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埠头区,是以码头而闻名遐迩,哈尔滨这座城市,也是从这里向周围辐射发展的。当年这条与松花江平行的铁路,用以运送船队运来的铁路物资,就连火车头都是由船队运到的火车头配件,再由江边的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组装,然后开往铁路沿线的。所以,当时的道里区就被称作埠头区。道里的真正意义的中心是中央大街一带,这才是主流文化,而不是有的文章所说的是偏脸子、地德里......哈尔滨曾是各种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大城市,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留下痕迹。中东铁路的第一个火车站就建在江边,名曰埠头站,现在斯大林公园的江畔餐厅,就是当年的站舍。

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新旧路名的变化则是一部部城市史,众多城市的路与名无不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让我们走近这些地方,去感悟它们的人文气息。

道 里

最早的道里区是分为埠头区、新阳区、顾乡区三个区的。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区和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区。她作为哈尔滨的发祥地之一,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精华,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道里的真正意义的中心是中央大街一带,这才是主流文化,而不是有的文章所说的是偏脸子、地德里......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

哈尔滨曾是各种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大城市,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留下痕迹。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

中东铁路的第一个火车站就建在江边,名曰埠头站,现在斯大林公园的江畔餐厅,就是当年的站舍。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

当年这条与松花江平行的铁路,用以运送船队运来的铁路物资,就连火车头都是由船队运到的火车头配件,再由江边的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组装,然后开往铁路沿线的。所以,当时的道里区就被称作埠头区。

埠头区,是以码头而闻名遐迩,哈尔滨这座城市,也是从这里向周围辐射发展的。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5)

20世纪初的中央大街已然是国际大街,当时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6)

中央大街

由于这条街是随意产生的,所以它不与松花江垂直,完全是自然生长,逐渐延长的。

如果说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微雕,那中央大街就是哈尔滨沧桑变迁的一个缩影。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7)

中央大街两侧的辅街最初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名字起的也很随意,哈尔滨会根据这条路上的行业来命名,乃至一条街上有什么、干什么的一目了然。

比如下面几条辅街:

面包街

据悉,红专街形成于1903年,当年俄国人在这条街上开设哈市较早的一家面包厂,香飘四溢的面包香传遍整个街路。因为面包厂的出现,面包也从此 走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8)

前店后厂的面包店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9)

高丽街(饭店街)

西八道街过去叫高丽街,街上朝鲜族人居多,但这条街更为有名是因为它汇集了众多的各色饭店。

第一家饭馆是1908年开业的昌庆馆,后来陆续有十多家饭店在此经营,比较有名的还有青年饭店、老独一处、盛宾饭店、魁元阁等。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0)

其实,八道街上名气最大的饭店,当属“老都一处”。

老都一处是一家饺子馆,解放前的老字号,经理叫李保增,这个人很有经营头脑,也是一个讲究服务质量的老板。客人到这家饭店就餐感觉非常好,饭前有热手巾擦手、擦脸、擦脖子,还备有不错的茉莉花茶,都是免费的。饺子粉均为上好的沙子面,馅是秘方配制的三鲜馅,水嫩嫩的,吃起来真是不同寻常。

警察街

中央大街以西的辅街,从北往南排下来,最靠近江边的是友谊路,过去叫警察街,因为这里有哈尔滨最早的警察局和监狱。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1)

哈尔滨最早的警察局监狱

药铺街

中医街过去叫药铺街,实际上这条街上的药铺并不多,倒是有好几家当铺。

这条街得名于当时几名俄国人在此开办了哈尔滨第一个西药房。

道里安字片

道里安字片, 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西至安红街区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称 “偏脸子”现在也这么叫。

安字片是老街区,离中央大街区域近,但居住这里的人,如果要去中央大街,往往也会说,走啊,上道里去!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2)

这边的街路均以“安”为首字命名。最早这片只有安静、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后来的俄国侨民在此地栖身、谋生,逐渐形成了安和、安详、安德、安发、安康等几个简陋街路。

1915—1922年东欧部分国家的难民涌入哈尔滨,在这一地区建立“纳哈罗夫卡村”,纳哈罗夫卡是由俄转化而来,为懒汉、无耻之徒之意。最早这些街没有名字,哪条街住了哪个俄国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

1925年 俄文街名改用中文 就都叫安什么街安什么街 这就是日后著名的道里“安字片”。

地德里

地德里,这个名也是由俄语转化而来,是抚顺街一带最早的名称。中东铁路通车后,在这边设立停放机车的库房,当然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机务段、车辆段也都在这边。俄语机车库按汉语的发音就是“地包”。周围形成了小市场“地包小市”。

说起来老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的,这是哈尔滨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尔滨很繁华的地方!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3)

当时这里有一条通向顾乡屯、秦家岗和傅家甸(道外)必经的土路,原称味地包头道街,就是现在的抚顺街。大地包和小地包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集市很热闹,卖什么的都有!

