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清洁能源发电量排名(拥有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世界各国清洁能源发电量排名(拥有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不仅仅有渔光互补、农光互补,还有光伏治沙。由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一公司承建的达拉特旗光伏电站,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的“林光互补”模式建设。通过光伏发电与生态农林业相结合的“工业治沙”模式,在治理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在项目区空地穿插种植沙枣树和沙柳等植物集光伏发电和生态治沙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农光互补,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形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是现代化农业与清洁能源紧密结合的产物,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实现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农光互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农作物、食用菌及畜牧养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上建设农业大棚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再利用大棚的棚顶铺设光伏组件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一地三用,光农互补”。太阳能发电绿色无污染,合理布置光伏板的覆盖面积,还可以充分发挥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至今,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增长了4倍以上、太阳能装机增长近90倍,新能源在电力装机中的占比也增长近4倍达到26.7%,已构建成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那么清洁能源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新能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氢能、核能等。一、太阳能的利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应用太阳能发电的光伏电站和光热电站也越来越多。在新能源小镇里有恢弘的光伏阵列,有自带充电的光伏车棚。干净整洁的阡陌旁,竖起了成串的新能源路灯。这都是太阳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还有几种多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方式,很有特色。以“渔光互补”为例,这就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利用太阳能发电,下方水域发展特色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全方位立体利用。
由广州恒运集团与中国能建广东院共同投资建设的广东台山海宴镇500兆瓦渔业光伏发电项目首期工程
太阳能发电绿色无污染,合理布置光伏板的覆盖面积,还可以充分发挥其遮阳效果,抑制藻类繁殖,改善水质状况,降低水面温度,为鱼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实现渔电双双丰收,可谓相得益彰。
渔业光伏发电项目
与光伏电站联袂而来的现代高效渔业产业,让滩涂资源实现了更高效的利用和生态开发,单位面积海域经济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农光互补,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形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是现代化农业与清洁能源紧密结合的产物,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实现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农光互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农作物、食用菌及畜牧养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上建设农业大棚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再利用大棚的棚顶铺设光伏组件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一地三用,光农互补”。
不仅仅有渔光互补、农光互补,还有光伏治沙。由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一公司承建的达拉特旗光伏电站,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的“林光互补”模式建设。通过光伏发电与生态农林业相结合的“工业治沙”模式,在治理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在项目区空地穿插种植沙枣树和沙柳等植物集光伏发电和生态治沙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一公司承建的达拉特旗光伏电站
在沙漠种树
二、风力发电的利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风力发电机组正在陆地和海上同时崛起,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
就以海上风电举例,海上风电是能源工程和海洋工程的完美结合,对推动我国能源和海洋领域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完全契合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海上风电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附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中国能建广东院EPC总承包建设的湛江外罗海上风电场,国内首个以EPC总承包方式建设的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电是一门涵盖气象学、地质学、测绘学、电气工程、海洋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经济等多学科,涉及能源和海洋产业前沿领域的技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工业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海上风力发电原理
