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顾美霞,原名金英,1926年出生,浦东人,从小学绣花,喜欢听滩簧,迷恋沈筱英的唱腔。1940年拜顾少良为师,抱徒师是文牧。曾经先后搭班娄特声、李月英夫妇的班社,也搭过沈麟生的班子、奚掌根、韩文琴的班子。顾美霞还从老艺人娄特声那里学到了《十不许》、《十排铺》等老戏。我听崔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他刚学艺跑码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前台老板准备了许多菜,其中就有一碗红烧肉,正好放在崔文轩的面前,浓油赤酱,喷香扑鼻,馋得他盯着红烧肉刚想吃,旁边的老艺人曹俊发竟上前夹住崔文轩的筷子说:“学戏如果像吃肉这样就好了。“崔文轩听楞住了,羞涩不堪,从此认真学艺,刻苦奋发。这句话成了他一生鞭策的动力。沪剧界在电台播唱时间较长,声望较大的艺人要算著名演员崔文轩、顾美霞夫妻档。他们发迹于电台、成名于电台,是广大沪剧听众心中的电台“大响档”。说来也巧,崔文轩老师是我参加茶会所认识最早的朋友之一。崔老师为人和气,总是笑眯眯

除了舞台,广播电台则更是戏曲传播演唱的“无形大舞台”。上海的广播电台始于1922年,到了1931年之后,上海广播业更是日益兴起,电台数目剧增,许多商家纷纷邀请戏曲演员上电台为厂家做宣传推销,既推动了商品销售,又提升了演员的知名度。京剧、苏滩、申曲、绍兴戏、滑稽等艺人竞相上电台演唱而风生水起。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1)

崔文轩和邱晓云在电台播唱

民国初年,刘子云孙是娥夫妻曾在红罗公司后弄堂里的电台播唱。当时为了要向电台老板要一只收音机,刘子云提议夫妻俩白唱两个月,以作交易。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后期,申曲艺人吴祥麟、吴金凤伉俪正式走入电台播音,成为沪剧史上唱电台的“第一人”。以后的鲍福奎、孔嘉宾、宋美琴、张爱琳、沈筱英、周新声等也都长期在电台播唱。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为“赵南石”药厂做电台广告的申曲艺人筱秀山、筱秀珍夫妇也都在听众中具有很大影响。“鼎丰桂圆大王”也曾请邱晓云上电台为其播唱宣传。电台播唱传遍长江三角洲各地,吸引了大量听众,扩大了沪剧的影响。

沪剧界在电台播唱时间较长,声望较大的艺人要算著名演员崔文轩、顾美霞夫妻档。他们发迹于电台、成名于电台,是广大沪剧听众心中的电台“大响档”。

说来也巧,崔文轩老师是我参加茶会所认识最早的朋友之一。崔老师为人和气,总是笑眯眯的。我们经常坐在一个台子上聊天,经常请他讲讲曾经的故事。多年的交往,彼此成了老少朋友,有时崔老师兴致好,还会给我们唱上几句《叹五更》。我常常在茶会结束后陪他走走,送他到桃源路。时间久了,我对他的身世背景比较熟悉。

崔文轩(1920—2010)原名崔斌林,江阴人,原在店铺学徒,从小爱听滩簧,学徒满师后没有出路就想去学滩簧,当时想拜施春轩为师学艺,但一听行情要300块大洋拜金细,实在拿不出,只得作罢。1936年,经人介绍拜曹掌生为师,曾用艺名崔文宣,后电台报告员帮他改成了崔文轩。文革中,为了这个名字也被受牵连,指责他有“野心”。他瞒着家人学唱申曲,直至在电台成名后才被家人知晓。

我听崔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他刚学艺跑码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前台老板准备了许多菜,其中就有一碗红烧肉,正好放在崔文轩的面前,浓油赤酱,喷香扑鼻,馋得他盯着红烧肉刚想吃,旁边的老艺人曹俊发竟上前夹住崔文轩的筷子说:“学戏如果像吃肉这样就好了。“崔文轩听楞住了,羞涩不堪,从此认真学艺,刻苦奋发。这句话成了他一生鞭策的动力。

顾美霞,原名金英,1926年出生,浦东人,从小学绣花,喜欢听滩簧,迷恋沈筱英的唱腔。1940年拜顾少良为师,抱徒师是文牧。曾经先后搭班娄特声、李月英夫妇的班社,也搭过沈麟生的班子、奚掌根、韩文琴的班子。顾美霞还从老艺人娄特声那里学到了《十不许》、《十排铺》等老戏。

那年崔文轩准备组织文轩剧团,在永安公司看到顾美霞在《蜜蜂计》中扮演苗凤英,十分欣赏,请筱嘉宾出面帮忙邀请顾美霞加盟文轩剧团。后来两人一起演出、交流,彼此产生了仰慕之情,1945年崔文轩和顾美霞结为秦晋之好,夫唱妇随,从此进入了他们事业的黄金时期。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2)

