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孙氏太极拳的特征,何谓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的特征,何谓孙氏太极拳第一件事,在一个多世纪前,陈微明记载了孙禄堂先生的一段感慨,写在他为孙禄堂先生的书所作的序文中。那时孙禄堂先生是武术界公认的第一技击高手,所谓至高至妙者,因此经常被请去给同时代的拳师讲授他的武学,这其中包括一些当时很著名的拳师。但孙禄堂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也就是说当时听讲者中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两个人能理解孙禄堂的武学,所以孙禄堂担心他的武学将要绝传了。依据甚多,篇幅关系,这里讲三件事: 在本文中我将用万余字对孙氏太极拳作一简介。为什么对孙氏太极拳的简介要用万余字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孙氏太极拳并不真正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还包括政府层面的武术管理者、研究层面的武术研究机构及院校的专业研究者以及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人,而且时间跨度达百余年。此话依据何在?

孙氏太极拳的特征,何谓孙氏太极拳(1)

孙氏太极拳祖师孙禄堂先生

对中国武学的整体建构——写在前面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构建的以三拳合一为框架的天地人三元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这个武学体系是孙禄堂先生着眼于对中国武学进行整体建构,为此建立的框架。

三拳合一显示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构成一个基础统一,一理贯通的统一的武学体系。因为若没有同一的基础,没有一理贯通,就谈不上合一,就构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武学体系。这是兼习多家武艺与融合多家武艺为一的本质区别。其二,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原本是不具有互补关系的,基础亦不同一,因此,要将此三拳合一,就必须对这三拳进行改造与鼎革,重构这三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孙氏太极拳,而且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都具有三拳合一的特征,都是三拳合一的产物。由此可知,孙氏太极拳在立意、理论基础、技能基础、拳理拳法上与其他各派太极拳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与之不属于同一个拳学体系。

本文中我将用万余字对孙氏太极拳作一简介。为什么对孙氏太极拳的简介要用万余字呢?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孙氏太极拳并不真正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还包括政府层面的武术管理者、研究层面的武术研究机构及院校的专业研究者以及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人,而且时间跨度达百余年。

此话依据何在?

依据甚多,篇幅关系,这里讲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一个多世纪前,陈微明记载了孙禄堂先生的一段感慨,写在他为孙禄堂先生的书所作的序文中。那时孙禄堂先生是武术界公认的第一技击高手,所谓至高至妙者,因此经常被请去给同时代的拳师讲授他的武学,这其中包括一些当时很著名的拳师。但孙禄堂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也就是说当时听讲者中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两个人能理解孙禄堂的武学,所以孙禄堂担心他的武学将要绝传了。

第二件事,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国家体委武术科准备出一册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的合成本,有关五式太极拳的总论写出后,孙剑云老师看了,不同意!因为孙氏太极拳的拳理不是这个总论中论述的拳理,其理不同,所以提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要单写。但却被人误解为傲慢,交涉无果。无奈之下,孙剑云老师要回她的孙氏太极拳稿件,退出五式合编,自己出单行本。问题还是出在人们对孙氏太极拳不理解上。

这件事在顾留馨的日记中有记载。

今天孙氏太极拳面临同样的情况,几十年来我接触过专业和民间武术界不少人,给我的感觉是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对孙氏太极拳不了解而且还存在着诸多误解,经常冒出一些荒谬之说。如不久前有人曾在某网站声称形意拳、八卦拳下盘没有阴阳,只有太极拳下盘有阴阳,所以孙禄堂要学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既有悖于拳理,也不符合事实。说明这位先生不了解形意拳和八卦拳的理法,更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当年因何研究太极拳。

形意拳从无极式转一气含四象开始两足就分阴阳了,以后内外五行的演化更是周身内外阴阳相互转换与并立的过程,两足始终是在阴阳转换的演化中。怎么能说形意拳的两足没有阴阳呢?

