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眼睛是尺子:王蒙的棒字遭到不少学者的
王蒙的眼睛是尺子:王蒙的棒字遭到不少学者的法语然后,桑晔认为"棒"字是源于俚语,是具有俚语色彩的自源词。不论如何,说"棒"出于法国佬的口并传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这种假想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里有几点可以驳斥此说:一则是,盲目夸大了当时法国殖民者的语言影响力,清末法国在殖民地范围多在广东、广西和云南,从盘踞的范围看其语言就很难形成大的影响。第二,当时的外来语传播没有有利的传播媒介,就说现在英语的"ok",借助如此强大的网络媒体也没有像"棒"那样走进大街小巷,乡村普通老百姓还是较少使用的。第三,汉语外来词往往是汉语中缺少或者未产生的概念,比如说沙发、咖啡、麦克风等,在当时的汉语中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直接借来合情合理。但表示赞美的"棒"就不同了,其表达的意义和概念是汉语当中就存在的,完全没有必要从法语中借来并推而广之。有代表性的反驳者观点如下:桑晔认为,王蒙先生
九十年代,王蒙先生在他的《再话语词》一文中提出汉语表示"好"义的"棒"或来自法语,其原文如下:
"棒",疑来自法语的bon。五十年前,我小时候,人们最喜说"真棒","倍儿棒"之类。如今的北京年轻人已不用此字。倒是台湾海外,不住地说"棒"呀,"好棒"呀之类。显然是由于他们离了土,其土语无法再继续演进。
王蒙先生
王蒙先生此说一出,虽是疑问猜测之语气,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围攻"。一个"棒"字激起了千层浪,不少国内研究语言的学者开始讨论驳斥王蒙的说法。难道一个老百姓挂在嘴边的"真棒""好棒"的"棒"真的是来自法兰西?
有代表性的反驳者观点如下:
桑晔认为,王蒙先生这种猜测不妥,缺乏论证,也没有事实依据。
"棒"字含有"好""强"的意思远于"五口通商"之前太多年,为啥要从红毛儿法兰西那译?难道是马可波罗带来的?
然后,桑晔认为"棒"字是源于俚语,是具有俚语色彩的自源词。不论如何,说"棒"出于法国佬的口并传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这种假想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里有几点可以驳斥此说:一则是,盲目夸大了当时法国殖民者的语言影响力,清末法国在殖民地范围多在广东、广西和云南,从盘踞的范围看其语言就很难形成大的影响。第二,当时的外来语传播没有有利的传播媒介,就说现在英语的"ok",借助如此强大的网络媒体也没有像"棒"那样走进大街小巷,乡村普通老百姓还是较少使用的。第三,汉语外来词往往是汉语中缺少或者未产生的概念,比如说沙发、咖啡、麦克风等,在当时的汉语中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直接借来合情合理。但表示赞美的"棒"就不同了,其表达的意义和概念是汉语当中就存在的,完全没有必要从法语中借来并推而广之。
法语
石鹏飞也不同意王蒙的观点,但他也不认为"棒"来自俚语,而是来自生殖崇拜,并认为"棒"为男根,其越雄强则丈夫气越重,而丈夫气越重则越好。由此,"棒"便有了"好""强""顶呱呱"的意思。这种推测比较大胆,貌似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审视,还是缺乏一定的材料支撑,其中的逻辑推理未免过多猜测。
前两位学者的反驳和观点的提出更多地还是推测,并未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棒"的演变历程。之后,就有学者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棒"进行了解释,而且给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厦门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文化语言学家周振鹤先生于2008年写了一篇《你真蚌》的文章,该文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周先生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讨论了"棒"字,他认为"你真棒"其实就是"你真丰"。为什么这样说呢?《诗经·郑风》有"子之丰兮",其义就是"你真丰满啊!"这里就是对古代女子的高度赞扬,其义与"你真美""你真好看"意义是相同的。古人以丰满为美,这一点可以肯定。西汉扬雄又为"丰"加了女子旁,变为"妦"。《广雅》:"妦,好也。""美丰仪"则是指称男性,清朝袁枚在《子不语》中对吴生就如此赞美:"会稽县东四十里,地名长溇。有吴生者,年十八,美丰仪,读书家中,忽失所在。……"
周振鹤
因此,周先生认为"棒"在"你真棒"中只是借音,"你真丰"才是最准确的。但是,问题也来了,"丰"与"棒"现在读音差别极大,如何能借音?这个问题从汉语语音学的角度来解释,就会清晰明确了。清代学者钱大昕有一个很伟大的发明,就是"古无轻唇音",这也被后来的学者进一步确认。什么意思呢?汉语语音是不断发展的,上古声母中并没有现在的f轻唇音,此音是从古代的b、p音中分化出来的。这一点可以从古代文献和方言中得到论证,如"伏羲即庖羲"、"佛读如弼"、"妃读如配",《释文》:"邦,或作封",《释名》:"负,背也。"《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拊手"即拍手。如此可证,古"f"音从b、p音来。在方言中也有不少例子,比如"孵"在吴方言读为"bu",厦门读"房"为"bang"等。
从古音发展的角度,"丰"读为"feng"是中古以后的事,大概从晚唐以后才发生。因此,"丰"上古读音与bang接近,之后或与"棒"读音相同了,这可以从后来的形声字"蚌""邦"中得到验证。作为形声字的"蚌""邦"虽然从"丰",并不读feng音,而是保留了古音bang。
"丰"字读音后来由于语音分化读为feng,但是在口语仍读为bang,而在字体上为了做出区分,便借用了"棒"字来记录。"棒"字的异体字有"㭋"字,后来该字废除不用。
周振鹤先生从语音发展及形体关联角度得出结论认为,"你真棒"当为"你真蚌"更好!