从海上发出的电,已切切实实地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此时此刻所用的电,很有可能就是来自海上“吹”来的绿电。
三、地热能的利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
先进的地热储能技术可以把地热能利用起来,清洁环保、经济性好,足以和太阳能、风能等媲美。地热能资源的利用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发电、供热、制冷,甚至制取高于自身温度的低压蒸汽,尾水可以进行稀有矿物元素提取,并且可以通过梯级利用实现多种功能,大幅提高利用率。同时,地热能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稳定性极强。
(一)清洁供暖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下储能给水可以减少相当大面积的土地和空间,是我们的供暖供冷更加便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例如岩土储能系统,在冬季需要用热的时候,岩土储能热泵系统从岩土中提取热量,埋管中的液体将热量导出,给地上的建筑供暖;被取热后的低温循环液通过埋管再次返回地下,将冷能带到地下,储存在岩土的储能孔周围的岩土中。而在夏天需要用冷的时候,切换管路循环方向,将储存在岩土中的冷能抽出并提到地上,为建筑物提供制冷;用过过循环液已被加热成高温,再将其返回到深层的岩土储能孔,将热能储存,供下一个冬季供热使用。
在北方严寒、寒冷地区积极推广地热供暖,以分布式方式就地开发、就地满足采暖需求,还可以将地热能通过高温热泵提温后送入城市供热管网,更大范围发挥地热清洁供暖的优势。长江中下游等夏热冬冷地区对冬季集中供暖的呼声一直比较高,由于地表和地下水系发达,且冷热负荷需求都有,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浅层地热能进行冷热联供,既能满足长久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冬季供暖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又能减少分户式天然气、电采暖对化石能源和电力的需求,有效兼顾了规模化供能与节能减碳。
(二)集中供冷
地热能还能服务夏热冬暖地区集中供冷,东南、华南等南方地区,夏热冬暖,全年制冷需求较大;充分利用丰富的中高温地热资源,创新吸收式制冷的供能方式,部分地区利用江河、海水等开展水源浅层地热能制冷应用并服务于生活。
(三)地热发电
地热能也能转化为电能为我们所利用,目前国内已经有上百家投产运营的地热电厂。
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达40.6吉瓦,占全球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地热能供热制冷面积累计达13.9亿平方米,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23%。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等重要规划中,地热能供暖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城市新区、县城利用地热能已经实现100%清洁供暖。
中国能建西南院设计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
在山东菏泽,中德职教园项目采用土壤储能系统 电制冷调峰技术,为25.3万平方米的建筑提供9.85兆瓦供热和12.27兆瓦供冷。
在湖北襄阳,华侨城项目采用含水层储能技术,设立了13对储能井,为华侨城61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冬季供热。
此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湖北鄂州民用机场、石家庄市儿童医院等项目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也都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
同时地热供能的温度与温室种植、人工养殖孵化以及众多工业中烘干、加热、杀菌等工艺过程所需温度接近,也是民生应用的重点方向。
四、波浪能的利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波浪能主要运用于小规模发电和海水淡化中,波浪能反渗透方法淡化海水是利用反渗透法淡化海水需要有一定压力的原水,在一定条件下 ,利用波浪能提供一定压力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氢能的利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灵活、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作为世界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易于运输且重量轻,今后会成为首选能源之一。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在逐渐和氢能地使用相关联。一方面,由可再生能源制得的氢是替代油气资源应用于交通和工业领域的重要燃料或原料;另一方面,电-氢双向转换的灵活性特征为氢能与电能在能源领域互补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一)氢能储能氢能能量密度高,运行维护成本低,可同时适用于极短或极长时间供电的能量储备。相对而言,电池只是一个短周期、高频率、分布式的储能装置。
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制氢,即电转气(P2G)技术。风电、光伏出力受限时,利用富余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制氢,并作为备用能源储存下来;在负荷高峰期发电并网,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增强电网可调度能力并确保电网安全,可利用储氢实现跨季调峰等应用。
(二)氢燃料电池发电氢能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了,我们可以利用氢燃料电池开展分布式发电、实现冷热电联供,商用氢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打通了制氢、氢气发电、供热制冷等环节,进一步拓宽氢能示范应用领域,开辟可再生能源制氢及氢能综合利用的新路径。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高效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各主要国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加氢站、燃料电池车规模发展目标
(三)重型氢能交通工具的开发及应用氢能在交通领域快速发展,进入商业化应用初步阶段,但在能源电力领域尚在起步期。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与氢能互为补充,可以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性,保障能源安全。