八卦拳就更不用说,八卦本身就是对太极的演化,研习八卦拳时两足同样是始终在阴阳交变中。

所以,他的这种说法反映出他根本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当年为什么要研究太极拳。

又如有人声称孙氏太极拳拳架95%与武氏太极拳相同,这个论调之荒谬有甚于梦呓。因为无论在对太极以及太极拳的定义及理法上,还是在拳式结构与技能基础上孙氏太极拳都与武式太极拳不同。

如孙氏太极拳从无极式开始就是通过建立混沌中的临界不平衡态来引发先天的自主效能。而武式太极拳从无极式开始就是建立在稳定平衡态下的有为之法,对此在吴文瀚写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明确论述。无极式是太极拳的根,因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从根子上就不同。此外,孙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三体式,而武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小弓步,二者建立的技能基础不同,蕴含的劲意、劲势完全不同。所以,孙氏太极拳的技理基础与武氏太极拳的技理基础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再者,孙氏太极拳的立意也与武氏太极拳不同。孙氏太极拳的立意是作为孙氏武学的三大基础之一,是孙禄堂先生构建的天地人三元武学体系中的一元,这更是武氏太极拳所不涉及的。所以,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在技能基础、核心效能与立意上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这也说明当年孙禄堂先生在研究过郝为真的太极拳后,并没有传承郝为真的太极拳,而是创立了自己的太极拳。所以,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传承关系。

关于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所存在的本质不同,我会在今后介绍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基本劲路、各式的基本劲意和劲势时,对此详细说明。在此就不展开谈了。

所以在学习孙氏太极拳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孙氏太极拳,否则在理解孙氏太极拳的技理、技法时必将南辕北撤。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对孙氏太极拳的种种不解呢?

我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当年孙禄堂先生把他用来酿造其新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氏太极拳装进了前人的旧瓶子。

其二,孙禄堂先生酿造的新酒是一种超前的武学创新,表现为孙禄堂先生对当时中国武术进行了全面的体系性建设与体系性提升,其对中国武术鼎革立新的深度、广度与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这么念着稿都有些拗口,理解自然不容易。

那么什么是旧瓶子?

旧瓶子就是已有的太极拳这个拳名以及各拳式的名称。

什么是孙禄堂先生酿造的新酒?

孙禄堂先生酿造的新酒就是他构建的由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三拳共同构成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孙氏太极拳是这个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此说有依据吗?

有。

依据就是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的自序,孙禄堂先生在这篇自序中写道他的孙氏三拳是——

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说孙禄堂先生将他原来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经过融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后,形成了孙禄堂先生自己的三派,即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这三派,三派其理则一,合为一家,即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也就是说经过孙禄堂先生扬弃、重构他此前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使之融合为一体这个过程,使得此前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升华为经孙禄堂先生融合后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于是在前一个“三家”和后一个“三派”之间发生了质的升华。实际上这个融合的过程是对原有三拳进行扬弃与重构的过程,经过这样的鼎革立新式的融合产生了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三拳其理则一,构成了具有共同基础的统一的武学体系。这就是孙禄堂先生酿造的新酒。

虽然孙禄堂先生在其武学体系与著作中清楚地呈现了他的武学理论、理法、技法等皆是鼎革立新之学,但并没有用文字特别标榜这是他的鼎革立新之作,而且沿用了已有的拳名以及大部分拳式的名称,这就容易造成人们按照某些固有观念对孙氏武学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当年孙禄堂先生的这种做法如同用旧瓶子装自己的新酒。

那么当年孙禄堂先生为什么要用前人的旧瓶子装自己的新酒呢?

这就涉及到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的背景、动机与宗旨。

1900年庚子之乱,不仅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也使中国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坠入危难的困境,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一般民众尤其是文化阶层对习武者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几为同类,乃至对武术这种文化载体的强烈排斥。

这种排斥达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例子,1909年精武体操学校在上海成立,1911年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成立,这一南一北的两个武术组织是日后对全国影响最大的两个武术组织,一个借用西洋体育的概念“体操学校”,一个借用了东洋日本武士道的概念“武士会”。为什么会这样呢?

