
桃花坞年画对浮世绘影响几何
桃花坞年画广泛流传于江南乃至全国,曾远渡重洋影响日本浮世绘艺术,闻名海内外的“姑苏版”即是实证,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均珍藏早期作品,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明清时期,木版套色印刷技术臻于成熟,不仅促使中国木版年画至清代达到鼎盛,也推动了日本浮世绘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历史渊源深厚、制作工艺相近,又各具艺术风格与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纪的东方世界里大放异彩、相映成趣,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要说桃花坞年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就跳不开“姑苏版”的概念。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管理部部长高翔,向记者讲述了桃花坞年画对海外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黑田源次在《支那版画史概观》一文中首次提出“姑苏版”的概念(特定的学术概念),指的是明末清初,在西洋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它是中国版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具有优秀技术的大型版画。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它能确切地把握西洋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溶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主题之中,并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特征。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姑苏版”篇幅较大,刻印精致,采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和“明暗法”。但深入全面考察这一时期,有中西文化碰撞,也有本土文化滋养。
而之后1944年出版的《支那版画丛考》(小野忠重著)中阐述了“苏州版画”这个概念,并且表示“苏州版画”中使用西洋技巧的主要是“风俗画”,比如《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对屏清雍正十二年 墨版套色敷彩)、《姑苏万年桥图》(中堂清乾隆五年),且“苏州版画”中的“风俗画”对于日本浮世绘尤其是浮世绘中的眼镜绘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都表明距黑田源次之后小野忠重对“姑苏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提出了“姑苏版”影响了浮世绘这个概念。
而从今天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到的清康雍乾时期的作品,的确除了“风俗画”外,同一时期,“苏州版画”还有丁亮先、丁应宗的花鸟、蔬果文人类版画作品,焦秉贞绘、朱圭刻的《御制耕织图》宫廷版画等等。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是“苏州版画”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果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有着传承和发扬的职能,苏州美术馆则更多承载了展示与保护的职能。近几年来,通过与国外各大博物馆的合作,把国外收藏的珍贵的姑苏版引进回来,展示给市民观众和专业学者。“我们在2017年举办了‘姑苏繁华录——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当时问了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各家单位,借了近20张姑苏版回来,第一次在国内展现了姑苏版的原件和风貌。”高翔表示那次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博物馆、艺术机构及本馆收藏的两百余幅桃花坞木版年画,可谓是一次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清晰地梳理,图文并茂地彰显出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厉亦平)
来源: 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