顾乡

顾乡,老人们还习惯称其为:顾乡屯,顾乡这个说法的来由有三:一说在百年前,此地有一顾姓乡长,故将该屯称顾乡约屯,后去掉“约”字,则称顾乡屯。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4)

二说山东、河北老乡闯关东来此,互相帮助、照顾,故称“顾乡屯”;三说二百年前京旗移民来此开荒建屯,顾乡源于满语“京旗”之意,是满汉混合语,即京旗屯之意。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5)

四方台

218线终点是四方台,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当然四方台大桥,就是四环路的跨松花江大桥,这个四方台可是有历史的,据说是金朝时完颜阿骨打宗弼(兀术)修筑训练水师的点将台,这是有考古依据的,以前经常有农民在这里刨出银锭什么的,现在都在黑龙江博物馆里面,这地值得一去啊!

爱建

就是原来的车辆厂,车辆厂北边就是三十六棚(现在工部街那边)

三十六棚是老哈尔滨人对铁路车辆厂及其工人住宅区的统称,这里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遗留下的贫民窟。“三十六棚”,顾名思义就是贫民窟的代称了。

那时候,筑路工程浩大 新招募的工人很多 又来不及修建新厂房和工人宿舍 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既简陋又艰苦。1903年7月14日 中东铁路当局在工厂附近扩建 搭成三十六个人字形的棚子 供人居住。久而久之 这个地方也叫三十六棚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6)

原来的棚户区,现在是爱建,是一个高档社区。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7)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8)

河松,河柏小区这边早先也是棚户区,俗称:大粪坑,听着有点恶心哈?河松、河柏如今是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的江沿黄金地段,但当年竟几乎是一个无人区。

大发

那边有两条废弃的铁路线,叫做515、516道线,又叫做顾乡支线,最早为顾乡粮库支线。连接当时顾乡粮库、哈尔滨制粉厂、哈尔滨储运中心、煤五商店、松江拖拉机厂等很多单位。当时是道里地区最繁忙的一条铁路支线,不过现在这些工厂什么的都不存在了!铁路线也就没用了!

九站

哈尔滨人称之为:小九站!为什么呢?因为原来友谊路上是有铁路的,九站就是一个火车站!道外还有八站,就是八区。

百年前,在如今江上俱乐部的旁边,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渔船码头,是往来舟渡非常乐于停靠的地方。

1898年中东铁路修筑考察队发现,在今九站方位,沿江一带地势稍高,树木也很多,于是决定将深水码头建在这个地方。

由于此处在第九工程段的工程区内,就叫它“九站码头”,俗称“小九站”,自此沿用至今。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19)

顾乡火车站

恒祥城后面那条小街为什么叫车站街呢?那也没有车站啊!是因为那60年代以前确有一个火车站,名曰:顾乡火车站,位置就在恒祥城靠近康安路这边!当年是哈尔滨南下出了哈站的第一站!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0)

这座火车站恐怕多数哈尔滨人都没听说过,而这座小站恰恰是原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火车站,它就是顾乡屯火车站。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1)

当年这座车站属五等站以外的军需会让站,主要功能为运送军事物资,故被称为“军需小站”。后来作为让车、卸货、临时中转等用,是中东铁路早期建筑的典型代表。

金朝建立前后,哈尔滨地区的社会、经济曾有过空前的发展,居民主要集中在运粮河、何家沟、马家沟和阿什河河流沿岸。几个古城的位置分别位于今道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北(万宝古城)、道里区太平镇松山村西(松山古城)、平房区平新乡平乐村正黄三屯西(平乐古城)、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南(四方台古城)、香坊区幸福乡,莫力村东(莫力街古城),直至元、明两朝古城仍很繁盛!后来清初旗人入关后东北封禁导致了哈尔滨地区人类文明大倒退 直至道光年间东北弛禁以后,呼兰河下游和阿什河沿岸一带才有大批人丁移入。到中东铁路修筑前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在今香坊、顾乡、松浦一带。

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支流,除了我们熟知的呼兰河(哈尔滨段的最大支流),阿什河、马家沟河,还有:何家沟(道里)、信义沟(香坊)、库叉河(道里),小黄河(太平),庙台沟(香坊)。