陈公哲在他的回忆录《精武会50年》中写道:

“‘拳术’二字之引起世界认识之不良印象者,时当满清光绪26年,即公元1900年,义和团起事于天津传授团员以拳棒符咒,谓能避枪炮子弹,此种印象深印于士大夫及外人脑中,以为凡练习拳棒者,皆为拳匪余孽,有识之士,莫不退避三舍。丁此时期,提倡武术,其难可知。”

这时距义和团运动已经过去10年左右了,其负面影响依然深重。

所以,孙禄堂先生感到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地位这个问题若得不到解决,那么他体悟到的拳与道合的武术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甚至要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所以,他那时特别关注如何才能彰显武术的文化价值,使人们认识到武术具有与文一理、与道同符的至高的文化地位。

因此从1901年开始,孙禄堂先生把目光转向太极拳。

有些人总喜欢把孙禄堂先生研究太极拳这件事说成是太极拳如何能“打”的证据,但这个说法只是反映了这些人自己的意愿而已,并非事实。

孙禄堂先生研究太极拳并不是因为太极拳多么能“打”而要研究太极拳,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发现当时那些太极拳并不能“打”。所以在1900年之前,他并没有把太极拳作为研修技击的重点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

1900年庚子之乱后他开始关注太极拳,是冲着太极拳更适合文人练习,希望通过文化界人士练习武术,宣传武术的文化价值,借此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同时他也发现那些太极拳的劲与他所掌握的十几门拳术的劲都不合。

不合在哪里呢?

这件事,孙剑云老师讲过。

孙剑云老师说:“先父开始接触太极拳时发现他们那些太极拳的身法步式多是弓步或马步,有的是大弓大马、有的是小弓小马,这些都不能与先父的形意拳、八卦拳的身法步式相合,先父的形意拳、八卦拳的身法步式是三体式。身法步式是拳劲的基础。所以先父感到自己的劲与他们那些太极拳的劲都不相符合。后来先父在创立自己的太极拳时,把三体式作为太极拳的基础,这样才把三拳合而为一。练我们家的太极拳要先练三体式,三体式是我们家太极拳身法步式的基础。”

事实上身法步式决定着拳术的效能基础。

孙剑云老师又讲:“另外当年先父发现他们那些太极拳虽然不适用于实际格斗,但在练法和道理上有特点,在道理上强调柔化的作用,习练容易,适合普及,感到这个拳容易被文人接受。”

也就是说孙禄堂先生看到了太极拳背后的文化价值,以及适合文化人练习。这对于他那时特别关注如何彰显武术的文化地位很有启发。尤其太极拳推手这种游艺形式,是适合文化人认知武术中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是当时其他拳术难以替代的。这并不是说其他武术如形意拳、八卦拳的文化品质低,而是形意拳、八卦拳入门阶段的功夫基础要求高,如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础,一般没有武术基础的文化人练三体式很难坚持,这个基础练不下来,后面的拳就更无法练了,因此也就无法去感受其中的文化价值。所以为了能够通过文化人彰显武术的文化地位,那时孙禄堂先生开始关注太极拳。

当时孙禄堂先生采取的策略是通过自己提炼出太极拳与道同符之理,借助文化界人士传扬武术的文化价值,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

那么,孙禄堂先生不通过文化界人士去提升武术的文化价值行不行呢?

那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个职业拳师说武术好,彰显其具有文化意义,充其量最多让人们感到你这个拳师的文化修养高,但很难改变社会对武术的看法。人们会认为是这个拳师为了自己的生计给他的武术牵强附会涂抹文化色彩,而不是武术本来就具有这种文化价值。因此还是难以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

所以,要想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就需要文化界精英及士大夫阶层认可武术的文化价值,并参与倡导武术。

此外,孙禄堂先生发现当时太极拳在实际格斗的技击技能上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我这么讲,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一定不服气,不服气归不服气,但要有勇气面对史实。如1928年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1929年11月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擂台赛、1929年12月上海国术大赛擂台赛、1933年10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及第二届中央国术馆国术国考,这五次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擂台赛成绩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点,这么多次的比赛,练习陈杨武吴诸派太极拳者中没有人进入过前10名,反观从孙禄堂先生习艺者,虽仅研习两三年,甚至仅一两年,就能在上述比赛中名列前茅。因此这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此外这几次比赛是不戴拳套的,而且以倒地为负,相对而言更有利于练太极拳者的技术发挥。但成绩却如此不佳,所以不能不说是这些太极拳的技术结构不适合技击。

但这一时期的一个现象更值得探究,从1928年到1933年这5年是国术运动发展的高峰,虽然这时上述几派太极拳的擂台战绩不佳,但却是这几派太极拳尤其是杨吴两派太极拳取得爆发式发展的时期。说明这一时期太极拳的发展与其技击效能的相关性甚低。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发展并不是依赖其技击效能的高低。