氢燃料发动机通过使用从汽油发动机使用的燃料供应和喷射系统改进而来的氢气喷射系统产生动力。氢燃料内燃机可以在传统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适应性强,更适用于重载、非道路、建筑和专用商用车。
氢燃料发动机船舶,现有传统燃料船舶全部转化为氢、氨、液化天然气(LNG)等低碳燃料动力船舶,促进面向近距离、小型船只使用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和电推进系统的研发和普及。大型船只使用的氢、氨燃料发动机以及附带的燃料罐、燃料供给系统的开发和实用化进程。
利用氢燃料发电是替代火力发电的一种更佳的低碳化方案。氢燃料与天然气混燃发电,氢燃气轮机可化解我国天然气紧缺导致的燃机行业发展阻力,有利于推动燃气轮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同时氢燃料可作为低碳燃料为大型船舶、航空器提供动力。
(四)氢冶金、氢化工合成等低碳化应用氢能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补充,并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从能源输送角度看,可再生能源电力输电线路和掺氢/纯氢管网将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能源消费角度看,氢能进行原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应用于化工、冶金等领域,可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同时可以进行氢能炼钢,短期内以高炉富氢为主,未来逐步推进气基竖炉富氢,在为下游提供钢铁产品的同时实现碳减排。
(五)热电联供与天然气相比,氢气密度较低,单位质量的燃烧热远大于天然气;氢更容易点燃且其火焰速率要远快于天然气;氢气在空气中扩散系数高,不易造成扩散后的聚集进而危险性降低,非常适合于建筑供热。
中国能建设计的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
六、核能的利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核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民用领域就是核电站。核能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清洁的电力,还可在环境保护、工业、医疗健康、农业等诸多领域造福于民。
中国能建华东院参与建设的福建福清核电厂
例如由中国能建浙江火电承建的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项目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的投运,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近4000户居民用上了零碳、清洁、高效的“核暖气”,中国南方开启了核能供暖的历史从此过冬抗寒再也不靠“抖”。该项目利用秦山核电基地机组冬季剩余热功率,在不影响机组原有发电量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向海盐县公建设施、居民小区及工业园区提供大规模安全、零碳、经济的核能供暖,实现了当地居民、地方政府、核电企业及生态环保的多方共赢,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七、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新能源与交通的高度融合,打造能源交通融合
道路能源系统,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新型能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道路上,路面可能采用新型的材料构成的模块铺设,它能够通过路面压力发电,并能实现无线充放电,道路在承载车辆通行的同时,就可以完成发电和为车辆充电的过程。路面也可以直接铺设太阳能发电材料,采用光伏进行发电。在沿线每隔一定距离配备充电 换电服务的“能量站”,能量站首先由道路能源系统进行进入自供能,车辆能够到“能量站”进行维修和自动换充电等服务。
分布式发电与用户储能的灵活充放电结合
电力交换系统。在未来,也可能建造城市道路电力交换系统。白天车流量大、日照充足,路面能源系统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系统用电,同时将多余的电力通过电力交换系统接入城市配电网、输电网,供城市建筑用电;夜晚车流量小、光照条件不足,路面能源系统几乎无法发电,此时,城市电网通过电力交换系统向道路能源系统供电,确保各项设备稳定运行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新能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
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在城市运行,汽车走走停停,行驶速度不高, 电动汽车更加适宜。电动汽车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将有限的石油用于更重要的方面。向蓄电池充电的电力可以由煤炭、天然气、水力、核能、太阳能、风力、潮汐等能源转化。除此之外,如果夜间向蓄电池充电,还可以避开用电高峰,有利于电网均衡负荷,减少费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新能源改变生活,中国能建这样做作为能源电力建设领域的国家队和排头兵,近70年来,中国能建既铸就了葛洲坝、三峡等多座“历史丰碑”,也参与打造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华龙一号等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超级工程”,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世界能源电力清洁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能源领域与用能领域的融合发展,是中国能建推动能源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江苏同里,在智慧能源小镇里漫游,电动汽车可以边开边充电;湖南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不仅实现近零排放,可再生利用率也达到25%以上;陕西榆林,低碳化绿色甲醇能源链耦合项目,利用碳捕集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合成绿色甲醛替代化石能源……
△同里智慧能源小镇项目
△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近零碳机场项目
△榆林低碳化绿色甲醇能源链耦合项目
随着场景的丰富变幻,能源 工业、能源 交通、能源 建筑在不断切换……中国能建能源推动融合发展正从概念变身为体验和收获,帮助着更多行业走向深度脱碳,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改变。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中国的清洁发电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