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超市在哪儿:还记得两元超市吗
2元超市在哪儿:还记得两元超市吗记得最早看见两元超市在十几年前,都是南方人最先开在我们这落后的北方小城。那时候就一个几平米的小店,能容得下招牌上“两元超市”4个大字即可,唯独这4个字就足以把人吸引过去,把小店装的满满当当。女老板路边的两元超市 老远就看见好大一个场子,沿人行道的宽度纵向摆放两列,绵延数十米,从气势上首先压倒了市场上其他的小商小贩。我并不知道要买什么,但就这么停下了车,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场子。 来挑选的顾客都是一个动作,背着手低着头挨个浏览,感兴趣的就低下头拿起来看一看。跟之前的两元超市不太一样的是,这个老板是个女的,穿着也比较干净,如果不是她机警的眼神,我几乎把她当成了来挑选的顾客。
#我的花样生活#两元超市,嘿嘿。
丰收的场景
今天驾车经过市场时,农民伯伯的南瓜、玉米、花生、苹果、梨、桃等应季瓜果蔬菜目不暇接,或直接在车上叫卖,或摆放在地上,好一派丰收的场景。秋天真的来了,不悲不喜,是我感觉最巴适的季节……
但促使我停下车的竟然是两元超市。
路边的两元超市
老远就看见好大一个场子,沿人行道的宽度纵向摆放两列,绵延数十米,从气势上首先压倒了市场上其他的小商小贩。我并不知道要买什么,但就这么停下了车,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场子。
来挑选的顾客都是一个动作,背着手低着头挨个浏览,感兴趣的就低下头拿起来看一看。跟之前的两元超市不太一样的是,这个老板是个女的,穿着也比较干净,如果不是她机警的眼神,我几乎把她当成了来挑选的顾客。
女老板
记得最早看见两元超市在十几年前,都是南方人最先开在我们这落后的北方小城。那时候就一个几平米的小店,能容得下招牌上“两元超市”4个大字即可,唯独这4个字就足以把人吸引过去,把小店装的满满当当。
最早的两元超市(网图)
每次进去都不会空手而归,至少一样,甚至10块钱的。其实有的拿回家有的就放到一边了,现在想来,也许就是享受了一下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遴选的过程和乐趣吧。
再后来见到两元超市是在农村的大集上。这时候的“老板”已经由最初的南方人和年轻人,变成了北方本地的中年男人。一般比较魁梧,不苟言笑;还有,当时的老板一般都是手里拿着一叠现金,方便随时找钱。想想也是,本来就已定好价了,或一元或两元或者5元,都标注好了,买卖双方不必再为询价讨价还价费口舌;再者,都这么多年了,谁还没见过两元超市啊?双方都是心知肚明吧。身材魁梧,我想大概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箱子要搬呢,没有力气怎么行呢?
有一段时间连续逛了几个农村大集,都碰见过同一个“老板”,看来他们也串场子呢。就像过去的小货郎一样,只是过去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现在已经换上小货车,商品也更加丰富了吧。
大概经过第一阶段的小试牛刀之后,这种模式以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变化上。最早卖的都是温州那些小头绳、小化妆品、小玩具……一切一切的小作坊产品。而现在被北方人“接盘”后,更趋向于那些生活用品,什么锅碗瓢盆厨房用品、塑料制品、各种工具、配件等等。有些在生活中不好找的小配件,在这里还真能找到,这也是吸引了很多老年人的原因。
老年人居多
也许是对于生活的热爱,也许是天生爱“剁手”的毛病,也许是对这种特殊营销模式的好奇,每次看到两元超市我都会兴冲冲的跑过去。一边看还一边打电话给最亲近的人:“我在两元超市呢,你有什么要买的吗?快想想!”不止是我,如果对方去了两元超市,也一定会打电话来询问我。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有福同享”啊?哈哈。
有一次还遇到了一个“一元超市”,东西和两元超市的差不多。一个30多岁的女老板,一边收钱一边说,有时候卖的还不如丢的多,赶紧处理完拉倒了。这也是两元超市的一个特点,因为商品既小又多,占地又大,因此老板一定要好好盯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防止小偷;本来就是小本买卖,如果丢了更是得不偿失。
老板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近几年见到的这个两元超市又有了新变化,由原来的现金收款改为手机支付了。虽然拼夕夕等电商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在网上购买小商品,但毕竟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过去的购物方式,只要群众有需求,那么这种流动的两元超市就不会消失,这也是两元超市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间烟火也有趣。
(我是热爱生活、爱讲故事的菠菜,欢迎收听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