回到孙禄堂先生关注太极拳这件事上来,这是1901年到1912年这个时间段,孙禄堂先生对当时他所接触的太极拳论述的非常委婉,用他的话说,是他所接触的太极拳的劲与他所研习的各家拳法的劲皆不符合。尽管孙禄堂先生在接触太极拳后,很快就掌握了如何体用太极拳的劲,并令太极拳家郝为真非常惊讶,郝为真惊叹道:“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拳意述真》陈微明序)意思是说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掌握胜过专练太极拳几十年的人。但是孙禄堂先生仍不满意,因为此时他还没有把太极拳的劲融入到自己的技击体系中来,因为这种融入需要对原有太极拳的理法进行扬弃和再造,即鼎革立新。

那么如何扬弃、鼎革、再造太极拳?

实际上,孙禄堂先生从一开始接触太极拳,就着重探究太极拳体用的所以然之理,以便鼎革、重构、再造太极拳的理法,使之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来。这在他的《八卦拳学》原序中表达的很清楚。

当年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重构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升太极拳的技术效能,使之经得起技击实践的印证。另一方面使太极拳之艺与道同符,并与他的形意拳和八卦拳共同构成完备的技击效能体系。孙禄堂先生先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武学体系的创立。也由此促生孙氏太极拳的诞生。

由于孙禄堂先生研究太极拳的初衷是阐扬武术的文化价值、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所以,孙禄堂就要把自己对武术文化以及对武术技击效能所做的这一系列创新性贡献表述为不是自己的独创性成就,而是武术本来就具有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孙禄堂先生要把新酒装进旧瓶子。

即孙禄堂先生把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天才研悟出来的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表述为是武术对他的造就,用孙禄堂先生话讲就是“其拳能复人本来之性体”,同时把他提炼出的或者说是他赋予武术的与道同符的文化内涵表示为是武术本来具备的道理。由此来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

孙禄堂先生之所以这么做,还涉及到一个传统文化的价值审美,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儒家文化是不讲究鼎革立新这种观念的,而是强调道统,崇古为道。造成很多明明是后人的鼎革立新的文化成就,却一定要附会古人、古据作为其源头。在这种文化环境下,造成孙禄堂先生采取用以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推出他创立的武学体系包括其太极拳,以便使当时社会的文化阶层能够接受武术具有的文化地位。

由此呈现了当年孙禄堂先生为了弘扬武道于天下,已经达到极高的无我境界。所以陈微明认为孙禄堂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得道者,他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贡献之大前无古人。中华武士会秘书、济南名士杨明漪也认为孙禄堂先生对武术的贡献“守先开后,功与禹侔”

孙氏太极拳的特征,何谓孙氏太极拳(2)

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认识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态度特别关键,也对我们正确的认识孙禄堂武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孙氏太极拳的特征,何谓孙氏太极拳(3)

孙氏太极拳的特征,何谓孙氏太极拳(4)

前面谈到人们不理解孙禄堂武学及其太极拳的另一个原因是孙禄堂先生的新酒是一种超前的武学创新,表现为对当时中国武术进行了全面的体系性建设与体系性提升。

那么孙禄堂先生是如何建构和提升中国武术的?

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术的提升同样是从两个层面进行建构,其一是技击效能层面。其二是文化层面。

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学技击效能的提升是通过构建以完备内劲为统御的技击体系,即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而提升武术文化不是把传统文化与武术做牵强附会的关联,而是必须使这一文化内涵对提升技击制胜效能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由此彰显武术文化与技击制胜这二者互为表里。

如此才能证明赋予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武术本体中的东西,而非牵强附会的关联和涂抹,只有这样,武术的文化内核与文化价值才站得住脚。

所以,孙禄堂先生在提升武术文化、阐述其修身价值的同时,着力提升其技击制胜效能,使之互为表里,且技能结构完备,具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功效。而技击制胜的最高境界就是拳与道合。所以那时孙禄堂先生要构建能够完备技击制胜效能并且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这就是他创立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关于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术的整体性提升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话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介绍了,以上只是提纲挈领的指出其要义而已。

这里顺便谈一下什么是三拳合一?

