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为此汉光武帝刘秀专门写信劝说公孙述,其中就有:公孙述本身也非常迷信鬼神图谶,于是找出各种其他谶言来应对。以“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赤为汉,十二公象征汉室传十二代而终。又引用《录运法》中“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等说法。并将这些预言传播到中原地区,希望在舆论上取胜。“代汉者,当涂高”最早出自汉朝无名氏所做《春秋谶》,具体何时所作已经无从稽考,但至汉末至少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武帝故事》中曾有记载,汉武帝曾与众臣讨论过这个预言:“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不过《汉武故事》是大概成书于魏晋之后的志怪杂传小说,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求仙问道的的故事,其中夹杂一些历史逸事,难以为信。正史中,最早论及这个预言的则是在《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列传中。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益州,当时蜀中有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

图谶者,即预言也。古今中外,信者众多,其中著名的如《推背图》、《烧饼歌》、《诸世纪》、2012等不胜枚举。不过历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图谶,十有八九,不是别有用心的人为编造,就是市井流言而已。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依然有一些准确的让人不敢相信的图谶。因此,即便到了崇尚科学的现代,依然有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在中国历朝中,又以两汉时期最为推崇图谶之说,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奉为圭臬。而在关于这一时期的史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著名的预言。

如汉光武帝刘秀躬耕南阳时,一日随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做客,当时有一本谶书上写:“刘秀当为天子。”众人都认为是刚刚改名为刘秀的当朝太师刘歆。结果刘秀在旁开玩笑说:“安知非仆乎?”意为“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谁曾想,数年后,刘秀竟然真的登基称帝,成为大汉中兴之主。以至后来姐夫邓晨还拿出这个笑话打趣道:“仆竟办之!”你竟然真的做到了!

而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流传这一个著名的预言,不仅左右了袁术、袁绍的兴亡,更成为流传千余年的热议话题。如果熟悉三国历史,或者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能脱口而出:“代汉者,当涂高。”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1)

“代汉者,当涂高”最早出自汉朝无名氏所做《春秋谶》,具体何时所作已经无从稽考,但至汉末至少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武帝故事》中曾有记载,汉武帝曾与众臣讨论过这个预言:“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不过《汉武故事》是大概成书于魏晋之后的志怪杂传小说,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求仙问道的的故事,其中夹杂一些历史逸事,难以为信。

正史中,最早论及这个预言的则是在《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列传中。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益州,当时蜀中有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称黄指王莽,白指公孙述,五铢为西汉的官方流通货币,童谣意思为“天下经历王莽、公孙述,最后将依然还于刘氏。”

公孙述本身也非常迷信鬼神图谶,于是找出各种其他谶言来应对。以“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赤为汉,十二公象征汉室传十二代而终。又引用《录运法》中“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等说法。并将这些预言传播到中原地区,希望在舆论上取胜。

为此汉光武帝刘秀专门写信劝说公孙述,其中就有:

“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

东汉时所著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对此注解曰:

“光武与述书曰:‘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

但公孙述最后还是没有战胜自己的野心,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蜀称帝,国号“成家”(亦称“大成”或“成”),自号“白帝”。后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这白帝城即因其得名。

建武十二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吴汉攻破成都,公孙述胸口中枪而亡,大成立国十二年而亡。

时间又经过了近两百年,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当时实力最强的袁术便又重新扯起了“代汉者,当涂高”的大旗。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2)

其实从象征大汉国运的传国玉玺落入孙坚手中时起,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汉朝气数已尽。只不过两汉四百年余威尚在,且人心思汉,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

但袁术自小便看过谶书,认为其中“代汉者当涂高”说的便是自己。他代入自己的名字认为“术”和“路”(袁术字公路)都是“涂”(涂通途)的意思,而袁氏出至陈氏,是舜之后,五行为黄(土为黄,汉是火为赤,五行火生土),应了“承赤者,黄也”,于是早怀有了篡逆之心。

所以当袁术知道孙坚获得玉玺后,便拘禁其妻子作为要挟夺得传国玉玺。(《后汉书·袁术传》)

先是沛相陈珪曾与袁术交游,又是太尉陈球的侄子,很有名望。袁术便扣留其儿子陈应,并去信陈珪,以“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为喻希望得到其支持,结果遭到痛斥。(《三国志·袁术传》)

后兴平二年,汉献帝因李傕郭汜之乱,流亡在外,当袁绍、曹操等人在讨论是否迎立献帝时,袁术却又萌生了异心。当即召集群臣,以“四世公辅,百姓所归”为由,意欲自立。但主簿阎象进言曰:

“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后汉书·袁术传》)

袁术没有得到希望的答案,默然不语,便又命人召来张范。这张范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之后,司徒张歆之孙,太尉张延之子,出身世家,与袁氏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张范以生病为由拒绝前来,派其弟张承面见袁术。袁术以周室、秦末比喻,又以自己现在地广人众,询问能否仿效汉高祖?张承答曰:

“在德不在众。苟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若陵僭无度,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后汉书·袁术传》)

