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参见拙作:刘裕有实力统一天下吗公元400年前后,正是东晋南北朝之间的混乱时代。北方,在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北方各族纷纷重新建国: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北魏陆续建立;398年底,桓玄作乱,掀开了刘裕取代东晋的序幕。南方,刘裕北伐不败而败,于永初元年(420年),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两年后重病离世。北方,北魏拓跋珪虽然398年就在大同称帝,但完成北方统一的是他的孙子拓跋焘,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高句丽的兴盛始于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高谈德(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391年-412年在位)

高句丽,一个疆域横跨中朝两国的古国。隋炀帝三征高丽,指的就是高句丽。因为朝鲜半岛后来还有个王氏高丽,而且与这高句丽简化来的高氏高丽没关系,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区分,还是沿用更早的高句丽来表示隋唐时的高丽国。

关于高句丽,有两个重要看点,一个是为何前后享国七百年有余,另一个就是被提及比较多的隋唐近百年与高句丽的征战。

本文在深入梳理高句丽历史的基础上,也来聊聊以上两点。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1)

高句丽的都城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如今的吉林集安,一个是朝鲜平壤。其迁都时间是427年,这个时间点前后,中原南北方相继统一:

南方,刘裕北伐不败而败,于永初元年(420年),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两年后重病离世。

北方,北魏拓跋珪虽然398年就在大同称帝,但完成北方统一的是他的孙子拓跋焘,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高句丽的兴盛始于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高谈德(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391年-412年在位)

公元400年前后,正是东晋南北朝之间的混乱时代。北方,在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北方各族纷纷重新建国: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北魏陆续建立;398年底,桓玄作乱,掀开了刘裕取代东晋的序幕。

参见拙作:刘裕有实力统一天下吗

高句丽观望几年后,于402年攻击后燕,吞并辽东半岛。之后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

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其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义熙九年(413年),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元嘉四年(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2)

由高句丽攻击辽东半岛以及后来由吉林集安(国内城、丸都)迁都平壤两个时间点与中原一些大事的关联看,高句丽的兴盛,跟东晋南北朝间的战乱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认为,高句丽就是东晋版的公孙度势力,而且比公孙度势力走的更远些。

综上,东晋时北方的内乱,中原少量向北逃难的人给了高句丽带去了人口和技术。接下来,前秦、东晋的再次内乱,让高句丽起了更大的野心。不过,总归是格局限制,高句丽只是迁都平壤。

因此,以吉林集安(国内城)迁都平壤为标志,高句丽历史分成明显的两段:鸭绿江(集安)时代,艰难苟存;大同江(平壤)时代,不知进退,终遭灭亡。

其实244年时,曹操在攻下辽东后,顺手将不顺服的高句丽几乎是灭了,摧毁了当时的高句丽都城丸都城。只是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今图们江流域),躲过了一劫。

因此,虽然都城位置没变,核心疆域没变,而且高句丽在建兴二年(314年)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但这个事件,差不多跟东汉刘秀重新统一中原性质一样,即使皇族血脉也还是刘邦后裔,却已经是有别于西汉的另一个朝代。

高句丽同样如此,所以,或者将314年前的高句丽人政权称为高句丽、314年之后,称高氏高丽以区别后来的王氏高丽。高句丽人自己,也在314年之后,逐渐自称高丽国。虽然没有具体文献记载,但吸收两汉政治科技,高句丽在314年重新振兴后,各种行政肯定与曹操攻灭前的高句丽完全不同。

但即使从314年开始算,到668年被李唐灭国,高氏高丽也享国三百余年了。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3)

即使高氏高丽仅是享国三百余年,在封建王朝中也算长寿,之所以如此,跟高句丽所在地区特殊的地理格局有莫大关系:

虽然迁都平壤,但高氏高丽的疆域中心还是吉林集安。这是鸭绿江上游对四方的地形压制造成的。历史上,渤海国以集安东边一点的临江为西京;满清的前身建州女真,主要领地也是鸭绿江上游,加部分的辽河上游。

此外因为辽东到平壤的特殊地形,仅从陆路进攻平壤,冬春季节时会是中原王朝的噩梦。参见拙作:为什么历史上各个朝代始终没有能消化朝鲜半岛?

而因为历史的缘故,作为东亚主导的漢族政权,历代对航海不怎么感兴趣,于是高句丽也罕见受到海上攻击。

所以北魏对高氏高丽无可奈何,即使以隋朝的鼎盛,杨广也落得个三征高丽全国皆叛的下场。

之所以隋朝对高氏高丽没办法,正是隋朝多次出征都以陆路为主,海路即使出征,也是偏师,而且直接攻击都城平壤,而不是在辽东半岛建立据点,跨海徐徐图之。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4)

唐朝时,李世民也曾攻击高氏高丽,最大规模的一次: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等南方兵四万,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数据显示,李世民这次进攻仍然以陆路为主,而结果是困顿于安市城(辽东半岛的渤海一侧,山海夹持,跟隔海相望的山海关战略位置相似),入秋之后撤兵。

之后李唐对高氏高丽采取骚扰战术,直到战局拐点:显庆五年(660年),新罗因不堪百济的攻击,向唐朝求救。

攻击对象换成高氏高丽南方的百济,陆路隔了高丽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只能全部依赖海路:

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山东半岛最东端)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

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熊津江口百济军,之后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灭百济后,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之后,唐军以熊津城(锦江中游)为战略基点,逐步蚕食百济。还在龙朔三年癸(663年),在熊津附近的白江口挫败日本救援高氏高丽的行动。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5)

可以说,正是攻灭了百济,使得日本的救援乃至大同江的国力无法投送到辽东半岛、鸭绿江一线对抗并迟缓唐军的陆路进攻,使得高氏高丽无法重演隋炀帝三征高丽失败的故事。

跨海攻击,看似孤悬海外,加上黄河黑潮不利航行。但是借助内河深入一定纵深后以坚城为依托,逐步向四周蚕食,却是征服朝鲜半岛加上外面山东半岛为屏障这样以特殊地形为依托的国家的最佳选择。

新罗请援攻击百济后八年,白江口覆灭日本的救援后五年,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可见,隋唐近百年攻击高氏高丽,抵不过新罗请援攻击百济后的八年之功。换句话说,我们古代对航海实在无爱。悲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