第一,三拳兼习不等于三拳合一。

第二, 根据孙禄堂先生自述,他曾研习过十几门武术,但他建立的武学体系仍是三拳合一,然而这个武学体系具有融合百家、博众贯一并与道同符的功效。

所以,孙禄堂先生构建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是他为中国武术进行体系性再造建立的基础。

这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原序中有很清晰的表达。

因此,并不是兼练三种拳就是三拳合一。

介绍孙禄堂先生构建的三拳合一武学体系也是一篇大文章,因时间关系不在这里详述。但为了纠正对三拳合一的错误理解,下面介绍构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需要三个必要性条件:

1、三拳具有共同的技能基础。

2、三拳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3、三拳合一后的技击效能超越于原有三拳的技击效能。

所谓三拳合一至少要满足上述这三个条件。

当年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以及他由此建构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都是极为超前的,这是对中国武术进行了从技击制胜到文化建设的体系的建构和体系性的创新,使技击制胜与道互证而合一。

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着眼点极为深远高阔,不仅着眼于对当时武艺的技能进行总体提升,而且更关注武艺的修为对于人格的影响。孙禄堂先生说:

“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孙禄堂先生在此指出:研修拳学的意义在于使研修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这是孙禄堂先生对其武学体系的立意。

孙禄堂先生创立的武学体系的这个立意不仅远远高于当时武术界各派拳师的认知,也高于当时文化界诸多闻达的认知。实际上,迄今为止一些专业武术研究者也没有达到从这个高度去认识中国武术。造成长期以来他们把大汉奸马子贞的新武术捧为民国时期武术成就的代表,而对孙禄堂先生取得的从完备武术技击效能到提升武术的文化品质这一开创性、整体性、体系性的创新成就却视而不见。反映出一些专业武术研究者包括某些民间武术研究者由于认识上的狭隘,造成他们对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不仅不理解而且抵触。

这正是此酒是啥酒?百年罕人知。

下面简要介绍孙氏太极拳在孙禄堂武学体系中的位置、宗旨、特点、贡献,以及历史评价:

1、位置: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是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三者共同构成孙氏武学体系。孙氏三拳在技术结构与技击效能上各有侧重,孙氏形意拳的体用要义是“实中”和“诚一”,孙氏太极拳的体用要义是“虚中”和“抱元守一”,孙氏八卦拳的体用要义是“空中”和“万法归一”,但孙氏三拳都是孙禄堂先生通过融合所学、去伪存真、鼎革立新的成果,三者构成基础同一、效能互补、技能完备的武学关系。

2、宗旨:孙禄堂先生用《易传》中天地人三元的性质来构建他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孙氏太极拳在这三元中属“人”这一元,为这个体系的三元基础之一。

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在这里需对这个问题稍作展开。

天地人三元这个思想源自《易传·系辞下》中的三才:“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以“天地人”三才来概括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一理相通。故三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础。因此,孙禄堂先生以天地人三元比喻八卦、形意、太极三拳合一的意义,实际上是说他通过重构八卦、形意、太极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三元的性质,从而为中国武术技击技理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即通过建立三拳合一合乎天地人三元这一武学体系,为所有武技的技击效能提升至拳与道合建立共同的基础。这是孙禄堂先生构建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目的,也是他创立孙氏太极拳的宗旨。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拳术与道同符,指技击合于道,由此建立的拳术体系才具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孙禄堂先生是在自己的技击功夫已然合道的情况下,提炼出三拳的三元性质,以此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理法,形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自1915年到1919年,孙禄堂先生据此三拳合一的目的著成《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此三部拳著共同构成三拳合一的技理体系。

3、特点

前面讲了,孙氏太极拳是鼎革立新之学,这个鼎革立新从对太极的定义就开始了,所以是从根本上的鼎革立新。

1)理论特点:

孙禄堂先生对太极的定义见其所著《太极拳学》一书中“太极拳之名称”一文: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这是一篇在太极拳发展史上也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拳论,所以对于这篇拳论不仅研究太极拳的人应该深入研读,研究中国各派武术者也应该深入研读。

