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柳亚子故居介绍:柳亚子乔迁新居

柳亚子故居介绍:柳亚子乔迁新居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1]。延水鏊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回到家里,兴奋的柳亚子就感慨万端,立刻乘着兴致赋诗一首: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一、柳亚子的牢骚

1949年初,呆在香港的柳亚子突然接到一份电报,打开一看,竟然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发来的,这使他感到非常的意外。再看电报的内容,竟然是欢迎他到北平来,共同商讨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柳亚子感到有些意外,而这种意外又是意料之中的,比自己的预料来得更快了一些。他当即与沈钧儒、马叙伦等人取得联系,经过商量决定应毛泽东之召,立即北上。

1949年3月18日,柳亚子、叶圣陶、郑振铎等多人到达北平。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下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等到达北平西苑机场,同前来迎接的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一千多人见面。柳亚子当时与沈钧儒、陈叔通等都在这一千多人当中,柳亚子还荣幸地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起乘车检阅了部队。当天晚上,毛泽东邀请柳亚子到香山双清别墅赴宴,宴席只有两桌,民主党派和文化界人士仅有柳亚子、陈叔通、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许德珩等数人而已,可见毛泽东的老朋友柳亚子享受了非常高的礼遇。

柳亚子故居介绍:柳亚子乔迁新居(1)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

回到家里,兴奋的柳亚子就感慨万端,立刻乘着兴致赋诗一首:

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鏊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1]。

诗句将柳亚子和毛泽东初识、重庆再会以及如今共商建国大计的过程高度概括,对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赞扬。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解放这段最令人激动的日子里,柳亚子和毛泽东之间又发生了一段故事,又引出了一段诗词唱和的插曲。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刚刚读过了柳亚子“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这首让人心情舒畅的诗之后,仅仅过了三天,3月28日夜,柳亚子却又写出了一首牢骚满腹的七律,题为《感事呈毛主席一首》,诗曰: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2]。

柳亚子在这首诗的后面加了一个小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毛泽东看到这首诗以后,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不顾手头诸事繁忙,指示对柳亚子的生活给予妥善安排,4月25日,根据毛泽东建议柳亚子的住处从六国饭店迁至颐和园益寿堂。但是对于柳亚子的诗,毛泽东并没有马上给予答复,直到一个月之后,4月29日,毛泽东才写了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柳亚子进行委婉的劝慰: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故居介绍:柳亚子乔迁新居(2)

毛泽东手迹《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这首诗表示了毛泽东对诗友的真挚情感和诚恳的规劝,语重心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诗中说到了“牢骚”,柳亚子有了什么样的牢骚呢?

是的,柳亚子的确有牢骚。说起柳亚子的牢骚,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的牢骚,一个是现实的牢骚。

我们知道,早在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时,柳亚子就坚决主张倒蒋,甚至建议采用暗杀手段。但是毛泽东和恽代英都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导致蒋介石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可以说是柳亚子历史的牢骚之一。

1949年3月18日,柳亚子刚刚踏进北京城,就赋诗赠予前来迎迓的叶剑英市长:“授餐适馆何由报?饮马长江待细论。”用诗句急切地向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建议。在北京,柳亚子看到解放军即将渡江南下横扫蒋家王朝,心中的欣喜常常溢于言表。不过他也听到有关国共再次和谈的传闻,但他深信毛泽东不会中老蒋的缓兵之计。柳亚子在3月25日到机场迎迓从石家庄前来北京的毛泽东,欢迎晚宴后柳亚子写了四首七律,力主立即渡江作战:“百万大军渡江好,夫差授首甬东天。”观点鲜明,直陈己见。

然而就在次日,即3月26日的电台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以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将于4月1日与张治中、章士钊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这大大出乎柳亚子的意料。仅仅隔了一天,即3月28日,柳亚子就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首》,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中的“说项依刘我大难”的原意是说: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这是不可能的事。而其现实的意义是在说:要说服蒋介石交出政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我柳亚子看来是天大的难题。这是柳亚子在诗中明确表示对中共中央争取南京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的困惑和不满。要说“牢骚”,这是柳亚子当时最大的牢骚。

柳亚子故居介绍:柳亚子乔迁新居(3)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和国民党起义将领、民主人士游览天坛

