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当时的老泉城路,虽然不如现在的路宽,但是却特别繁华热闹,人气很旺,尤其路两侧,树木繁茂,绿荫如盖,走在那里,就是走在林荫大道上。每逢节假日,泉城路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至今清楚地记得,这件上衣是在泉城路西头路北的一家小店买的。泉城路西头,就是当时的西门那一站,路北的那家小店专营中式服装,喜爱古典风格服饰的我,经常光顾那家小店,而且从那里买了不少衣服。后来,看到泉城路大换血式的改造,许多老建筑都被拆除,那个我喜爱的中式服饰小店也未幸免于难,我心里非常不舍,甚至还有隐隐的难过,于是,就从所买的n件衣服中挑选出最最钟爱的一件保存了下来,以此做为纪念,因为看到这件衣服我就会想起“逝去”的老泉城路。这件衣服我穿了好几年,当时下身搭配的是一条湖蓝色重磅真丝的半裙。半裙早已不知去向,唯留此衣在手。喜爱中式风格的我,非常钟爱这件衣服,虽然它已经很旧,虽然不再穿它,但是,我却一直不舍得把它扔掉,因为这件衣

图文|杜东平

一件旧衣

入夏这天,收拾衣橱,在搬出一摞旧衣时,突然又被那件衣服吸引,于是,从厚厚的一摞衣服中,我把那件衣服抽了出来,淡淡的樟脑味,立即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这是一件搭配裙装的中式风格短上衣,粗纹纯棉布的面料,原白色的底上,有墨黑色树枝样的图案,前襟上是原布料的手工精致盘扣,盘扣为琵琶状。

这件衣服我穿了好几年,当时下身搭配的是一条湖蓝色重磅真丝的半裙。半裙早已不知去向,唯留此衣在手。喜爱中式风格的我,非常钟爱这件衣服,虽然它已经很旧,虽然不再穿它,但是,我却一直不舍得把它扔掉,因为这件衣服是在老泉城路买的,浸润了老泉城路的印记,承载着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据悉,老泉城路的“逝去”是在2001年6月。那么,这件衣服与我相伴,按最短时间计算,也有21年了。因为布料考究,做工精细,保存得当,至今样貌很好。

记的老泉城路存在时,每逢节假日,我都爱去那里逛逛,那里总有许多吸引我踏足的理由。闲暇时,我坐着8路公交车,在解放桥转乘3路公交车,到青龙桥那一站下车步行,从东往西开始逛,一逛就是大半天,一般都能直接走到当时的人民商场或者大观园。

至今清楚地记得,这件上衣是在泉城路西头路北的一家小店买的。泉城路西头,就是当时的西门那一站,路北的那家小店专营中式服装,喜爱古典风格服饰的我,经常光顾那家小店,而且从那里买了不少衣服。后来,看到泉城路大换血式的改造,许多老建筑都被拆除,那个我喜爱的中式服饰小店也未幸免于难,我心里非常不舍,甚至还有隐隐的难过,于是,就从所买的n件衣服中挑选出最最钟爱的一件保存了下来,以此做为纪念,因为看到这件衣服我就会想起“逝去”的老泉城路。

当时的老泉城路,虽然不如现在的路宽,但是却特别繁华热闹,人气很旺,尤其路两侧,树木繁茂,绿荫如盖,走在那里,就是走在林荫大道上。每逢节假日,泉城路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

泉城路上的小商铺,一个接一个,数不胜数,出了一个店门,接着进另一个店门,衣服店、百货店、食品店、饭店、理发店……各种店铺应有尽有,在这里无论是购物还是用餐,都能满足你的要求。后想起,走在老泉城路上的感觉,仿佛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一样,很有老城老街的味道。

除了小店铺,记的当时逛的最多的就是位于泉城路中段的百货大楼,印象中,百货大楼就是当时的高级大型综合商场,按照现在的比对,堪比泺源大街的银座商城,能在那里逛逛买东西,就是高大上的体现,而且货物保真,价格公正。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1)

老泉城路上还有燕喜堂大饭店、齐鲁金店、宏济堂大药房等著名老建筑。我无数次走过燕喜堂饭店门口,却没有进去吃过一次饭,因为当时感觉那里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地方。老舜井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人气也很旺,舜井街商场里的东西应有尽有,几乎没有买不到的。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2)