在这篇拳论中孙禄堂先生对太极做了全新的定义。

孙禄堂先生对太极的定义是以自身的技击实践和内修体验为依据,部分借用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即从生命的基础真阳元气和丹修的角度揭示了何为太极,在这个基础上,孙禄堂先生从五个方面定义了太极:

太极本体——中和之气——亦称先天真一之气、金丹等。

运化太极之理——中和。

体用太极之道——内劲,内劲是将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

太极作用原理——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体现在圜研相合中。

太极作用方式与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因此,在孙禄堂先生这里先天真一之气、中和之气、内劲、金丹、一点子等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功能态的不同性状。孙禄堂先生将这个功能态定义为太极。

而太极拳就是体用太极的拳术。

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定义在武术领域是前所未有之论,乃鼎革立新之说。

需要提示的是,孙禄堂先生所言的中和之气亦称为先天真一之气与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及腹中所运之气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可等同。

2)理法与技击效能特点:

在理法上,孙氏太极拳是以内劲即道家所修之金丹作为太极拳体用的基础和核心,即通过拳术由后天返先天的顺逆运化之道,其理法详见《八卦拳学》的第18章至第23章。

在技击效能上,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下篇”中指出,其太极拳“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拳,并行不悖矣,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又云其太极拳之劲具有“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的效用(见《近今北方健者传》)。显然这些已突破了历代太极拳运用时要随屈就伸这一要则。

关于孙氏太极拳技术体系之体用特点及效能特征,这部分内容很重要,但也很枯燥,在这里就不做进一步介绍了,感兴趣者可以参见我在2019年1月12日 “世界太极拳网”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太极拳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一文。


回到本文题目——孙氏太极拳简介。

综上所述,对孙氏太极拳的简介就是: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武学即拳与道合武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孙氏武学是孙禄堂先生以其所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学及其所涉猎的十多门武艺为基础,通过参照他自身的体用实践,着眼于完备技击制胜效能并使之与道同符而创立的鼎革立新之学。其中孙氏太极拳显示该体系的“虚中”之作用和“抱元守一”之理法。

孙氏太极拳将太极本体定义为中和之气即道家修炼之金丹,其运化之理是中和,其修为方法是极还虚之道,其体用的核心是内劲以“虚中”为则、以“抱元守一”为法的作用,其作用的原理是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圜研相合,其作用之特征是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于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因敌制敌。故神行机圆,与道合真,人莫能胜之!

显然这里对孙氏太极拳简介的方式有些奇特,不同于其他拳种包括其他太极拳简介的范式,因为孙氏太极拳不仅是一个拳种,而是孙禄堂先生构建在一个宏大宇宙观下的体用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孙氏太极拳的这个立意与其他任何拳种都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所以对其简介的方式也不同。

因此,时至今日能窥孙氏太极拳真意者鲜矣。

4、贡献

关于孙氏太极拳在太极拳理法方面的贡献以笔者的认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方法论,极还虚致中和之道以及“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

要义是极还虚致中和,关窍是“有无不(并)立”,这是完备内劲即“太极”之妙用的前提。

有无以及极还虚是一门大学问,短短几个字,融通中西哲思,内涵宏深,为了便于理解,我会在以后介绍时结合行拳要义进行讲解

(2)技理,以金丹即内劲为体用,“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

将道家金丹之作用拓展至技击制胜层面,并揭示其理,孙禄堂先生为第一人。

(3)技能,就是孙禄堂先生揭示的其拳具有“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的效用(见《拳意述真》及《近今北方健者传》“孙禄堂”条)。

这里孙禄堂先生特别提出太极是在有无之间的共生与转换当中开合自然的“一点子”运用。

那么何谓“一点子”?如何去体用呢?