可以说,柳亚子对蒋介石的认识是深刻的,而毛泽东对蒋的认识同样是深刻的,而且棋高一筹,他要利用和谈争取更多的中间人士。4月20日,当蒋介石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和谈方案上签字之后,毛泽东与朱德立刻发布渡江命令,不仅军事上势如破竹,在舆论上也广收仁德。毛泽东在3月28日接到柳亚子的诗,没有立即作答,直到4月29日人民解放军已经打过了长江,毛泽东才信心实足地回赠柳亚子的诗篇,就是这个道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正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毛泽东才没有对老朋友立即作答。毛泽东是理解老朋友的,也是理解老朋友的“牢骚”的,他希望老朋友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共产党不会中蒋介石的缓兵之计,现在不是打过长江了吗?诗人自有诗人的语言。

然而,现实的牢骚并不止这些,柳亚子还有更为现实的牢骚,这从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一首》这首诗的第三句中可以看出。其实,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首》还有一个初稿,初稿与发表稿并不完全相同,发表稿的第三句写的是“夺席谈经非五鹿”,而初稿写的是“醉尉夜行呵李广”,虽然用的典故不同,语气的轻重不同,但是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是不满于被闲置。

“醉尉夜行呵李广”,典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一度赋闲家居,一次带着随从外出,喝酒喝得很晚才回家。路过霸陵亭时,喝得醉醺醺的霸陵尉大声吆喝,命令停步。随从告诉霸陵尉,他的主人就是原先很有名的李将军,结果霸陵尉说,即使现任将军也不得夜行,别说是原先的将军了,粗暴地命令李广在霸陵亭下过夜。这个典故常指有名人物在失势或特定场合遭人欺凌羞辱。

在诗词创作方面,柳亚子曾以“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期许,曾有“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应属我”的快语。早在1945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信中就高度评价柳诗:“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奋起。”可以说,在旧体诗创作方面,柳亚子堪称大家,首屈一指。可是,柳亚子刚刚到北京,就有某同志对他的诗文妄加诋訾,还有人对柳亚子的《沁园春》最后一句“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说三道四,认为柳亚子不知道天高地厚,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对此柳亚子非常愠怒,大有被醉尉呵斥的感觉。

此事柳亚子曾专门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于1949年5月21日复信给柳亚子,在信中劝慰道:“某同志妄评大著,查有实据,我亦不以为然。希望先生出以宽大政策,今后和他们相处可能好些。在主政者方面则应进行教导,以期‘醉尉夜行’之事不再发生。” [3]

新中国成立在即,柳亚子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艺术颇有造诣的活动家,极望发挥特长,有所贡献。但是,现实中他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这使他很苦恼。

1949年3月20日晚,李维汉和周扬召集并主持了学术工作者会议,讨论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委会问题。柳亚子应邀出席,可是发言时意见不同,“颇不痛快”,这在3月24日的日记中有所记述。后又应邀在中国妇女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讲话,日记中写道:尚未垮台为幸”;对没有列名“文协筹委会”则写道:“从此可以卸肩了”。这几句话显然都是有情绪的。柳亚子一生无意仕进,未脱书生本色,不过他一生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思想信念不衰,始终想着为黎民百姓贡献才力。可是,至此柳亚子开始产生了一种被闲置起来的感觉。

后来柳亚子在诗中进一步写道:“无车弹铗怨冯驩”。“无车”典出《战国策·齐策四》,冯驩当时投靠孟尝君门下的田文,田文将门下的食客分成三等,下等吃粗饭,中等吃鱼,上等有车坐。冯驩被列为下等,他发牢骚,弹剑高唱:“长铗归来兮,食无鱼。”田文听到后,把他改列为中等。他还是不满意,又弹剑高唱:“长铗归来兮,出无舆”。企图列为上等,出入有车可坐。后来他的要求一一得到了满足。柳亚子借此向毛泽东陈述自己无车的困难,委婉地向毛泽东提出要一辆小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要求。

关于“无车”,柳亚子在《恭谒孙先生灵堂有感》中又进一步写道:“余税驾北平之日,馆舍粗定,即思往香山碧云寺恭谒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孙先生之灵堂及衣冠冢。乃招待处诸同志恒以道为言。嗣迁颐和园,相距益近,相思益切,因乘毛主席枉驾之便,面陈衷曲,一诺无辞。……”又1949年4月1日《日记》,“夜,餐时与任老夫妇及寰老之夫人同席,谈得很起劲,约明日同往北京饭店赴民盟例会,可不叹出无车矣。”柳是高度近视,又加那时体弱多病,出门无车无陪同是方向莫辨寸步难行。一个行动不便但社会活动十分频繁的老人,感到无车的苦恼而提出要车的要求,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