2001年6月到2002年4月,老泉城路进行的改造,是颠覆式的改造,路两边的老建筑几乎全部拆掉了。这次改造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老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的十年间,泉城路大大小小的改造断断续续几乎从未停止。但在很多“老济南”看来,如今的泉城路不过是名字没变而已。老泉城路上众多济南特色的老字号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值得玩味的老建筑也都灰飞烟灭。老建筑的消失,带走了济南人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啊。

改造后的泉城路,宽了许多,现代时尚建筑取代了老式建筑。也许我爱怀旧、爱古典风格的原因,走在现在的泉城路上,总感觉空空荡荡的,仿佛少了点什么。

窗台上一只喜鹊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再次把那件衣服小心包裹好,存放起来。

一个旧竹篮

在哥哥家里的橱柜上,看到了一张哥嫂的合影照片,嫂子挎着一个旧竹篮,两人都笑眯眯的,很开心的样子。

看得出,竹篮已经很旧,泛着陈旧的黄色,有些地方的竹坯好像要断了似的,但整体还是很完整的,竹篮的提旗上缠着同色的布条,这是为了增加它的耐折能力,哥哥特意缠上去的。

我问哥哥,为何挎着一个旧竹篮照相?哥哥说,这篮子可有年头了,可以说是咱家的传家宝,是奶奶留下来的。当年,奶奶说,是她的婆婆留给她的,如果奶奶活着的话,得一百岁有余了,这样一算,这个竹篮子就有近100年的时间了。

竹篮子,是分家时奶奶分给父母亲的“家当”之一。竹篮有很多用处。最初,是用它盛干粮,把盛有干粮的篮子挂在房梁上,防止老鼠偷吃,也顺便防止孩子们随便吃,因为那时候粮食有限。偶尔走亲访友,竹篮也会承担着很体面的“出镜”任务—盛满好不容易凑齐的美味食品,盖上一块白毛巾,吊在主人的胳膊上,一起亲密地同行。生产队分菜分甜瓜时,也偶尔会拿着它去盛菜盛瓜。后来,竹篮旧了,就用于挖野菜用,记的我初中毕业前,每天早晨都会挎着竹篮,去村子附近的地里拔一篮子野菜,回家喂猪吃,然后才去上学。竹篮子也成为我童年的好伙伴。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竹篮的来历。

这个竹篮买的时候多少钱,谁也不知道,但却传承了四五代。老奶奶用了,奶奶用,父母用,后来哥哥嫂子用,最后到了侄女手里。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3)

竹篮风风雨雨与我们相伴,承载了我家几代人的记忆,浸渍了我们家几代人的汗水。竹篮经历了百年风雨,它的漆大部分已经斑驳甚至脱落,但依然风骨犹存,丝毫不影响对这个大家庭的贡献,就像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历经岁月的磨砺,坚韧不拔地走到了今天。

随着旧村拆迁,住了几十年的老宅院已经化为乌有,绝大多数家什都处理掉了,哥哥除了留下了一个带有传统刻花的实木小桌子,之外就是留下了这个竹篮。侄女知道了哥哥留下的这个竹篮有年头了,是传家宝,爱不释手。她用毛刷把竹篮仔细清洗干净,在开裂的“提起”上拴上一根红绸绳,挂在了客厅的一角。侄女说,这是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不能丢了,要好好保存。她还说,每当看到这个竹篮,就会想起过去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在一起的场景。至此,她是第五代了。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4)

看着竹篮,恍若穿越时空,有着亲切又遥远的复杂感受。竹篮上泛着悠悠的岁月沧桑,竹篮里盛有散不尽的浓浓烟火气,竹篮折射着岁月流逝的光芒,竹篮的影子印在了每个家人的心上,永不退去。

2022.8.13.

把漂泊的浪子带进了乡愁:杜东平随笔旧物情思(5)

作者简介:

杜东平,笔名:妙月、沐桐,济南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曾在数次散文大赛中获奖。《河工 河夫》《在琵琶泉边,聆听清越之声》等多篇散文被收录不同文集。

壹点号沐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