南 岗

南岗区被誉为哈市的龙头之地,南岗城区约在1896年逐渐形成,曾称秦家岗,属松花江南岸一级台地,地处哈尔滨市所辖城区地势的最高点,海拔为123.2-181.2米,故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南岗”。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2)

南岗名源自秦家岗,主要指的是现在火车站一带,最早最早(清朝后期)南岗有人居住的区域只有马家沟村(就是现在花园街往文昌街方向这一带)、尤家窝棚(哈西哈尔滨学院到西典家园这边)、白家窝棚(就是林兴路,延兴路科大小区这边)、张老道屯(现在医大二院后身,征仪路左右)、杨马架子(现在哈西大街,哈尔滨大街合围区域)、哈达屯(现哈达村)、新发屯(就是新发小区一带)。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3)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4)

后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尤其是中东铁路局(现哈尔滨铁路局)修建在南岗,南岗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5)

民国初年,南岗分为四个区域,新市街(以现哈站为中心,东至烟厂、西到西大桥)、老哈尔滨(现省政府一带,老哈尔滨当年指香坊)、兵团村(现西大桥至老动物园一带)、马家沟4个区域。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6)

说几个老街区的事吧!

现在的“汉字片”,就是汉广街,汉兴街,汉阳街什么的,因为原来这边叫做懒汉屯。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7)

为什么叫做懒汉屯呢,因为这边原来也是中国人和侨民的混居区域,中国人靠种地为生,东欧侨民养奶牛,养奶牛就需要收中国人割完的玉米杆子什么的喂牛,一到冬天中国人咱们就“猫冬”了,就不种地了,他们没东西喂奶牛,所以就说中国人懒,就有了懒汉屯一说,现在去那边问问老人,还有人知道懒汉屯的说法!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8)

新发小区那边最早叫做“落马湖”,原来全是平房,后面还是马家沟,环境那是相当恶劣了,80年代后期改造成的新发小区!

白家堡的得名不是因为最早这里住有白姓人家,而是最早这里是镶白旗的人住在这里!

现在的文化公园(哈尔滨游乐园),最早是俄国侨民的墓地,俗称:“毛子坟”,后来大部分都迁移到皇山公墓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29)

现在的哈工程大学和省军区建在这里,后来成立哈军工。

圣-尼古拉教堂,是纯“木刻楞”机构,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木头卯上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0)

当时是远东地区最大随军教堂!老哈尔滨人称之为:喇嘛台,这本是侨民文化留给哈尔滨弥足珍贵的纪念品,结果“文革”被拆了,据说费了很大劲才把教堂拆了,又是马车又是拖拉机,用绳子拴在教堂顶的十字架,用大卡车使劲拽。现在想想真心疼,那是我们的文化啊,就这么没有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1)

十字街

为什么叫做十字街?因为原来街头街尾各有一座教堂:弗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和喀山男子修道院(这条街估计当时挺热闹,男女女的,哇撒哇撒的)。

沙曼屯

日俄战争,日本天皇和俄国沙皇打起来了。天皇由海上打来,沙皇从“中东铁路”杀出,哈尔滨算是遭殃了,既是沙皇的前进基地,又是俄军的中转站。中东铁路局在铁路附属地,划地儿埋死人,盖医院救伤员,甚至成立了一个香坊造棺木厂。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2)

顶要紧的是,给援军找窝安营扎寨。思来想去,相中了萨满屯(清滨公园那边后来消失了)东面,紧临懒汉屯、八家子(一匡街、六合街、木兰街一带)的一片地(南岗区西大桥以西松明街、元和街、元士街一带),盖起一大片地窨子房,装豆包似的把莫斯科兵团几千名炮灰装了进去。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3)

懒汉屯、八家子、萨满屯人,把这片营房称为莫斯科兵营。日俄战争结束,莫斯科兵营兵去营空。再后来,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就搬进这些兵营里住了。

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以后,沙俄侨民涌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国老百姓占居了的“兵营”,便派人去驱赶(就是当时哥们不在这片混,要不高低拎两瓶伏特加喝死他们)他们把这片住宅区叫做“沙曼格拉道克(俄语,草坯房小集镇)”。就这样,土洋结合,就成了沙曼屯。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4)

当时沙曼屯有个市场,以卖盆栽鲜花、花盆、园艺工具为主,远近闻名,当然现在沙曼屯的概念不存在了,但还有沙曼小区存在!还有沙曼小五存在!哈哈。

关于沙曼屯的另一个传说,是说沙曼屯与萨满屯同源,传说埠头打牛坊子那边有个土财主的儿子病了,找了好多人看病都治不好,于是就“过大直街,去对面的萨满屯”找当地“跳大神的”萨满给瞧病,可能是孩子病也快好了,萨满跳了一次就把孩子给治好了,财主很是满意就盛赞其为神人,就有了萨满屯的称号。