当时,柳亚子看到毛泽东的和诗后,甚感温暖,当即写《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元戎海水量”的句子,表明他的牢骚已经消了,愿意留京工作。

二、上天下地之庐

1949年5月1日,毛泽东携女儿李讷前往颐和园拜访柳亚子,并和柳亚子联步走过长廊,同乘画舫,比肩爬山,泛舟昆明湖,促膝相谈。

毛泽东说:“柳先生既有清醒的头脑,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你写的诗,我爱读,有趣味,有意义。有千万读者喜欢你的大作,我就是千万读者中的一个。”

柳亚子说:“我写的是老一套,我很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诗,但是很不成功。最近,我拜读了毛主席写的诗词,心里真痛快这些诗词通俗易懂,而且意味深长。”

……两个人一边谈,一边拿出自己的近作和对方交流,两个人快乐异常。

5月5日,毛泽东命秘书田家英率卫士、摄影员若干人,派双车送柳亚子去香山拜谒中山灵堂,成全了柳亚子先生的一大心愿。晚上,毛泽东设置家宴款待柳亚子全家。席间,毛泽东的夫人、女儿和朱总司令作陪,大家“谈诗论政”,极为高兴。散席的时候,柳亚子拿出随身带去的《羿楼纪念册》,请毛泽东和朱德题词。

毛泽东的题词别具一格,他没有写自己的诗句,而是引用席间论及的诗句写了一首集句诗: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4]。

毛泽东的题词仅四句,却是集三个古代著名诗人的名句而来,“池塘生春草”一句,来自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空梁落燕泥”一句,来自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昔昔盐》;“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四句诗而集三人之句,读起来却一点斧凿的痕迹都没有,犹出一人之手,浑然天成。这和毛泽东为文的风格是相符的。毛泽东为文最讲究的是要看对象,柳亚子乃著名诗人,给他的纪念册题词一定要讲究一点,单纯地写一首诗多是旧作,不合当时的心境,写几句豪言壮语又不适合彼此的身份,所以,毛泽东就别出心裁地来了一首集句诗。这首集句充分表达了冬天已逝,春天即将到来的情景。表达了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喜悦和兴奋。

毛泽东对柳亚子的礼遇使柳亚子极为感动,他后来说道:“自揆六十三龄,生平未有此乐也”。

1949年11月初,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柳亚子夫妇从颐和园的益寿堂移居北京饭店。在那里居住了近一年的时间。1950年9月11日,柳亚子离开北京饭店,定居于北京城内北长街89号。寓所坐落于北海之南,紫禁城之西,中山公园之北,风景绝佳。那是一座幽雅的四合院,正屋前面有一个宽敞的庭院,院中有枣树、有葡萄树,树上的枣正在泛红,架上的葡萄正在泛着诱人的紫光。门前还有一棵柳树,高高地伸向房顶,伸向天空。两扇红漆大门和院子里的绿叶互相掩映,煞是好看。大门上有一对锃亮的金色铜环,古色古香。柳亚子看了觉得心里舒坦,自谓:“王侯第宅皆新主,居然朱门华桷矣。”房屋刚刚被修葺一新,红檐绿瓦,雕梁画栋。正屋五间,自西向东依次为卧室、客厅、书房和餐厅。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有人找出了汪精卫早年题诗的一幅扇面,柳亚子一挥手说:“挂到厕所!”其实没挂,扔了。

毛泽东听说柳亚子有了自己中意的居所,也为柳亚子高兴,他想起了柳亚子所作的《沁园春》,词的最后有这样一句:“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毛泽东想罢,大笔一挥,为柳亚子的住所题了一块“上天下地之庐”的匾额。

柳亚子故居介绍:柳亚子乔迁新居(4)

毛泽东为柳亚子新居题写的匾额

柳亚子得到了毛泽东为自己题写的匾额,如获至宝,将它端端正正地悬挂在客厅北首的墙上,这是柳亚子的骄傲。在匾额的两边柳亚子悬挂了马恩列斯的大幅照片,还有一幅鲁迅所赠的七律《自嘲》手迹屏条,以及苏曼殊手绘山水画。

对“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这一句有一些人往往曲解,而毛泽东还是非常赞赏的,他对柳亚子的词历来都非常赏识。这是诗人的语言,我们不可以用一般人的思维去理解。

