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的留白:旧时光里的石磨
旧时光的留白:旧时光里的石磨侯凌肖,笔名(凌霄),1958年生于山东鄄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鄄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雷泽文学》主编。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3600余篇首。作品散见于辽宁《刊授党校》、《齐鲁晚报》、《联合日报》、《当代散文》、《职工天地》、《山东档案》、《中国建没报》、《中国乡村》、《山东工人报》、《时代文学》、《胶东散文年选》、《东方典藏.金榜名篇——四十年文创成果精品选粹》、《阳光国际文学周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杂志、书籍与文学网近百家,荣获各级荣誉证书奖励70余次。从此,石磨作为乡愁的一部分,早已尘封在庄稼人的记忆中,它将带着一缕墨香,走进乡村变迁的历史……过去在农村,石磨的普及性非常高,可以说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备品,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围绕石磨创造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有趣的是,这些歇后语大多
文/候凌肖
对于石磨,相信50岁以上的人们并不陌生。过去在农村“家家有磨,村村有碾”,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如今,这些石质器物,只能在收藏农村老物件的“博物馆”才能看到了。石磨,作为乡愁的一部分,是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
石磨,是把瓜干、麦、豆、高粱等粮食加工成面粉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扇组成,分为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做磨膛。同时,接触面上有凿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一个或两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的,在下扇中间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结合,立轴插入空套中,用这种方式将上扇连接在一起,防止上扇在运转过程中移位。
查阅石磨的历史,磨,最初叫做石岂,汉代始叫做磨。相传,石磨是由鲁班发明的,《世本》等文献中记载“公揄作石岂”,由此可以推出,在战国时期,石磨就被人们所使用。石磨有水力的、畜力的、还有人力的。用人力的俱多。石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也在不断演变,石磨的发展又分为早、中、晚三期: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并有四区、六区、八区型;西晋至隋唐为晚期,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过去在农村,石磨的普及性非常高,可以说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备品,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围绕石磨创造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有趣的是,这些歇后语大多与驴有关:驴子拉磨――跑不出这个圈;盲驴拉磨――瞎转圈;老驴啃石磨――嘴硬;老驴拉磨
――走不远;牛耕田,驴拉磨,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道……
早些年,在我老家的旧宅就有一盘石磨,安放在西屋的南首。前几年忆起往年旧事,我曾写过有关石磨的散文,题目为《母亲的磨坊岁月》。记忆中,上世纪1956年至1983年,石磨作为粮食加工成面粉的一种工具,在农村是普遍使用的。那时,左邻右舍肩抗装有五谷杂粮的布袋,拿着家什到我家推磨,我家的石磨见证了贫困年代庄稼人的欢乐与忧愁。直到1983年冬季,张庄村通了电,村西才有了弟一台打面机,人们才结束了推磨、筛面出苦力的日子。从此,石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时,在许多农村,经常看到被遗弃的石磨,或是用来做桌子、垫马路,或是用来垒猪圈,让人看后不免叹息。
从此,石磨作为乡愁的一部分,早已尘封在庄稼人的记忆中,它将带着一缕墨香,走进乡村变迁的历史……
侯凌肖,笔名(凌霄),1958年生于山东鄄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鄄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雷泽文学》主编。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3600余篇首。作品散见于辽宁《刊授党校》、《齐鲁晚报》、《联合日报》、《当代散文》、《职工天地》、《山东档案》、《中国建没报》、《中国乡村》、《山东工人报》、《时代文学》、《胶东散文年选》、《东方典藏.金榜名篇——四十年文创成果精品选粹》、《阳光国际文学周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杂志、书籍与文学网近百家,荣获各级荣誉证书奖励70余次。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126.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