牛房屯

就在现在大皇宫对面,和兴十一道街康宁路合围地区。80多年前,有一个从山东梁山来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户牛家以放牛为生,人称他家那座房子为“打牛房子”。后来山东老乡见他家能吃上饭,都前来投奔,先是从梁山来,后来投亲靠友奔老乡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姓氏的山东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慢慢形成了屯落。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5)

大家都说山东话,有山东人的风俗,山东人的习惯,山东人的传统,如果是东北人去了,他们会说你是“臭靡子”,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都是原电表厂的老工人,都是哇卡哇卡的东北人儿。(这段是报纸上看到的,我添油加醋写的)

张氏墓塔

这是哈尔滨市唯一的墓塔,在大成街和大直街交口的省眼科医院院里,不知道你们一走一过的注意到没有,它是哈尔滨开埠的第一代民族工商业者张庭升为其父母建造的。他当时请了哈尔滨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修建,墓塔外面精美的图案都是南方艺人雕刻,棺椁为柏木,葬于塔中墓穴里,此人孝顺啊!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6)

大家提起的北秀宾馆,是当年南岗区第一个街心公园!俄国人建造的!

果戈里大街的儿童公园,最早是中东铁路的苗圃,后来是哈尔滨植物园,建国后变为儿童公园,里面的小火车当年很有名气的!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7)

极乐寺

说说极乐寺吧

它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据说,当时南岗被人们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条巨龙,俄国人却在大直街上相继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圣母教堂(医大一院对面那个)和俄侨公墓教堂(现文化公园里),这三点一线的布局被视为恰对这条巨龙的断腰镇首。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8)

哈尔滨市人对此颇为不满,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谋划,拟筹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庙以护"龙脉",于是由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就带头,并请来名僧倓虚和尚主持修庙。1923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翌年建成。因开坛第一讲是阿弥陀经,又因倡议发起人信奉净土,故定庙名为“极乐寺”。现在烟厂那有一个黑龙抬头的雕像,讲的就是这条龙脉!

道 外

道外原来叫做傅家甸,本来叫做傅家店,就是傅家人开的大车店(类似旅店)的意思!除了傅家甸还有:岗家店(现八区附近)、四家子(现道外十六道街一带),后来合称傅家甸,解放后又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分界线是现在的道外二十道街,道外是1953年才最终成立的。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39)

道外有句老话: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荟芳里睡个倒。现在这些地方都不存在了,在道外难以再享受这悠哉悠哉的待遇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0)

桃花巷

东起靖宇南头道街,西至景阳街。曾经是哈尔滨早期形成的餐饮服务一条街,有客栈、旅馆、烟馆和妓院,是道外区有名的街巷。1995年之后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造与南勋街相通,更名为南勋街,桃花巷就消亡。

当年(建国前)荟芳里在哈尔滨“妓院界”最为著称。荟芳里地处道外南十六道街的圈里一带,现在是荟芳里小区!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1)

当时哈尔滨有个北市场,北市场位于北五道街、北七道街,长春街横贯北市场中央,将市场分为路南、路北两个部分。人们习惯于称南北市场,对外则统一称为北市场,艺人众多,杂耍,相声,大鼓,二人转。当然了,现在也很热闹,有花鸟鱼市,有狗市,有集市。

道外景阳街上有个20多年的烂尾楼,它叫“艺华大厦”,据说是楼盖歪了,没办法了就停工了,要等到周围都改造完毕才能爆破,估计快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2)

太 平

太平区得名于太平桥,太平桥的位置当年是一座浮桥,来回行走很不方便,100多年前三棵树屯占荒户陆氏后裔陆廷祯发起募捐,修建了一座跨河的木桥,为祝福通行顺利,祈求居住安宁,不再遭受水灾、瘟疫、官吏和土匪的骚扰,群众把这座桥称为"太平桥",功德无量!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3)

三棵树

以前太平区域内多是沼泽地和荒草甸子,在松花江的南岸(今哈尔滨塑料五厂址),有自然形成一个黄沙土岗,由西向东好像一条土龙横卧大地。

在这个土岗上,生长着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三棵榆树,这三棵树近看三足鼎立,遥望尤如三把伞盖,非常壮观。后来在这里定居的人就把这片叫做三棵树屯!这三棵老榆树后来被日本人给砍了(太可恶)。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4)

太平二商店很有名,原来是百货商店!这个二商店就是东直路和南直路交界区靠三棵树大街这片,现在都拆迁了,太平还有一个四商店,就在南直路和宏图街交口那,现在叫做南直商店!