柳亚子是国民党的元老派,又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发起者,所以他一直以孙中山先生遗志的继承者自居,他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作为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他曾经在诗句中这样说道:“革命同盟会,难忘总理贤。……衣钵堂皇在,还应我辈传。”所以,“君与我”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你和我”,而是指“你领导的共产党和我所代表的国民党左派”,词句并不是狂妄,而是有人没有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语言、诗人的心情和诗人的历史。

同时,毛泽东选择了这样一句话为柳亚子的住宅命名,也是借此对某些“醉尉夜行”之人的一个回答,也是对柳亚子的一种尊重和安慰。

三、《沁园春·雪》再次发表

生活安定了之后,柳亚子想起了上海,想起了自己的老家。他始终放心不下放在上海四楼复壁夹层中的那本写有毛泽东手迹的纪念册,他要了却一桩心事。

1950年10月11日,柳亚子偕郑佩宜乘火车南行,在阔别上海三年之后,1950年10月13日晨,柳亚子终于光明正大地回到了上海自己的家中。上海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等前往车站迎接。下午。陈毅到柳亚子的寓所拜访,一席长谈,痛快淋漓。

10月29日,柳亚子在上海寓所举办园游会招待亲属,取出自己的藏书一百余册分赠来宾,兴会高昂之际,柳亚子在座上高声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后来一位参与其事的南社旧友撰七律《赴亚子园游会赋示》:“频年忧国长庭芜,归对黄花与客娱。”又云:“放歌白日情何壮,访旧寒林道未孤。”

这天晚上,柳亚子从自己家中四楼复壁的夹层中取出那个他认为最重要的纪念册,他发现那纪念册竟然保存得依然非常完好,竟然毛发未伤,毛泽东的书法还是那样生动活泼,那样飘逸潇洒,而且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柳亚子高兴得心花怒放,他没有过多地在上海停留,当天晚上,他拿了纪念册便立刻兴奋地返回了北京。

当年,毛泽东写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在《新华日报》上没有获得发表的机会,今天是该了却这桩心事的时候了。他回到北京,将纪念册上的文字拍成照片,寄给了上海的《文汇报》。那些珍贵的文字像明珠一样,虽然在复壁里面见不到一点阳光,但是当他离开了那个暗室之后,立刻就放射出异常灿烂的光芒。

1951年1月8日,在时隔了五年之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文汇报附刊》上终于原封不动地被制版刊出[5],而且这一次还是面向全国的公开发表,如愿以偿,不亦快哉。

然而在1951年1月8日的《文汇报》上,和柳亚子提供的那份毛泽东《沁园春》手迹同时发表的还有一篇锡纶先生考证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柳亚子的注意:“毛主席原作,最初公开发表,是一九四五年的重庆版《大公报》上”。

柳亚子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错误进行纠正,不然在全国范围内一定还会引起更大范围的以讹传讹。于是,柳亚子动笔给锡纶先生写了一封非常详尽的信介绍了《沁园春·雪》发表的全部经过,纠正了锡纶先生的错误,柳亚子在信中这样写道:

最后,不知如何,被一位《新民报》的记者弄得了一份原作(不知是口授的,还是手抄的,弄不清楚了),便发表出来。不多几日,《大公报》便把《新民报》上登的毛主席原作和《新华日报》上所登我的和作,合并发表。于是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大和而特和,成为一个轰动全国的高潮。但《新民报》发表的毛主席的原作,本来是有误字的,《大公报》转载起来,当然以误传误,甚至郭沫若先生替我在纪念册上写毛主席的原作,也还不免有误字呢!真正的古本,却有两份,一份是毛主席写在信笺上该我的;另一份是替我写在纪念册上的,字句完全相同……

关于《大公报》最初发表的谬说,我认为是应该由我来负责声明的。不然真相就掩没不彰了。为此,我就写此信给先生,希望能在《文汇报》发表,感谢不尽。此致

柳亚子上

1951年1月12日夜[6]

1951年1月31日,《文汇报》发表了柳亚子的这篇《关于毛主席咏雪词的考证》的文章。自此,柳亚子对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总算有了一个非常完满的交代,柳亚子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1] 杜忠明编著《诗人兴会——毛泽东以诗会友记趣》,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120页。

[2] 杜忠明编著《诗人兴会——毛泽东以诗会友记趣》,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121页。

[3] 中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293页。

[4] 杜忠明编著《诗人兴会——毛泽东以诗会友记趣》,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122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70页。

[6]黄中模著《毛泽东咏雪词——〈沁园春〉词话》,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236—237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