“一点子”在孙氏拳中就“体”而言,是将三点合为一体:

身架与地面的点接触,所谓平地立杆,而不是两腿形成三角支撑,以此来主形,乃是万形之根。

动力之源是先天真一之气,即金丹,源自下丹田聚合之一点,以此主气,乃万劲之本。

感应之术则源自上丹田,有预知之能,以此主神。

将上述三者合为一体,则得一点子妙用之体。入手之门是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

“一点子”在孙氏拳中就用而言,是将已与彼相互接触的三点合在自己的一点子(形、气、神三点合一之体)妙用中。

己与彼相互接触的三点为形、气、意三个层次的触点。

故孙氏太极拳技能基础与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同一,皆由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来筑基,形成一点子妙用之体,使三拳合一而并用,由此极大的提升太极拳的技击效能。

至此孙禄堂先生对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以及如何体用太极拳等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理法,在太极拳的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鼎革立新。

由此也可以看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是一种宏观的太极理论,孙禄堂先生认为任何拳术只要以完备中和之气为体用的基础皆为太极拳。这个立意与其它四派是不同的。

孙禄堂先生对太极及太极拳的定义、立意及其体用原理明显不同于陈鑫及杨武吴各派的拳论,尤其不同于武禹襄从舞阳盐店“找来”的那篇“太极拳论”,与之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因此,从立意到技理体系,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四派不属于同一拳系。孙氏太极拳是一门鼎革立新、与道同符、卓然再造的新太极拳拳派。

至此,简要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的创立背景、立意、要义及理法特点。

那么孙氏太极拳在中国武术史上有怎样的反响呢?

5、历史评价:

关于历史评价,首先要以事实和可靠的史料为基础,而不能仅以传言和逸闻为依据。其次要对史料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与甄别,我对史料甄别、分析的原则如下:

(1)史实性,有可确认的当年实物(出版物、报刊或物品)作为证据。

(2)时间性,相关史料与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同期性。

(3)公信性,史料的公信性强弱分析与判别,包括人的公信力和物及文字资料的公信力。

(4)权威性,不是当年任何史料都具有同样的可靠性,还要看出处的权威性。

(5)互证性,史料之间能否互相印证。

史料符合这五性的程度越高,可靠度就越高,作为评价依据的公信力就越高。

按照上述甄别、分析史料的五项原则,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6份史料提供给各位参考。

(1)《近今北方健者传》对孙禄堂先生的记载。该书1923年出版,作者杨明漪是中华武士会秘书,该书出版前杨明漪曾与多位同道沟通意见,而且杨明漪不是孙禄堂先生的弟子。《近今北方健者传》出版后,得到武术界各方的广泛认同,所遗漏者,唯八卦拳名家马贵,对此杨明漪在出版时曾提到。因此,总体上讲这份史料具有很强的史实性、客观性、公信性和权威性:

“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直隶完县人,……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博审笃行者四十年。近著三家拳学行于世,其言明慎,一归于自然,而力辟心中努力、腹内运气等说。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三家拳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然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至涵斋功候之纯、学问之邃,予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2)1947年《小日报》刊登陈微明记载的孙禄堂先生当年对形意拳和太极拳的看法。

陈微明讲,1915年他拜访孙禄堂先生本是为了学习太极拳,孙禄堂先生告诉他:“太极拳容易,我先教你形意拳,形意拳学好,其他拳不难。

1929年元旦孙禄堂先生在《江苏旬刊》发表对统一国术的建议,孙禄堂先生在这份旬刊卷首篇写道:“练习国术,当以形意拳为本也。能如是,则统一与普及问题,均迎刃而解矣。

(3)1932年浙江省国术馆出版了《国术史》,作者李影尘,他不是孙禄堂先生的弟子,在介绍太极拳发展史时,唯对孙氏太极拳给予了——“孙氏太极拳,近世颇负时誉”的评价。

(4)1934年1月29日《京报》记载,时论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造诣——“孙禄堂氏,中国太极拳术唯一名手。

(5)1934年中央国术馆出版的《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续十八)孙禄堂”记载:

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

(6)1947年5月6日、7日《北平日报》刊载的郑证因撰写的《武林轶事》,郑证因是许禹生的弟子,非孙禄堂先生这一系传人,郑证因在其《武林轶事》中记载道:

孙福全字禄堂,晚年别号涵斋,……近五十年间,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为孙先生一人而已。……孙禄堂先生对于三派拳术,均有造诣,精心练者四十年,所以他对于拳术所得,于三派中长幼两代,无出禄堂先生右者。

上述6份史料都具有充分的史实性、时间性、公信性、权威性和互证性,因此具有很高的可靠度和公信力,足以反映孙禄堂先生及其武学具有至高的历史地位。此外还有诸多史料与上述史料中评价雷同,相互呼应,在此不一一列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