顾美霞崔文轩合影

上海宁波路“种德堂”药局主要生产大补膏、乌鸡白凤丸等保健养生药品,原先生意清淡、资金匮乏,只能在苏醒电台包些时间放唱片来作广告宣传。老板王羽玫为了扩大生意,增加销售,想请演员到电台演唱,正好在苏醒电台碰到崔文轩,王老板请崔文轩帮忙介绍几个演员,专为“种德堂”产品作宣传广告,并表示先尝试一下,演员报酬不多。崔文轩回家后和妻子商量,觉得不要找别人了,就夫妻俩去试试吧。他们就叫了个拉琴筱庆祥,三个人就上电台,取名“良友沪剧团”。他们最初在菜市路(宁海东路)的苏醒电台,后来增加到唱十多个电台。“固定节目”每天上午10点-12点,晚上6点-8点,“特别节目”要从上午10点——半夜12点。黄包车每天接送他们往返于几十家电台之间,被誉“电台之王”。

“固定节目”与“特别节目”的时间经常相撞,有时还要通宵演唱,崔文轩往往累得实在没办法,只能躺在椅子上,手里拿着话筒播音,唱到长过门、三送之间还要继续提足精神播报“种德堂”销售热线电话。

如此,“种德堂”声名大噪,销售业绩数倍增加,生意越做越大,老板赚足了钱。崔文轩顾美霞夫妻也得到了可观的包银,生活也渐渐步入富裕。良友沪剧团也随之壮大,阵容加强,许多演员如:顾金海、徐美萍、石荣、徐雨亭、邱晓云等都纷纷加入。有的演员唱惯了舞台,在播音室里反而不习惯,甚至有的还要站起来做动作。

良友沪剧团主要播唱《狸猫换太子》、《孟丽君》、《珍珠塔》、《玉蜻蜓》、《蜜蜂计》等长篇剧目,每天连续播唱吸引大量的听众,经常来电点播他们演唱的《送花楼会》、《拷打红云》等名段,崔文轩擅长模仿各种流派,“文派”、“施派”得心应手,尤其是他所唱的“施派”以假乱真,观众戏称他为“冒牌施春轩”,他演唱的《叹五更》、《太子哭坟》等最受欢迎。当时,只要是崔文轩和顾美霞的电台播音时间,走在马路或弄堂里都能听到从收音机里传出他们的声音。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3)

顾美霞便装照

良友沪剧团的节目很受听众欢迎,在社会上颇具影响。许多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要求与演员见面。老板为他们制作签名照,送给听众,更扩大了社会影响。2001年,听说崔老师不舒服,我特地登门看望他。临别时,崔文轩、顾美霞老师特地把两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赠送给我,作为留念。事后才知道,这些照片是他们当年保存下来仅存的两张,堪称绝版。

当时的电台经常举行募捐活动,许多演员都在电台上大力宣传,拉募捐款。良友沪剧团的号召力十分强大,连“姚周档”的滑稽也逊色三分。

为了播唱剧目的多样性,崔文轩特地去买来《水浒传》连环画,晚上看书,第二天早去电台给大家讲戏、排戏,自己又要导演又要饰演角色,实在不容易。崔文轩还积极培养青年演员,如今的滑稽演员李九松就是当年良友沪剧团的学员。

1952年10月1日,上海16家私营广播电台实行公私合营,成立上海联合广播电台。良友沪剧团从此走出电台,进驻舞台。

东方剧场即是良友沪剧团的第一个舞台,首演由徐醉梅整理的《新珍珠塔》,特请沈筱英参加剧团,加强阵容。剧中沈筱英饰演陈翠娥、崔文轩饰演方卿、顾美霞饰演采萍。由于这是良友沪剧团初登舞台,观众都来一睹风采,生意竟然超过了同在东方演出的爱华沪剧团和正在临近中央大戏院演出的的中艺沪剧团。连演出说明书也抢售一空,见此情况,沈筱英的丈夫朱德山也要入股参加。

此后良友沪剧团又上演了《刘胡兰》、《九件衣》、《宝石戒》等,尤其《宝石戒》一剧在小皇后剧场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当时,沈筱英、崔文轩、顾美霞三人的工资都是6元一天,其余都在2.8元以下不等。后来剧团要评工资了,崔文轩为了使大家没有矛盾,主动提议和筱祥麟各少拿2角,补给其他演员。

1958年,在“关、转、并”的形势下,良友沪剧团解散,大部分人员转业,崔文轩、顾美霞被文化局提名,希望他们参加其他剧团。当时的领导卢奇群给他们两个剧团选择,爱华和努力。顾美霞觉得努力沪剧团虽然收入少,但是剧团政治空气浓厚,积极演出时代剧目。不久,夫妻俩加入了顾月珍领导的努力沪剧团。

顾美霞演惯了善良文雅的女性形象,到努力剧团后在孔嘉宾的鼓励下,也饰演了“贼腔”的角色,如:《欺嫂失妻)中的二生妻等,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为配合戏曲音乐大集成上海卷的整理工作,特地邀请崔文轩、顾美霞夫妇录制了《叹五更》、《送花楼会》等唱段,伴奏朱介生等,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唱腔资料。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4)

顾美霞(左)和顾珍珍 《铁牛报春》剧照

崔文轩老师于2010年10月仙逝,享年92岁。说来也巧,六年之后的2016年,顾美霞去世时也是92岁,希望他们在那个世界幸福美满。

朗诵:高佩明

王盘声黄永生沪剧全集:沪剧人生电台之王(5)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

从事播音工作近40年,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2014年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编导:高佩明

制作:刘帆

顾问:洪立勇

播音:高佩明

制片:孙立、周俊

监制:茅杰

编辑:姚怡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