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再回来 上帝创造世界秩序的第一天描述:但在《圣经》中记录:上帝坚决反对,自己有一切形象。坚决反对他的以色列的子民 ,做任何的形象跟他匹配等等… 因此上帝到底是什么模样???在 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中,上帝是老人、男性的形象。画中意味世界上第一个生命将在两手碰撞之间将要诞生。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中,双手放大版实际上所谓上帝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上帝有形象吗?

在两希文化中,希伯来文化中的《创世纪》,完全凭着上帝的意志,所以说上帝是大相无形的。而在基督教会里面只有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受难的雕像,而没有上帝的形象。

但其实米开朗琪罗的著名的圣经的壁画曾经描绘过上帝的形象。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1)

图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

ps:你问我为什么要把图截一半?我想说不截不给发啊!!!!!!!!这不是我的本意。。。

在 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中,上帝是老人、男性的形象。画中意味世界上第一个生命将在两手碰撞之间将要诞生。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2)

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中,双手放大版

实际上所谓上帝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上帝有形象吗?

但在《圣经》中记录:上帝坚决反对,自己有一切形象。坚决反对他的以色列的子民 ,做任何的形象跟他匹配等等… 因此上帝到底是什么模样???

再回来 上帝创造世界秩序的第一天描述: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就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摘自《圣经·创世纪》

我们在读的过程是否产生以下疑惑:

1.曾描述: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时已经有了地和水,那么这个地和水哪里来的呢?上帝创造的第一样东西不吗?地和水是什么时候创造的?但上帝本身不是一个存在吗???

2.即便它是一种精神;即便它是一种实体;他是呆在什么样的空间???

关于这些也并不是没有人做解释,我们的前辈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3)

著名的罗马教父奥古斯丁

实际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在公元四世纪——五世纪的时候,著名的罗马教父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里面,有一段是感叹时间的:“时间啊,到底是什么?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我们同样也可以来设想空间。这属于哲学方面要思考的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看这个文本。上帝创世之初就有水。这水是哪里来的,假如水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创造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不是光吗?

假如这最初的水不是上帝所创造,那么上帝创世整个就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说在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之前,已经有了水,已经有了地。也就是说明上帝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我们的前辈已经有很多解释,其中一个解释的版本:。

在《创世纪》描绘的创世过程之前,地球就有了动物和植物,但是没有人,是天使在管理这些原始的动物。

关于《圣经》,有很多前辈做出了很多不一样的解释:

其中一个解释:上帝在创世纪的描描绘的创世过程之前,地球上就有了动物和植物,但是没有人,所以人是确切无疑,亚当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天使在管理这些原始的生物,所以这个其实属于史前史。

拓展:(其中天使的首领天使长,也是有底本和根据的,英国17世纪的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英国诗人思想家,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世。)。《失乐园》(Paradise Lost)讲述:亚当和夏娃受了魔鬼(魔鬼就是撒旦变成了一条蛇)的诱惑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

天使长撒旦率部众反抗上帝,妄图取而代之。被上帝打入地狱。上帝一怒之下乃摧毁地球,所以有了“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一语。此说同样有《圣经》里面文字为证。

关于上面这一种阐释(即:关于亚当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天使在管理这些原始的生物。)并不是十分流行。因为《圣经》作为基督教的一个经典,并不像文学可以异想天开。虽然这种阐释可以在圣经里面找到文字为证。毕竟一切的阐释,都不可能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主义。(读者中心主义:读者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

现在流行的是以作者为准绳,找很多的例子,揣摩作者的原意,但这样的批评方法大体已经过时了,毕竟因为作者大多可能已经不在了。

所以从结构主义开始,作品既然出来,那么这个文本就自成一个世界,它就是个产品。读者也有权利从中引申到我自己认为是有所感悟的意义出来.。

总而言之,作者中心也好,读者中心也好,都不足为道。更为可信的是文本,一切以文本为证。所以尽管是说上帝创造天地之初,另外创造过一片原始的天地。即便这样的说法,我们也要以《圣经》中的文本为证。那么有人就在《以赛亚书》里面找到以下:

天使长撒旦率部众反抗上帝,妄图取而代之,被上帝打入地狱。上帝一怒之下,乃摧毁地球,所以有了“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一语。此说同样有圣经里面的文字为证。如以下《以赛亚书》: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

你何竟从天坠落。

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你心里曾说:

“我要升到天上,

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上帝众星之上;

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

我要升到高云之上;

我要与至上者同等。”

这些话描述的是先知的以赛亚的文字,被认为是有所影射撒旦。

他是星星里面最亮的一颗 ——代表: 他是所有天使的领袖。

如果这段文字是描述撒旦的堕落,那么《圣经》中的《创世纪》就不是无边无际的第一次创造,说明在此之前就有了一次创造。虽然说这样的理解无关紧要。

我们由《圣经》知道上帝第一次创造的就是光,而在光的之前就有了水,也许水就是原始生命的源泉。

“所以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不管这个水是上帝创造的,还是不是上帝创造的。但是我们想起来,所有的生命起源于我们的海洋。(情有可原)

上帝创造光作为希伯来文化的崇高范式,可以和希腊文化中的光照范式再作比较。

那么崇高的理念,在黑格尔在《美学》里面,举例:“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言到这是所有的崇高里面最高的典范。我们就可以设想在原来的一片虚无里面,上帝凭他的意志。让世界一下子就光明灿烂。这么一个情节都被历来的美学用来形容崇高的最高的典范。

在朗吉驽斯的时期(罗马的时期),文风萎靡不振,有必要重诉崇高,升扬崇高的文体。

并且朗吉驽斯在《论崇高》中,提到“崇高”5种必要条件,首先,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然后其次才是布局的安排、遣词造句等等。

朗吉驽斯在《论崇高》中讲文体风格的文献里面,举例说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是表现了一种神性的崇高的观念。

朗吉驽斯《论崇高》“崇高”5种必要条件:

1. 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

2. 强烈和激动的情感。

3. 藻饰的技术。

4. 高雅的措辞。

5. 堂皇卓越的整体结构。

可以知道至少在公元一世纪,两希文化已经有所交流有所互动,而且把光看成是崇高的典范。

拓展:

1.朗吉驽斯《论崇高》流行于17世纪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 , 被发现翻译成拉丁文 ,然后从那个时期开始流行 ,而在此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

2.我们之前一直认为朗吉驽斯是公元3世纪的人物,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举例的辩证人物都是公元1世纪及以前的人物,所以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将近300间,没有举出1位人物来辩证讨论,这不符合常理。所以现在人们认为他的主要作者应该是公元1世纪的人物。

3.虽然《论崇高》这个作者现在称为:朗吉驽斯。但我们正确应该称:“托名朗吉驽斯”,因为我们现在并不能正确知道真正的作者,我们以前叫:“伪朗吉驽斯”;简称:朗吉驽斯,因主要抄本据说是朗吉努斯所著。

公元是以耶稣的诞生为起点,而实际上认真推敲起来,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并不是耶稣的诞生之日,实际上耶稣诞生在公元前4年,这也是学界有定论的。

托名朗吉驽斯《论崇高》提到《旧约》,而《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所在犹太教里的革新派和原来守旧派法律赛人有冲突,耶稣的门徒四处被迫害致死,耶稣的门徒就四处宣布、传播耶稣的思想,后来逐渐产生基督教。所以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出来的,公元1世纪时,基督教才刚刚萌芽了意识,整个基督教的概念还未完全出现。

《旧约》作为希伯来文化的经典,而在希腊文化中,像托名朗吉弩斯《论崇高》这篇文章也有所知,可以知道这两希文化是交叉发展。

黑格尔《美学》中,称上帝创造宇宙是崇高本身最纯粹的表现,复引《创世纪》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作为崇高最突出的典范。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4)

《美学(第一卷)》201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的作者是(德)黑格尔。

在希伯来文化中光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光照让我们从黑暗到光明,然后我们世界其他的一切 ,都给这个光照亮。(我给简化了)