至此袁术称帝并未得到势力当中任何世家的支持,而不久后,正在平定江东的孙策来信,亦劝阻袁术称帝,信之内容详载《后汉书·袁术传》。但不被袁术采纳,于是孙策正式脱离袁术势力。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3)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众叛亲离,天下声讨之中,以河内人张炯的符命为依据,在寿春称帝,号“仲家”(或作冲)。

袁术为何甘愿与天下为敌,也要一意孤行的选择称帝?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区区一个谶言吗?在下认为不然,究其原因我猜测有以下几点:

一、被视为“家奴”的袁绍得到天下英雄的依附,名望甚至超过了袁氏嫡子的自己,使袁术被怨恨影响了正常的判断。为了在身份上盖过袁绍,袁术潜意识选择了相信自己对“代汉者当涂高”的解释。

二、前期在和袁绍相争中始终处于下风,损兵折将,使袁术逐渐丧失了对势力的控制力,寿春守将陈瑀的背叛更是打击巨大。就像是不断输钱的赌徒,袁术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开始不择手段。

三、袁术虽然屡战屡败,但依然是汉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其下光汝南和南阳两郡人口相加就有近五百万,又有孙策为名义上的手下,吕布为盟友。于是他错估了自己的势力,认为只要称帝,便能整合这些势力,扳回局势。

四、袁术势力已经无可挽回,但其依然不愿相信,希望以称帝孤注一掷,做最后一搏,或者是困兽犹斗的最后疯狂。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4)

但是有墨菲定律的存在,事情总是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孙策不仅脱离袁术,更在其称帝后逐走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袁胤,书信使广陵太守吴景(孙策之舅)、九江太守(未接受)孙贲(孙策堂兄)叛离,使袁术失去对广陵、江东等地的控制。

吕布将袁术派往提亲的使节韩胤捉拿,送往许昌斩首示众。说反袁术部将韩暹、杨奉,大破张勋,活捉桥蕤,使袁术数万大军全军覆没。之后吕布率兵在淮北地区大肆抄掠。

袁术为吞并人口百余万的陈国,诱杀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引来曹操亲征,在蕲阳擒斩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袁术只得渡淮而逃。

称帝并没有改变袁术的窘境,反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以上巨变仅仅发生在袁术称帝后不到一年的时间。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5)

在袁术称帝之前,便因为其“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奢恣无猒,百姓患之。”造成统治之下民生凋敝。而称帝之后,袁术更是变本加厉,《后汉书·袁术传》:

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粱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

加之穷兵黩武更使府库空虚,终于因为大旱而在其登基同年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后汉书·袁术传》:

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闲相食殆尽。

使得原本人口众多的江淮地区,因为人吃人而到了几乎损失殆尽的地步,袁术自身的统治也随之陷入穷途末路。其部将陈兰、雷薄叛变,夺取粮草后奔往灊山,袁术在走投无路后本想投奔陈兰、雷薄,却被其所拒。

最后,袁术终于想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言辞恳切的希望投奔袁绍。在献出传国玉玺和帝号的诱惑下,袁绍私下同意接纳。于是袁术前往青州投奔袁绍长子袁谭,结果在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朱灵截住去路,只得退回。

199年,盛夏,欲求一口蜜水而不得的袁术,在大喊:“袁术至于此乎!”后呕血斗余而亡。袁氏族人畏惧曹操,只得扶袁术灵柩南下投奔故吏庐江太守刘勋。

不久,刘勋被孙策击败投奔曹操,袁氏皆被俘虏,袁术女儿后充入孙权后宫,儿子袁耀因此被封为郎中,袁耀女儿后嫁给孙权五子齐王孙奋。

四世三公之汝南袁氏从此没落。

袁绍怎么打过官渡之战?官渡鏖战篇四祸起萧墙(6)

而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内斗,虽说最后以袁术的败亡告终,但袁绍实际同样也是失败者,袁术称帝之举,可以说是使得两人同归于尽。

首先,袁术称帝,使得袁隗等二十多名族人用生命所换取的声望一夕间土崩瓦解。虽然袁绍在北方自立,但依然属于汝南袁氏,其大义优势,受到牵连逐渐消失。

其次,袁术统治时期的横征暴敛,使得袁氏在汝南、南阳等地大失人心。因此也导致了官渡之战期间,豫州地区除了故袁氏门生宾客之外,响应其实有限,汝南郡的叛乱被满宠仅以五百人即平定。

再次,袁氏内斗,加之袁术称帝,使得袁氏失去关键的世家支持,尤其是颍川、南阳等地的大型世家转而倾向曹操。大大削弱了袁绍旗下颍川、南阳两派的实力,加剧了袁绍集团的内斗。

最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袁氏在斗争中所犯的巨大错误,以及本家的衰败,使得袁绍在世家政治横行的东汉末年,逐渐丧失了争霸的资格。

因而,袁氏之间的内斗,袁术称帝,都是提前为袁绍之后败亡埋下的大坑。而袁绍集团缺少核心团队,之间复杂的派系斗争,又将会是在官渡之战中将他推入深坑的幕后推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