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七大幼教体系:一篇文章了解国际流行的八大幼教体系
世界著名的七大幼教体系:一篇文章了解国际流行的八大幼教体系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教学内容: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期理念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发展而来。其基本原则是“追随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与成长规律,给儿童自由、引导与支持,利用多元化的科学方法启迪孩子,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课程内容: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养,发展儿童潜能的教学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地,向上不断发展的。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
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新一代年轻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幼儿教育领域。随着幼儿课程越来越多样化,幼教体系的选择也成了教育者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天,小编就梳理了目前国际流行的幼教体系,力图为大家呈现一幅更为清晰的“说明图”。包括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福禄贝尔、DAP、IBPYP、IEYC、EYFS等近十种西方早期教育体系。
1、蒙台梭利教育体系
不要去教孩子应该怎么做,自己探索才是学习的关键
起源与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期理念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发展而来。其基本原则是“追随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与成长规律,给儿童自由、引导与支持,利用多元化的科学方法启迪孩子,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课程内容: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养,发展儿童潜能的教学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地,向上不断发展的。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
教学内容: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
教学特点: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方法原理,创始人蒙台梭利将她的教育理念称之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儿童在学习中是自由的,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做自己的喜欢的活动。
但自由并非是放纵,孩子必须在遵从“规则”和“秩序”下自由的玩耍,教师在提倡自由的同时仍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蒙台梭利教育认为纪律并非是讲台上的枯燥说教,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而来的。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另一特点,蒙台梭利教育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创始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不成熟,也不是坏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自身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
因此,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创设的环境一定是跟随儿童发展的节奏,并能够给儿童以充分的安全感,孩子在这个环境中可以自由地做喜欢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教具。
蒙台梭利模式的教室通常会分为七个区域:生活区、感官区、语言区、数学区、文化区、艺术区以及读书角。七个区域都准备了不同的教具,供孩子们学习、娱乐、工作。
例如生活区会摆放着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碗、杯子等,通过真实体验的过程,锻炼孩子们的独立和合作能力。而语言区则是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每一个单词旁都会有相应的模型教具,比如“elephant”对应的就是大象模型,由此通过各类感官来帮助儿童学习。
教师角色:
不同于传统幼儿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在蒙台梭利教育活动中,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主张从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主动发现、自主探索,而教师则站在一旁充当引导者和观察员。
例如在“粉红塔”的活动中,“粉红塔”由十个边长递减的粉色立方体组成,孩子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搭成一个塔状。当孩子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老师并不会直接“发号施令”告诉孩子们要怎们做,而是完全由孩子们自己思考、动手。
也许孩子第一次做的不对、粉红塔最后倒下了,第二次也不对、中间一环出现了差错,在这样的自由选择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会很长,但他们却能够靠自己探索、思考完成任务,这样可以帮助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评估标准:
当幼儿园所有班级得到中国蒙台梭利协会认证后,便可成为中国蒙台梭利协会认证的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标准班级建设,可参照《中国蒙台梭利班级评估与认证标准》。评估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满足班级建设基本要求;
(2)教室环境与教具:环境创设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情况;
(3)教师教学:教师的理论、实践、师德水平、教师组成的团队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思想和执行情况;
(4)学生课堂;
(5)家园共育:家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
2、瑞吉欧教育体系
运用多种语言构建儿童的世界观
起源与理念:
自蒙台梭利教育体系闻名于世后,意大利瑞吉欧·艾米莉亚与当地的幼教工作者经过不断地努力共同开发出一套独特且创新的教育课程,该理念发展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瑞吉欧教育理念主张“走进儿童心灵”,尊重孩子的不同观点,站在儿童的视角与思维看待事物,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不断创新。
课程内容:
瑞吉欧教育认为现代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有潜力,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愿意主动学习、探索。
因此,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由儿童决定学习的目标与内容,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设计主题课程,在一定的课程内容下自由选择。
教学特点:
倡导儿童用多种语言进行认知、表达和沟通:瑞吉欧教育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戏剧、音乐等都视作为儿童语言,并将其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由此鼓励孩子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
