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斑肢痛症的表现:常常被误诊的红斑肢痛症

红斑肢痛症的表现:常常被误诊的红斑肢痛症目前研究证实,红斑肢痛症状的年发病率低于2/10万人。瑞典的调研证实年发病率0.36/10万;而美国Olmsted 县的调研结果是1.3/10万人。但这种区分有争议。因为不确定骨髓增生性疾病跟红斑肢痛症到底是怎样的关系。1990年,来自荷兰的Drenth和Michiels 注意到该病跟多种疾病相关,包括跟药物相关。他们提议该病命名为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2004年,该病被学者Yang 确定跟钠离子通道的分子异常有关,从而引发了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这涉及基因SCN9A。它编码 Nav1.7,属于 VGSC家族成员,组成了钠离子通道。在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小直径神经纤维优先表达。从而开始有学者根据SCN9A基因是否有突变来 区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rimary erythromelalgia,PE),继发性红斑肢痛症(Secondary erythromela

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是一个罕见疾病。因为其独特的发作性肢端疼痛、皮肤泛红而常常被误诊为某风湿病。

一,历史回顾

追溯历史,最早于1872年被 Silas Weir Mitchell 医生发现(另有说法是他在1878年发现的)。因此也被叫作Mitchell 病。

此后,儿科先驱Carl Jakob Gerhardt 于1892年描述了该病,因此也曾被叫作Gerhardt病。

1964年,Babb报道了51例患者,而且他注意到该病与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

1990年,来自荷兰的Drenth和Michiels 注意到该病跟多种疾病相关,包括跟药物相关。他们提议该病命名为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

2004年,该病被学者Yang 确定跟钠离子通道的分子异常有关,从而引发了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这涉及基因SCN9A。它编码 Nav1.7,属于 VGSC家族成员,组成了钠离子通道。在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小直径神经纤维优先表达。

从而开始有学者根据SCN9A基因是否有突变来 区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rimary erythromelalgia,PE),继发性红斑肢痛症(Secondary erythromelalgia,SE)。

但这种区分有争议。因为不确定骨髓增生性疾病跟红斑肢痛症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二,流行病学

目前研究证实,红斑肢痛症状的年发病率低于2/10万人。瑞典的调研证实年发病率0.36/10万;而美国Olmsted 县的调研结果是1.3/10万人。

在性别方面,观察到男女比例为2-3:1。

Davis等人在梅奥诊所169名患者的样本中发现了72.6%的女性和27.4%的男性,而Parker等人在46名患者的样本中发现了41名女性。

来自美国Olmsted 县的调查显示,女性的年发病率是2/10万;而男性为0.6/10万。

红斑肢痛症在儿童罕见;诊断时的中位年龄是50-60岁。

三,临床特征

1,伴随疾病

就如前文所述,很早就注意到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跟红斑肢痛症有关。但这些病人的占比不到10%。

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可能先于、随后或与红斑肢痛症同时发生。

另外也注意到一些风湿病与之伴随,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但是,这只是一种偶合,还是真正存在相关关系?不得而知。

2,临床特征

通常的部位是脚(例如脚趾、脚底、脚背或整个脚),其次是手指、手背或整个手。偶尔,红肿会扩展到四肢更近的部位。症状通常是对称的,但可能存在单侧更突出的现象。

头部和颈部受累(如耳朵、鼻子、脸颊)是罕见的,发生在2%到3%的患者中。单纯只有头颈部症状时,很可能并非红斑肢痛症。

通常是发作性出现症状,诱因有温度偏高、运动。比如,夜间睡觉时发作的可能是因为被窝内温度偏高。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其发作频率可能会逐渐增高。只有很少数者报告持续发作。

主要症状是疼痛、皮肤发红、局部皮肤温度偏高,部分病人伴有皮肤肿胀。疼痛的性质是:烧灼痛、针刺痛、电击感。

患者还常常使用「降温」来缓解症状。除了在发作时停止促发行为(例如,停止运动,通过降低室温来降低环境热量),患者还经常这样做:

  • 在受影响区域使用风扇
  • 将受影响区域浸入冰水、雪或等效物中
  • 使用冰袋、冷冻蔬菜袋、电池供电的冷却袜或手套

而使用降温技术是,可能会发生并发症。这包括风扇“风灼伤”、过度使用冰块导致的冻伤症状和体征、雷诺现象以及与寒冷暴露相关的肢端紫绀症。足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可能会导致皮肤浸泡、水肿和溃疡,也称为“浸泡足”或“沟足”。

红斑肢痛症的表现:常常被误诊的红斑肢痛症(1)

红斑肢痛症的发红双手,参考2

红斑肢痛症的表现:常常被误诊的红斑肢痛症(2)

红斑肢痛症的足,参考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热、或者运动可导致四肢间歇性发红、发热、疼痛,并随着冷却而改善,即可诊断红斑肢痛症。让病人出具发作期间拍摄受影响区域的照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病人未必在发作时来就诊。

有些疾病的症状描述可能会让你混淆。

1,Fabry病:也存在肢端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感觉异常。但是,诱发因素除运动、热外,寒冷也可以诱发症状。这点跟红斑肢痛症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它不存在皮肤发红、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的体征。所以,发作时的照片可以很好地区分。

2,肢端紫绀症:是指手、足和口周(口周紫绀)呈淡蓝色改变。这通常是新生儿出生时的体征,保暖等措施后会好转。婴儿在啼哭、反流、呕吐、咳嗽或屏住呼吸时也会出现肢端紫绀。这可能要排除存在严重的病因,比如,癫痫发作、呼吸暂停、心律失常。

3,雷诺现象:在温度偏冷、或情绪改变后手指和/或脚趾相继发生白、蓝和红色颜色改变。皮肤颜色改变是因为血管异常痉挛导致局部组织血供减少。请注意诱发因素的差异。而且,雷诺现象通常没有疼痛。

4,回纹性风湿症:有些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起病方式。其特征是一到几个关节区域出现关节肿痛,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交替出现无症状期,持续数天到数月。这些病人最终会走向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但病人有抗瓜氨酸肽抗体(ACPA)阳性,发作期间往往有C反应蛋白增高。

5,RS3PE综合征:全称叫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r 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pitting edema)。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手的肿胀、疼痛、局部温度增高。手像戴了拳击手套般的突出肿胀。这类病人可能伴随恶性肿瘤。它的肿胀比红斑肢痛症更突出,而且症状持续时间较久,降温措施不能显著缓解症状(可能有点减轻)。

红斑肢痛症的表现:常常被误诊的红斑肢痛症(3)

RS3PE综合征,参考1

四,治疗

除了查找是否有合并症外,治疗大体可以分为非药物性治疗和药物性治疗。

1,非药物性治疗

这主要是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环境热量增加、运动)。发作时采取降温措施(见上述)、太高肢体。但需要注意避免降温治疗的副反应。

2,药物性治疗

外用利多卡因、阿米替林和氯胺酮复方制剂、6%加巴喷丁软膏等可以缓解疼痛。

口服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文拉法辛、阿米替林、舍曲林、米索前列醇等可能也有效。但需要注意副反应。

同时,如发现有骨髓增生性疾病,应按照相关合并疾病治疗。

参考资料:

1,Uptodate临床顾问

2,María Bibiana Leroux,Erythromelalgia: a cutaneous manifestation of neuropathy? ,An Bras Dermatol. 2018 Jan-Feb;93(1):86-94. doi: 10.1590/abd1806-4841.20187535.

3,Mann N King T Murphy R. Re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rythromelalgia. Clin Exp Dermatol. 2019 Jul;44(5):477-482. doi: 10.1111/ced.13891. Epub 2019 Jan 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