大家看百度地图可以发现,南直桥东北边的江边有一块水域,那边叫做圈儿河,原来还有渡口来着,现在没有了!

古梨园的前身是太平区苗圃,当时以种植经济树种为主,该园中有一株属黑龙江珍稀树种的野梨树,树龄150多年了!

名声显赫的哈尔滨制药六厂的前身是哈尔滨聚乙烯塑料厂!

香 坊

这两个区域现在合并了,香坊区是哈尔滨最早开埠的区域,田家烧锅(现在安埠街,轴承厂左右)酿出了哈尔滨的第一桶白酒!油坊街上有个牌子介绍了香坊的由来,我就不多讲了!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5)

香坊清朝时也称厢房,也有一说法称,现在香坊公园南门那个位置有做线香的商铺门上刻着“香坊”两字,总之是两种说法!香坊又称老哈尔滨,上号!

香坊有一个黑龙江最大的园林:马家花园又名遁园。原为马忠骏的私家园林,就是现在的建成机械厂,乃至农大这边!马忠骏是个爱国人士!

动力绝缘厂(文政街地道桥)这边,原来有一个赛马场,后来拆除了!

成高子,来自满语,敲冰打鱼的意思!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6)

六顺街左右,原来叫做小南屯,小北屯!

香坊有个白毛小区,是因为这里有个白毛将军府。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7)

这个白毛将军是谁呢?他就是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局长,霍尔瓦特将军,红军街当年就叫做霍尔瓦特大街。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8)

香坊有个二三五处,在公滨路那边,倒没什么稀奇的,就是国家储备局的地二三五处。

三合园,原来叫三合屯,是曹家、李家、高家三个屯子合并形成的!

王兆新村

原来叫做王兆屯(或者山东园子)文治街北侧。居民主要为俄国侨民,大多是中东铁路局的铁路员工。在文治街南侧,是伪满洲国的军医学校、陆军养生所(医院)及精神病院(属中东铁路局管辖)。就是现在的铁路二院这边,当时群众称这一地区为"兵营的医院城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49)

平 房

平房区自带平房二字,可与平房却没什么关系,去过的人一定知道,那是个工业程度很高的区域,那为什么叫平房区呢,我给大家摘一段故事(摘选自:平房区志):据考,"平房"地名出自于清代中期。清代乾隆以前,这里是阿勒楚喀(阿城)属地,为清廷封禁的原始闲荒,无地名。自1756年(乾隆21年),关内(指山海关南)齐鲁常遭水、旱之灾.,饿殍遍地。有出关者说东北地广人稀,水土丰盛,大批灾民冒死求生,冲破朝廷封禁,纷纷"闯关东"。时有部分汉民,先后落脚阿什河西金代运粮河两岸,散居异地,垦荒为生。

哈尔滨老街破旧:那些老街区里的轶闻趣事(50)

嘉庆年间,清廷“屯垦戍边”,在这一地带设旗屯进驻旗兵,命汉民迁居异地,原居正黄旗三屯的汉民“张、刘、吕、赵”四姓被驱逐,落脚在旗屯东马家沟河畔居住开荒,四姓讲义气,和睦相处,聚为一屯,称为义和屯。当时汉人地位低下,常受旗兵骚扰,屯落孤僻,盗匪横行,常入义和屯,无人敢抗,方圆左右又称义和屯为“面瓜屯”,软弱受欺。

至光绪年间,义和屯张姓姑娘嫁给河东(阿什河东岸)杨姓家,随之杨姓一户搬迁到义和屯居住。杨家有8个儿子,枪法好,家里设赌,开"宝局",家大业大。1900年(光绪26年)春节前,杨家套马爬犁去阿城打年纸(办年货),路遇两个扛枪人挑起事端,这两人被打跑后,又找人到义和屯伺机报复,又被杨家打跑,此后杨家威名远扬,无人敢到义和屯闹事,义和屯太平了,屯民越聚越多。

时值1919年前后,义和团(拳)运动兴起,屯民为避弃义和团(拳)之嫌,取村屯太平之意,将义和屯改称平房屯。

哈尔滨的历史并不悠久,

但即使是一条街道,

也会有着它传奇的故事。

街道的故事沉淀出,

哈尔滨这座城市浓厚的人文风情,

而在这每一个街路的故事里,

都留下了哈尔滨历史的痕迹,

记录着哈尔滨的进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