希腊文化中光的一个比喻,柏拉图《理想国》的第7卷:开篇洞穴的比喻 ,也是比喻光。(洞喻the Allegory of Plato's Cave):

试论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起源(5)

柏拉图

柏拉图设想:在一个地洞 ,地洞跟地面不是垂直的,是斜的,有个坡度但是这个坡度是水平线,洞里面有囚徒,囚徒面壁,手给后面绑着,自小就在洞穴里面呆着。有人在地面上生火,火和洞口之间有一堵墙。在这堵墙和洞之间有人贴着墙手里拿着木偶舞动木偶。囚徒的背后有火 ,火光照过墙 ,墙给挡住了,但是墙上有木偶 ,木偶的影子透过火光和洞外的阳光会把洞外的人物活动的声音倒影在墙上,囚徒可以透过这些了解世界。

当一个囚徒挣脱束缚,可以看到墙上的火和墙后的木偶,走到洞外会感受到阳光,眼睛会不适应,流眼泪,当适应后会看到头上的太阳。

柏拉图的这个比喻是典型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比喻或者启蒙的比喻,意思是人在接受知识之前 ,就像面壁的囚徒,把光照过来的影子当成真实的世界而只有经过痛苦的求知 ,让人从黑暗到了光明里面,他会不适应,眼睛会疼,非常疼苦,但经过艰难的过程,就会熟悉起来如鱼得水地在知识里面遨游。最终不仅看到了火光,也会看到太阳,而太阳就是一切生命的来源,它就是光,而光源就是最高的善。天上的太阳,就是善的理念。

因此在柏拉图哲学中,他的最高的理念就是善。这一点与儒家的哲学,以仁为最高理念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殊途同归,虽然柏拉图的哲学是辩证法、对话形式等...;而中国的是属于语录式、灵感式。

无论是“仁”,还是“善”,都是一种品质,即外在的理念。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 ,把一个完整的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真实的世界,柏拉图称 现象界;另外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也称 概念界。

比如一个实体的杯子打碎就没有了;而杯子这个概念它永远存在。柏拉图的哲学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所以现实世界就是对于理念的模仿。而在所有的理念里面,他们都是概念,但是只有一样东西是理念的理念,就是“善”。

所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最高的理念就是善。它和其他的理念不是在一个档次,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比喻善就是太阳。因此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太阳作为光的本源,他对于世界创造的意义不下于上帝创造世界“第一天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太阳作为一切光明之源,作为善的理念,同《创世纪》中上帝造光的原型双峰并峙,一并下言了光在世俗和神圣文化传统中最为崇高的地位。

因此我们就光的哲学做探究。历代的教父,如:奥古斯丁,其哲学就受了很大的一个光照的信念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讲述:我们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五官感觉;在我们的五官感觉里面,视觉是最为高贵,因为它是最富有理性的一个感官,我们都是通过视觉来认知我们这个世界,而其中的媒介就是光。

拓展备注:

1.上帝和神都是指创立宇宙的唯一真神,都是god这个词,只是中文翻译过来有差异。(还记得之前说过:)

2. 耶稣是上帝的代表。因人看不到上帝,但可以通过和耶稣的接触达到和上帝的交流。

3.神是三位一体的真神,神有三个位格,圣父耶和华(上帝),圣子耶稣(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因为耶稣是因上帝而诞生的——参考圣经),圣灵(神的灵运行在水面——参考圣经)。

《圣经》讲讲述过耶稣是上帝通过圣母玛利亚的身体降生在世界来代替自己拯救人类。

4.文中内容大多都是参考圣经,因为圣经是作为西方文化早期的纸质记录文本。在没有印刷术和纸张的早期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很难在历史的流逝中留下痕迹。

谨记:本文主要讲述西方文化起源,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切勿对本文用现今自然学科领域解释。谢谢!!!

如本文有不妥的地方请联系我,谢谢!!!

来自陆杨教授《文艺学名著导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