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旅行手册,里约大冒险巴西游记
巴西旅行手册,里约大冒险巴西游记为了保障奥运的安全,巴西政府还是出动了大量的军警。在主要街道和场馆附近,一直可以看到全幅武装的军警在巡逻。各个街道的路口也停放着警灯闪烁的警车。不过现场气氛却不会因为有了大量的武装人员而显得紧张。人们都还是该干嘛就干嘛,我们也会因为有了这些武装人员让我们觉得多了很多的安全感,而且士兵们都非常的友善。你去给他们拍照,或是要求和他们合影,他们都会悻然答应。让人觉得去里约,就是一场大冒险现在,人已经从里约安全的回来了再回头看看这些天在里约“冒险”的日子吧
作者:拍照的阿步
在奥运会闭幕的日子。我也安全的从里约回到了家里。
出发前,得到的讯息都是里约的各种负面消息
奥运会准备的各种不靠谱。大街上抢劫案的频频发生。
让人觉得去里约,就是一场大冒险
现在,人已经从里约安全的回来了
再回头看看这些天在里约“冒险”的日子吧
为了保障奥运的安全,巴西政府还是出动了大量的军警。在主要街道和场馆附近,一直可以看到全幅武装的军警在巡逻。各个街道的路口也停放着警灯闪烁的警车。不过现场气氛却不会因为有了大量的武装人员而显得紧张。人们都还是该干嘛就干嘛,我们也会因为有了这些武装人员让我们觉得多了很多的安全感,而且士兵们都非常的友善。你去给他们拍照,或是要求和他们合影,他们都会悻然答应。
不过,虽然有了那么多的军警维持治安,但还是不时的能听到当地抢劫或冲突的消息。最严重的一次是一名士兵在平民窟遇袭身亡。
所以,在没有到达的时候听到这样类似的消息总会觉得里约会有多么的恐怖。但真的身处当地,穿梭在人群中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危险。当貌似能安全的任意的游荡在里约时候,又觉得危险还是离我们不远。
反正我们在当地没有感到任何的害怕,但也时时加了小心。
虽然不幸的事情没有波及到我们,但身边总还是有不幸在不断的发生。
先大体放下里约的图片,再分开描述几个必要的景点
沙滩的上的姑娘们和阳光一样热情
里约著名的平民窟。远看或许还蛮美的。但又有几个游客敢身入其中
里约最著名的基督山。
在基督山上俯瞰里约
里约的教堂
平民窟的日落
标志性的面包山
机场
里约的海滩
里约市景
到了里约,奥运会也是要参与下了,观看了女子3米板的决赛,还见证了一场浪漫的求婚
里约山上的一些老区颇有巴西风情
第一个目的地两上基督山
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语:Cristo Redentor)落成于1931年,总高38米,体积庞大,有1145吨重,左右手的指间距达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约热内卢市的美丽全景,预示着博爱的精神和对独立的赞许。耶稣像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着的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显得庄重、威严。耶稣基督的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一些云团不时飘浮在山峰之间,使耶稣像若隐若现,使他显得更加神秘圣洁。巨大的耶稣塑像建在这座高山的顶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从市内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成为巴西名城里约热内卢最著名的标志。
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语:Cristo Redentor)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该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耶稣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科科瓦多山顶已超过75年,高三十八公尺,张开的双手宽28公尺,由波兰裔法国艺术家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vsky)所设计,他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一年间先在法国造好雕像片段,然后运到巴西组装,整体采用水泥材质,历时四年建成,也堪称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在里约市区里几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它!
