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大都市圈建设水平

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大都市圈建设水平未来世界经济毫无疑问,无疑还会继续增长,新兴经济体还会以较快速度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还会为形成更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圈奠定新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扩大社会财富总量,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的能力,为创造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提供物质的可能。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这对于交通、信息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设施无论是由社会资本投资,还是由政府来建设,都要以巨大的物力和财力来支撑。谁是大都市圈发展的动力源?回顾历史,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总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伴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高端化。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就必须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去寻找和发展新的供给来源。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等各种生产

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大都市圈建设水平(1)

8月19日,一场以“大都市圈建设与城市化的未来:世界与中国”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智利、马来西亚、英国、法国、坦桑尼亚的专家学者就城市发展面临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下为会议主办方提供的演讲全文《坚持高质量发展 提高大都市圈建设水平》全文,为方便读者阅读,全文有删改。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越来越多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成为人类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适应城市化的大趋势,促进大城市圈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1

谁是大都市圈发展的动力源?

回顾历史,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总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伴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需求将进一步多元化、高端化。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就必须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去寻找和发展新的供给来源。

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相应受到压缩。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来配置资源要素,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遏制企业利润空间的缩小。无论从需求端还是生产端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区域发展主体,越来越需要加强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联系。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扩大社会财富总量,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的能力,为创造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提供物质的可能。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这对于交通、信息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设施无论是由社会资本投资,还是由政府来建设,都要以巨大的物力和财力来支撑。

未来世界经济毫无疑问,无疑还会继续增长,新兴经济体还会以较快速度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还会为形成更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圈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其次,快速交通体系的发展为不同城市之间实现“同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方便了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扩大了核心城市的辐射边界,增强了一定空间范围内各城市之间的连接性,为各城市在产业上的分工、功能上的互补创造了基本的物理前提。

形成于几十年前的东京都市圈,发展就是建立在便捷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之上。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0万,经济总量接近全日本的一半,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口最多的世界级大都市圈。这种规模的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没有便捷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不可想象的。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以东京为核心的60公里半径内,有30家运营商运营121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700公里,通勤时间平均在1个小时之内,每天有超过4000万人次的客流量,这样构成了东京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支撑。

今天9月,广深港高铁开通,广东到香港只要48分钟。从北京到香港9小时内就可以达。在交通运输领域,未来还会有新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会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水平,显著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大幅度地缩短通行时间。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孕育和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都市圈。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拓展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地理边界。而信息流通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生产要素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还降低了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了交易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准确性,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布局产业链。这些都会在微观层面为不同城市之间形成更加复杂和紧密的分工奠定基础。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有限空间飞机起降的频次,机场还是那么大,但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改造可能大大提升起降频次,可以比过去拥有更大的吞吐量,因而可以让更多的人、更远地方的人共同享用。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大都市圈是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丰富政府的管理手段,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助于政府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城市各种问题的系统性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催生了大量的“宅男”“宅女”,催生“外卖小哥”这一劳动大军。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进一步专业化、细分化。这种专业化、细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更多的对服务产品形式的需求。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像制造业一样,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规模经济特征。电子商务企业每一单交易的利润非常微薄,如果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群,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就能够生存发展。因此,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要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也是推动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2

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

要使大都市圈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提高大都市圈的发展质量。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完全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类应该对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动力加以驾驭。而驾驭这种力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做好城市规划。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首先要确定大都市圈的合理半径。通过规划,使之能防止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又能给大都市圈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其次,依据资源环境的状况,合理设定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程度,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大都市圈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此外,还需要明确大都市圈内不同类型城市的定位,促进大都市圈内部的有序竞争和互补合作,提升大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最后,要注重大都市圈的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传统保护的协调,使之能够富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历史底蕴。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要建设高水平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布局和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城市间和城市内基础设施的顺畅衔接。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科技成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和管理水平。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大都市圈内部不同类型城市定位、城市功能分区等之间的关系,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须形成分工密切的现代产业体系。各相关城市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依据内部不同类型城市各自的特点和定位,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以价值链分工深化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形成以核心城市为主导、其他城市紧密参与,具有较强整体竞争力的价值分工链条。与此同时大都市圈里的各城市一方面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整体优势。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大都市圈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 为都市圈全体居民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而严峻的挑战。在追求高水平服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均等化服务的需要,找出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社会根源,制定和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体制政策措施。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要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优先考虑经济发展。而治理环境、修复生态有时甚至超过从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得到的收益。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大都市圈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要注重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把生态环境作为大都市圈发展的首要“硬约束”,把宜居、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大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大都市圈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由于人员的跨国流动更加便利和频繁,由于信息的全球传播更加地快速和便捷,未来大都市圈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可能会日益增多、越来越严峻。要使大都市圈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大都市圈的治理问题,要形成迅速反应和处置社会问题的体制机制。

3

中国大都市圈建设的挑战

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多会伴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聚集等现象。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向各国智库提出一系列需要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都市圈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大都市圈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必然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如果各国的大都市圈都能走上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毫无疑问,世界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2017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占全球城市人口的20%,相当于发达国家全部城市人口的80%,是美国城市总人口的3倍。

从全球来看,在人口规模排名前十位的都市圈中,中国占2位;在排名前三十位的都市圈中,中国占6位,中国大都市圈的数量明显超过其他国家。显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要多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在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非常重视政府在都市圈发展和空间格局塑造中的作用。中国的经验是否可以供一些发展中的大国借鉴?我想这需要通过合作研究结合各自国情予以回答。只有通过合作研究,中国也才能学到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

口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整理:朱紫强

【作者】 朱紫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