强调同伴、师生、团体关系:瑞吉欧教育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这种互动不仅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同时还加强了儿童对家庭、团体的认同感,让每个孩子在参与活动时,能感受到归属感和自信心。
教师角色:
“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在瑞吉欧幼儿教育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干预,在课程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在活动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他们利用多种方式表达自我,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认证流程:
(1)须得到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以及得到瑞吉欧教育研究院2名专家提名。
(2)申请幼儿园100名学生以下须具备至少1名瑞吉欧教学研究员和至少5名通过瑞吉欧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100—200名学生幼儿园须具备至少2名瑞吉欧教学研究员和至少10名通过瑞吉欧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200名学生以上幼儿园须具备至少3名瑞吉欧教学研究员和至少15名通过瑞吉欧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
(3) 根据瑞吉欧教育中国中心要求提交评估材料。
3、华德福教育体系
在农园中感受生命、尊重生命
起源与理念:
华德福教育体系起源于德国,由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学家鲁道夫·施泰纳建立。
他提倡一种全新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以人智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在成长中的个性是不断发展的,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与价值,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倡导和培养学生审慎的思辨能力、对艺术的审美,以及对人类、自然的理解与感悟,在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培养下让每一位孩子成为具有创造性、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独立思维的人。
课程内容:
华德福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几方面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没有专门的教科书,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被填满的记录册,册子里记录了学生们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这样他们就拥有了一份独一无二,最适合自己的“教科书”。
0-7岁:孩子以意志为主导,通过模仿来学习成长,注重于实践和手工活动并提供利于创新性玩耍的环境。
7-14岁:儿童以情感为主导,重点是发展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社会技能,培育创新和分析理解能力。
14-21岁:学生以思考为主导,通过探索和研究为学习成长的手段 侧重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并将价值观融合在学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中。
教学特点:
华德福模式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并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实施,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构建一个美的外在与内在的环境,从自然和美中进行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科的教学都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的,比如数学学科也能够通过绘画、体育、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
此外,农园教育也是华德福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所华德福学校或幼儿园都有一个有机农园,学生在园艺老师的带领下亲耕亲作,体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学习植物、动物、季节、气候、环境、生态等农业知识。
而在教室中,几乎所有材料都是纯天然物品,沿墙的木柜里,摆放着原木块、贝壳、松果、针织品等,不仅仅有黑板、课桌,还有“厨房”,园艺老师带领学生在此将农园的收获的食物摆上餐桌,比如南瓜汤、烤土豆、苹果派、沙拉等料理,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可口的食物,更是在辛勤劳动后的满足与喜悦。
教师角色:
在幼儿阶段,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技能与经验,因此,华德福教育尤其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小学阶段,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明确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4、福禄贝尔教育体系
在游戏中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起源与理念:
福禄贝尔教育模式首创于1837年,由“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提出。福禄贝尔主张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天性,他反对强制性教育,他将幼儿教育划分为四大主题,并专门设计出一套游戏“教具”。
课程内容:
福禄贝尔体系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激发儿童的创新性、想象力,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福禄贝尔课程分为宗教及宗教教育、自然教育及数学、语言及语言教育、艺术及艺术教育几大类,全方位、多角度给儿童提供平衡发展。
课程特色:
福禄贝尔运用自己在数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之为“Froebel Gifts”,每种玩具都会用知识形式、生活形式和美的形式三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现问题、主动探索,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学习经历,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5、DAP教育体系
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
起源与理念
DAP教育,即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简称DAP),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幼儿协会(简称NAEYC)提出,主张发展适宜性实践,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考虑儿童的个性、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性,强调有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强调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
DAP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发展适宜性课程”为基础,在实践中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儿童个性特点的知识、文化差异的知识。