耶稣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科科瓦多山顶,基座同时也是一座能够容纳150人的天主教堂。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于1850年代中期,那时一个天主教神父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纪念物。伊莎贝尔公主对这个主意不是很在意,而当巴西在1889年成为共和国后,这个设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为当时的法律强制规定必须政教分离。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个地标"的提议是里约热内卢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组织了一个叫做"纪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动来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设计要求包括:须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稣基督像和一个象征世界的基座。最后选择了"救世基督展开双臂"为设计外型。
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兰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海托·达·席尔瓦·科斯卡监督建设。一组工程师和技师团研究了兰多斯基的设计方案,并决定以钢筋混凝土代替钢材,以便更适合十字架形状的雕像。科斯卡和兰多斯基决定以滑石作为雕像的外层材料,因为它有柔韧性高的特点,而且能够抵抗恶劣的天气。里约热内卢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块石料运到山顶。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这一天是巴西主保圣人圣母Aparecida的纪念日--圣母显灵日(又称守护神节)。落成典礼的一大亮点是照明系统的启动,原本计划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从他在那不勒斯的游船上,通过他发明的无线电启动开关,但是由于当天天气状况恶劣,信号强度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员手工开启。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枢机大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弥撒,这使得这座基督像成为朝圣圣地,从此以后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礼和宣布结婚。
所以,到了里约,基督山是一定要去的。可惜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天气不好,在山下望去还能看到基督像,可到了山顶不光迷雾重重,还刮着大风,下着小雨。
气温也比山下骤降10多度,可冻坏了。
因为里约地处海边,所以气候也比较多变,尤其是山顶位置。所以经常会有游客到了基督山,却不能看到基督像的全貌
还是有少量游客和我们一样冒雨登上了基督山,可以啥也看不到
在山顶执勤的士兵
所幸我们在里约的时间充分,所以决定再上一次基督山。
这次总算守得云开见日出啊。小小的山顶也是挤满了游客,要拍张单独和基督像的合影几乎是不可能啊。
小熊举得高,总算有个单独合影,哈哈哈
在山顶还能看到里约的全貌
所幸,还是去了第二次,虽然多花了门票钱,但却是值得
第二个目的地
阴差阳错它就叫了面包山,其实一点都不像。
面包山(Sugarloaf Mountain)是巴西著名旅游景点,此山因形似法式面包而得名。甜面包山由两个山头组成,位于巴西瓜纳巴拉湾(Guanabara Bay)入口处,是里约的象征之一。一个象立起的面包,另一个象平放的面包,加上山的表面光滑,好像抹上了糠浆,故名为“甜面包山”。甜面包山高394米,登上山顶可将里约全景尽收眼底。
这是百度到的介绍,但咋看都没觉得这块石头有多像面包。
同时也觉得并不美,为啥就成了当地最著名的景点了尼?
到了山顶才明白这著名的意义,原来是从山顶往山下看好看,在山下看这2块大石头就觉得平淡了
山高394米,登上山顶可将里约全景尽收眼底。与面包山为邻的有两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乌尔卡山,均为215米高。1565年,里约市在这两座山之间创建,现在山脚下还能看到当年保卫里约市的圣若奥古城堡。
甜面包山高394米,登上山顶可将里约全景尽收眼底。印第安人管它叫保安打古瓜(Paund Acuqua),原意为高大挺拔的独立山峰,其发音近似葡萄牙文中的糖面包(pao de acucar),再加上山的外形又使葡萄牙人想起老家用来把糖制成圆锥形方糖一种土制模具,所以就叫它糖面包。
西元1912年,第一条电缆车线自面包山麓的红色海滩(Praia Vermelho)启用,由山脚至山顶分两个阶段,第一站是面包山脚的乌卡山(Urca Mountain)。第一部德国制廿四人座电缆车,共服役了六十年,直到西元1972年才被较大型的缆车所取代。
旅客搭乘的是意大利制,外型像泡泡似的电缆车,不仅容量可达七十五人并可提供三百六十度的揽景视角。共有两部缆车分别自山顶及山脚同时对向开出,每段花费时间系自上午八时至晚上十时,每半小时开出一班,车票在电缆车起站红色海滩购买。
这机场冲出跑道也不怕啊
远眺基督山
山顶的大风可爽了
南美最小的猴子,在山顶悠闲的散步,一点不怕人
在山顶的签名墙上留个名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BUENSA03"或“拍照的阿步”
第三个目的地
这或许是全球最美的阶梯
各种彩色的瓷砖
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筑成一条美丽的阶梯
或许就是全球最美的阶梯了
这是巴西,里约热内卢了一条阶梯
也是当地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是乔治·塞拉诺设计Escadaria Selaron阶梯(塞勒隆阶梯)
这里原本是一个贫民窟里普通水泥阶梯,1990年智利籍的艺术家Selarón开始用垃圾堆里回收的磁砖对它进行装修,后来加上了各国游客的捐助和自己的作品,最终完成这250层的作品。这段在贫民窟里的台阶是里约非常著名的摄影景点,已成为里约的地标建筑之一,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花花公子杂志,还有许多著名音乐人如U2乐队的“Walk On"MV、Snoop Dogg的音乐视频都曾在此取景。
也希望大家能关注我新近出版发行的新书。
书中记录了我从女儿3岁时起带女儿一起旅游的见闻与所感。坐长途火车、游轮、飞机,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场自讨苦吃的旅行。书中回顾了旅行中的见闻和孩子的成长,既是一本父女旅行日志,也是女儿从3岁到7岁的一部成长史。在旅途中,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世界,感受世界,体验不同的风景与人情,并在旅行中,让孩子在旅行中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