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但一笑 他就“破功”了。有股难以言说的“仙气儿”。叮叮当当敲着小锤面容清瘦而专注。总感觉从远古而来

哪有什么鬼斧神工 不过是人做的。

母大师姓母 本名母炳林。

第一次见他时

他披着一头“步惊云”式的长发

叮叮当当敲着小锤

面容清瘦而专注。

总感觉从远古而来

有股难以言说的“仙气儿”。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

但一笑 他就“破功”了。

那腼腆而羞涩的脸上

有种天真的孩子气。

以至于很难让人把各种光环与标签

跟他联系在一起: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

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母炳林品牌创始人

······

或许真正的高手

都如孩子一般谦卑吧!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3)

不善言辞

问一句说一句。

但经他一双妙手锻造的银器

却无数次斩获国内外大奖

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4)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5)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6)

《祥瑞银花瓶》第三届中国民族工艺品美术珍品展上荣获"神工百花奖"金奖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2011年他仅凭一张照片

复刻出400年前极为复杂的锻造工艺——

“木纹金”

将银的柔美与铜的刚毅结合

呈现出一种精妙的鎏金木质纹理。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7)

如山间明月

又如巍峨群山

壶樽觥觚 赤霞流云

美的让人移不开眼!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8)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9)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同样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木纹金银壶

这种工艺繁复、耗时长、损耗高、

成品产量十分稀少

非几十年的功力而不得。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0)

人们尊他为母大师

赞他是鬼斧神工。

他却始终觉得自己不过是“训马”的小孩。

“驯服一个个工艺

如果能为我所用就是最大的荣幸”

“成功不等于成熟

成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1)

1 苦小孩的逆袭

母炳林是个苦小孩 出生在云南鹤庆“千年银都”的他 从小父母双亡 成了孤儿。

因为家境贫寒 读不起书 14岁就跟着姑爹做起了村里银匠最苦的行当“小炉匠”——走夷方。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2)

这听起来很浪漫的三个字 其实就是十几岁的孩子 挑着几十斤重担 跟着师傅一路翻山越岭 颠簸辗转贵州、四川、青海、甘肃······帮人打点银器混口饭吃。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3)

而这口饭也常常吃不到嘴里。荒无人烟的雪山 见到一户人家就像见到救星。饿极了的半大小伙何止是想哭 简直是嚎了起来。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4)

“人都说雪山多美多美 我一点也没觉得。”母炳林至今回忆起那段往事 还连连摆手。

不过 “人生没有一段苦是白受的” 正是那段痛苦辛酸的经历 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 更开拓了他的眼界。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5)

好学的母炳林就这样一路处处留心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跟别人请教学习的机会 很快就掌握了很多不同地域的银器制作工艺。

路走的多了 手上的功夫也日益精进。很快 师傅做的他会 师傅不会做的 他也会了。

2 做别人不会做的

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 20岁的母炳林来到当时藏银器工艺繁多的稻城 安营扎寨开铺子。

作为一个外来人 生活习惯不同 语言又不通 当地藏族人民开始也很戒备 想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

第一个障碍来自大自然。6000多米的海拔 最低-40度的低温 手被冻僵都是小事 高反、缺氧、雪盲·····随便一个都能随时把人击垮。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6)

一起来的小伙一个个坚持不住回家了 只有母炳林一个人留了下来。“晚上点煤油灯 一起风一吹头发就烧着了 拿远点又看不见 拿近点又会烧到 没办法 只有坚持嘛。”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7)

除了环境的恶劣 最大的障碍其实还是人的信任。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无他 母炳仁只能用自己精湛的工艺说话 凭一份真心去捂化。

一天 一位老婆婆带着外孙女来找母炳林打一套银首饰 婆婆一直讲价 得知小姑娘的妈妈改嫁后就去世了 只剩祖孙俩相依为命 没多少钱。母炳林一下想到自己 心里很难过。他应了下来 用心打了一套很美的首饰 最后没收一分钱。“哪知祖孙俩‘嘭’地一下跪在地上 给我竖起大拇指。”

做艺如做人。正是母炳林那颗有情柔软心 让冷冰冰的金属有了温度 有了人气。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8)

手艺人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传内不传外。谁愿意把自己养家的本事随便传人呢?

为了跟当地很有威望的大师傅学手艺 母炳林就去每天厚着脸皮“磨”。

给人家免费做小工 见缝插针地学 甚至故意弄坏铜瓢拿给师傅补 偷学点技术 把师傅都搞得不耐烦了。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19)

最终让师傅松口的 还是母炳林的真诚。“师傅一人孤苦伶仃 有一次病得很严重 医生让他住院 可他不住。我送他到医院 照料了一个多月。”

而且后来的几年 母炳林都把他当亲人一样妥帖照顾 深受感动的师傅终于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给了他 还成了老人的干儿子。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0)

3 传承 是怕他们不做

1997年 不到30岁的母炳林已经凭着高超的技艺在稻城闯出一片名堂 沉淀的资源和人脉 足够他过上富足舒适的日子。

但在得知家乡鹤庆新华村想大力发展本土手工艺 出于对家乡的一份情感和责任 他毅然放弃稻城的一切 带着一身本事回乡发展。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1)

第一件就是培养人才 打破老手艺人保守的桎梏 无私接收徒弟百余人 包括很多残疾人 不断壮大传统金属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队伍;

“我以前学艺吃过的苦 不能让他们再受了。”

创立品牌“母炳林” 解决当地就业 发展传承千年制银之都云南鹤庆的老银器手艺。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2)

母炳林在法国展示工艺 刘建华 摄

然而面对如火如荼的家乡文旅 母炳林的内心始终察觉到一丝隐隐的不安:

年轻人是回来了 可大都忙着赚钱 鲜少沉下心来打磨手艺。

如何传承和进行手工艺技术创新 才是母炳林真正担心的。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3)

他便做起那个表率 银匠要做的就是低下头 扎扎实实地一锤、一锤、一锤 不断征服一座座工艺的大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银器工艺的制作细节 宣传家乡非遗银器 母炳林工作室也开始搭上短视频的快车。

通过抖音电商“看见手艺”计划 不断展示自己的新工艺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这门手艺。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4)

一块坚硬冰冷的银块 如何浴火淬炼 变成一只如月似霜的银壶?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5)

不同熔点的金属 如何做到完美交融 幻化成如赤霞流云般的木纹?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6)

千锤百炼 缓慢而枯燥。手艺人文化和技艺的沉淀 便在毕毕剥剥的火苗中 在清脆悦耳的敲打声中得以升华。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7)

不少人看了都在评论区连连惊叹:

“第一次知道银壶原来是这样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真的太惊艳了!这才是大国工匠!”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8)

11月20至30日 依托“看见手艺计划” 抖音电商推出“暖茶养壶季”活动 邀请制茶大师、瓷器大师等诸多手艺人走进直播间 讲解各自技艺、售卖相关作品。

母炳林大师也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活动。这是抖音电商助力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又一实实在在的行动。

很多人在抖音直播间争相购买收藏母师傅手作的银壶茶器。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29)

我们总迷信外国的奢侈品 殊不知真正的奢侈品就在我们身边 藏在这些手艺人的手心里。

福建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炳林记录银器锻制工艺(30)

有一口气

点一盏灯

有灯 就有人。

来源: 中国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