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观音像,辽代水月观音像
早期观音像,辽代水月观音像我们明天坚持,是一种力量。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无出处,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它改变了传统观音造像的姿态,呈现中国本土化的观音样式。通常是坐在岩石或莲花座上,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观看水中之月的姿势,以譬喻佛法色空的义理。水月观音体现了满月圆光、幽岩流水的元素,既结合了佛教文化,又贴切地表达了文人隐士的审美雅趣,是艺术表现与佛教思想结合的杰出典范。辽朝的宗教以佛教和萨满教为主,辽朝佛教基本上继承了盛唐的教学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发动灭佛事件时,因为诸藩镇不听从,大量僧侣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当地佛教文化蓬勃发展。902年龙化州建开教寺,为佛教北传契丹的起始点。918年辽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渐被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辽太宗等辽朝皇帝也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尊崇佛教,因此佛教在辽代大盛。辽代佛像通常都是两肩宽厚,身躯饱满,上半身偏长,给人端庄伟岸之感,且残留着唐造
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辽代水月观音像。
辽代水月观音像,高118.1厘米,长95.3厘米,宽71.1厘米,由柳木雕刻而成。观音身上原来覆盖着丰富的彩绘,现已全然褪去,但依然能隐约看见其间残留的印迹。
辽代水月观音雕像高束发,头戴宝冠,束冠的缯(zeng)带飘逸而长垂两肩。观音面相丰满圆润,双目轻阖垂视,像在俯视众生,慈悲中更透清俊秀逸。面部的轮廓,具有希腊雕塑式符合“黄金分割”的风格。胸部饱满,肩搭飘带,内着裙,外罩天衣,衣纹流畅。菩萨右膝支起,右臂以十分优雅的姿态搭在上面,其中手姿尤为优美。左腿呈半跏趺(jia fu)形态交叉在身前。姿态为典雅智慧的女性,整体呈现出典型的水月观音形态。
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无出处,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它改变了传统观音造像的姿态,呈现中国本土化的观音样式。通常是坐在岩石或莲花座上,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观看水中之月的姿势,以譬喻佛法色空的义理。水月观音体现了满月圆光、幽岩流水的元素,既结合了佛教文化,又贴切地表达了文人隐士的审美雅趣,是艺术表现与佛教思想结合的杰出典范。
辽朝的宗教以佛教和萨满教为主,辽朝佛教基本上继承了盛唐的教学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发动灭佛事件时,因为诸藩镇不听从,大量僧侣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当地佛教文化蓬勃发展。902年龙化州建开教寺,为佛教北传契丹的起始点。918年辽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渐被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辽太宗等辽朝皇帝也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尊崇佛教,因此佛教在辽代大盛。
辽代佛像通常都是两肩宽厚,身躯饱满,上半身偏长,给人端庄伟岸之感,且残留着唐造像浓厚的遗风。这尊辽代彩绘木雕水月观音造像,采用如意坐的观音造型,观音头上的宝冠精致华贵,束发柔似腻云,凤目秀长微垂,樱唇喃喃欲启,若有所思而又神思妙宁。手臂如藕,肌肤凝脂,手指如兰,富于动感。华丽灵动的璎珞、天衣,高贵柔顺的珠玉,衬托出观音既神圣又高贵,既端庄又婀娜的形象。观音像整体造型匀称,体量饱满,细部完美,雕工流畅。面部表情宁静内省,法相庄严。通过种种特征的分析,应该是原出山西一带的辽代观音木雕像。宋辽时代的大型木雕像早年多已流落海外,这尊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坚持,是一种力量。
我们明天
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