DAP课程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了身体的、情感的、语言的、审美的和认知的等多方面,此外,综合课程也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课程通过围绕儿童的学习主题,将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融合在一个课程中,并激发儿童从多个角度更深入地去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特色:
游戏是学习的媒介,强调游戏的重要性是DAP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在所有领域获得适宜性发展的手段。”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真实学习的场景,在游戏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锻炼沟通交流能力、进行相应的社会互动,在这些活动中儿童可以获得学习经验,从而获得相关技能。
教师角色:
“有效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造者,这也是DAP教师的责任与角色。DAP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随时调整游戏的环境设置,设计出符合儿童兴趣与发展的环境。
其次,教师也是课堂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观察儿童的操作与行为,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孩子们在游戏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有哪些疑惑或问题?”“游戏中哪些部分是有意义的,或具有挑战性的?”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从观察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以便下一次更好地设计课堂。
6、PYP教育体系
六大超学科主题让学生学会探索式学习
起源与理念:
IBPYP课程隶属于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PYP是专门为3-12岁的学生开设的IB幼儿和小学阶段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和生活中的探索者。
IBPYP项目提倡的十二大态度:同情心、欣赏、自信、合作、好奇心、包容、独立、正直、尊重、热诚、创造力、专注。
课程内容- 六大跨学科主题
IBPYP课程由六大跨学科主题构成,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意在让学生运用六个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探索世界、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一阶段大部分课程都是没有明确的教材,具体的上课内容由教师设计,师生围绕六个主题设计教学单元,包括:
语言(LANGUAGE)
人文(SOCIAL STUDIES)
个人/社会/体育(PERSONAL/SOCIAL/PHYSICALEDUCATION)
数学(MATHEMATICS)
艺术(ARTS)
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学校认证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在第一次拿到授权书后就一劳永逸了,在各个学校开始实施国际文凭项目的3-4年后,学校将要开展自我调查,同时,国际文凭组织也会定期到校访问、考核。
7、IEYC教育体系
最具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学前教育
起源与理念:
IEYC国际早期课程是一套基于广泛的研究而研发的新颖课程体系,从国际上最古老的课程IPC中独立出来,主要面向2-5岁儿童个人、社交以及情感的发展需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全球47个国家。
课程内容
IEYC国际课程有四个学习领域:独立与相互依赖、沟通交流、探究、健康生活与健康体魄
培养目标
- 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对于健康、自理、体能锻炼的积极态度;
- 独立自主与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个性、社交与情感发展;
- 交流沟通能力:通过表达、聆听、阅读、写作、数字等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探索与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人与世界,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 国际视野目标:通过接触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8、EYFS教育体系
多元化课程挖掘儿童内在潜能
起源与理念
EYFS(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目前评估英国所有幼儿园的国家级课程标准。
EYFS的目标是通过儿童在0-5岁连贯的学习,可以确保儿童能够足够准备好进入小学部分的教育。
课程内容
EYFS早教体系涵盖幼儿成长各个领域的学习,主要包含七个学习领域,以及17项评价标准,在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会贯穿这几个学习领域,并在不同时期对幼儿进行评估:
体系特色
小编采访了目前正在从事幼儿教育投资和管理的June Ma女士,在她的介绍下,我们对EYFS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在马老师看来,与时俱进是EYFS教育体系的特色亮点,这个体系是英国政府花费12年时间,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结合了其他教育体系所研发出的。在其成型之后,根据每年的调研结果、数据分析也在不断地调整,去年4月份完成了最近一次更新。
和中国教育模式不同的是,EYFS讲求的是一致性和高质量的保证。中国幼儿教育学习发展指南对幼教者来说是一个参考性的标准,而EYFS教育模式在英国则是强制性要求,不仅仅是幼儿园,包括幼儿教育机构、家庭保育员等都必须执行这个体系。同时,该体系背后还有强大的监督团队,会定期对各个机构进行审查。
此外,每一个孩子在幼儿园中都还有一位负责老师,老师负责跟家长及时沟通孩子的表现、状态,为孩子进行评估报告等。政府会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两次重要评估,分别是在2岁和5岁阶段,评估报告会相应地发给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的老师,小学老师可以根据评估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帮助、辅导和教育,这一套跟踪体系将会伴随着孩子进入到小学,甚至终身。从课程研发到实践教学,再到监督部门,每一个阶段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这也突出了该模式一致性的特点。
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幼儿市场迎来火热的投资浪潮,但是马老师认为在一线城市中引入英式教育并真正做好的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学校在引入国外教育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是全套照搬,这就很难实现科学全面的幼儿教育,还会导致“四不像”。
因此,“本土化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要考虑到每一位孩子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将这个语境切换到中国的孩子。”本土化的发展是引入任何国外理念或模式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也是马老师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
教师资格
同中国从事教师职业相似,EYFS教育体系要求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士首先要有教师资格证,或者是幼儿教师资格证,但对于专业、技能方面并没有一定的限制,EYFS给教师列出了五十多项专业选择,例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健康等。
马老师表示,和整个体系一样,EYFS的老师同样也是与时俱进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标准。除了满足基本教师职业的要求外,根据每年具体情形的变化,也会对老师的标准提出新要求。“恰恰是因为模式与要求不断更新且兼容并包,EYFS教育体系另一重要特点就是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