此种说法虽说借用“蚌”指赞扬义略失妥当,但不得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语音角度来说已经明确了"棒"与"丰"的关系,语音演变后,"奉"又与"丰"音同,但是从根源上“蚌”比“棒”更接近上古的语言事实。另外"棒"字曾有异体字"㭋",两种形体承继了原字根"丰"的意义。
也有学者对周说提出了异议,认为"棒"的初形为"棓",本义为包括木杖在内的各种材质、形态和用途的棍棒及棒状物体。"棒"又由名词义产生了动词义"(棒)打",之后"棒"被普遍用为器械,为习武之用。到了民国时期,"棒"有了"身体硬棒,健壮",又指称"武艺高强",然后这种意义不断延伸扩展,逐渐指称对人或者事物的赞美和肯定。
棍棒器械
由"棍棒"之"棒"而引申到表示赞美的"棒",这一轨迹看似一脉相承。但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棒"由名词转变为形容词过于突兀,特别是在民国时期还作为"棍棒"之"棒",突然具有了形容词的所有特点,这一点值得怀疑。我们知道,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名词被用为形容词是非常不多见的语言突变现象,比如一直到现在"很中国"、"很香港"都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如此说,"很棒"与"很棍"一样同样是很另类,"棒"在近代汉语中由名词用为形容词的可能性不大。既然从语言演变规律来看很难解释通,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棒"为"丰"字口语读音的借字。
表示"棒"字的初形当为"棓","棒"字最早见于《论衡》,但不见于《说文》。"棒"与"棓"最初都与表示赞美之意的"棒"无关,皆指称棍棒或棒状的东西。"棒"字表示赞美之意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如的《雍正剑侠图》中有这样的用例:
朴鹿还有一样本事,能蹿能蹦,这可不简单,比傻小子于恒都棒。
后来有人跟他提,说李铁拐斜街住着一个姓石的,外号叫铁熊,功夫棒着呢。
鉴于民国时期出现"棒"字具有赞美之意的用例,有的学者就认为"棒"的意义经历了以下发展轨迹:
木杖——棒打——量词"棒"——身体硬棒、功夫好——泛化为赞美之词
但是,详细考察,我们会发现"棒"字从名词到动词、量词,再到形容词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词,也是很值得怀疑的。有学者认为"棒"作为形容词是从练习武术常用的棍棒发展而来的,棍棒作为练习武术的武器越来越流行,到了民国时期便产生了"身体硬棒、健壮"和"功夫好,武艺高强"的意义。这种说法从意义关联性上看好像很有道理,如果对其意义进行分段划分,只有"木杖""棒打"作为量词的意义关联性更为紧密。之后表示赞美之词,包括身体棒、功夫好,只是借"棒"来表示,实则与木杖之"棒"并无关联。中国以棍棒作为防身或习武的器械由来已久,因为棍棒是最容易获得和制作的器械,其使用和流行并不限于民国时期,其意义的来源更不能武断地说源于这个时期。
好棒
那么,为什么作为赞美之词的"棒"在民国之后才开始被使用呢?这应该和白话文运动有关,作为口语词的"棒"白话文运动之前很难进入文学作品,只是存在于口语中。之后的文学作品则朝着"我手写我口"的口语化方向发展,"棒"作为赞美之词便逐渐得到了回归,借"棍棒"之"棒"字来表示之前"丰"字所表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