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旅行的地方:李白是个摄影师
李白一生旅行的地方:李白是个摄影师四,空镜头的运用。如4,“唯见”长江天际流,拍摄主体已然消失于画面中,但摄影师并没有急着结束拍摄工作,而是由远及近继续连拍,这一连串的江水画面,后期剪辑便能产生“空境”的观感,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表达。三,变焦追拍。从1到3,摄影师以70—200中长焦段镜头追拍(西辞—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从“西辞”到“碧空尽”,焦点跟随主体连续拍摄,直至无穷远处。这样的追拍,使画面具有连续性,经后期剪辑、配音,不仅画面能产生动态视频的效果,而且还能做出黑胶电影的质感。读读这镜头感十足的文字……我怀疑李白是个摄影师。一,选机位。如1,故人“西辞”黄鹤楼,受拍者朝西拱手,作“辞行”态,摄影师的镜头朝向东方,一场环境人像的拍摄。没有局部特写,以“帆船”为拍摄主体,人物为道具;对准风帆点测光、聚焦;侧、逆光,勾勒出轮廓与质感。二,背景虚化。如2,“烟花”三月下扬州,阳春三月,花事正浓,但摄影师
本期话题:
李白是个摄影师
——浅谈诗歌创作中的“镜头语言”
(1故人西辞黄鹤楼 ,2烟花三月下扬州 。3孤帆远影碧空尽 ,4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读这镜头感十足的文字……我怀疑李白是个摄影师。
一,选机位。如1,故人“西辞”黄鹤楼,受拍者朝西拱手,作“辞行”态,摄影师的镜头朝向东方,一场环境人像的拍摄。没有局部特写,以“帆船”为拍摄主体,人物为道具;对准风帆点测光、聚焦;侧、逆光,勾勒出轮廓与质感。
二,背景虚化。如2,“烟花”三月下扬州,阳春三月,花事正浓,但摄影师却是要虚化周遭,以免繁花干扰其对拍摄主体的表达。光圈2.8,于是在大光圈下被虚化的花影不再清晰,迷蒙若烟,故为“烟花”。
三,变焦追拍。从1到3,摄影师以70—200中长焦段镜头追拍(西辞—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从“西辞”到“碧空尽”,焦点跟随主体连续拍摄,直至无穷远处。这样的追拍,使画面具有连续性,经后期剪辑、配音,不仅画面能产生动态视频的效果,而且还能做出黑胶电影的质感。
四,空镜头的运用。如4,“唯见”长江天际流,拍摄主体已然消失于画面中,但摄影师并没有急着结束拍摄工作,而是由远及近继续连拍,这一连串的江水画面,后期剪辑便能产生“空境”的观感,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结合摄影师对镜头的选用以及拍摄流程的安排,我们不难推测出他的拍摄思想:以帆为拍摄主体。因为“你”是乘船而去,所以你就是船船就是你,“我的眼中只有船”(确切地讲是船帆)。跟拍主体突出主体表达主体,而结尾部分模拟“空镜”效果的拍摄,将“惜别”之情推向极致。
作者“送别”题材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品中有情感表达,但似乎“雷声大,雨点小”,涉嫌浮夸、敷衍。再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惜别”的苍凉感,但至少还能保持一种“挥手”的洒脱。唯有这件作品,似乎只有“目送”,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不是要把友人“送走”,而是要“送达”(送到目的地),是一种类似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感觉。人说“真正的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或许他这就是!
作为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镜头语言,一如播放电影似地将送别场景生动展现,并通过这样的展现,让读者看到一个如此深情的“李太白”。这里还不得不说一句:
你以为这首诗是展现“场景”的?错!它是展现“友情”的。
你以为这首诗是表达“友情”的?错!它是表白“痴情”的。实话实说,这与其说是一首送别诗,不如说是更像一封表白信。类似于摄影师爱上了模特,忍不住要用一组片子来表白。李白的时代没有单反,但他却用文字替代了单反。
亏得是李白的时代没有单反,否则的话,高考题目里不仅要解答他的诗歌,还要解析他的摄影作品……孩子们的日子那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