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论语》开篇就是《学而》,不知道折磨了多少读经小孩,天天背书,也太不好玩了。正是通过这部为孔子做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画像的中规中矩电影,让被很多家长压着鹦鹉学舌读经的小孩,对“暮春三月,咏而归”有了些感性认知。看《孔子》之前期望值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本身就毫无娱乐性可言,还是发愁礼教的祖师爷怎么拍啊。看贾政就知道了,偌大女儿国红楼一梦,最无趣的人物就是贾政,他就是程朱礼教驻大观园分公司总经理。再比如拿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诗仙李白,和怀揣从政理想,空腹劳苦,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相比,一个圣字,后者怎么拍,都是个惨和沉重,前者将进酒的欢乐,本身就不属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儒家之道。鲁迅说,才子加流氓才能天下无敌。最多做到苦中作乐的孔子师徒,既不能无敌,也不能无德,总之拘谨得很,所以电影最后落得一个催泪弹的下场,也算催得其所。你拍孔子,尊重史实的话,就是一幅鼻观口口

跃在《百家讲坛》的北京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写了书叫《四爷很忙》。他说:“有了诸多错误百出的电视连续剧之后,我们就变得很忙了。如果没有那么多错误百出的电视连续剧,您过来要我给您讲讲雍正皇上怎么回事儿,您肯定不爱听,所以有的时候觉得,我们很忙还得感谢郑晓龙。”这个因果对于学者来说,虽说有点哭笑不得,历史要靠影视戏说、瞎掰胡扯才有人看和关心,起码因此写书有人看了啊。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1)

也不局限于历史古装题材,影视和文学常常互为药引子的功效。比如已经热了一两年的青春题材影视小说互推,就相当双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题材,怎么拍怎么有怎么写怎么看,因为人有一分,过期作废,此情只待看电影看书。

雍正哪有时间恋爱啊

戏说历史一直被诟病歪曲和混淆视听,就算张冠李戴,水煮文化,甚至一叶障目,能带动历史题材小说和随笔的阅读和畅销,不能说是坏事,不管怎么样,开始读书就鼓励,不读书的人连辨别的机会都没有,不是吗?反正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打扮的风格不一样,正装休闲装奇装异服不等,都是打扮。修史常常等于篡史,没有一个朝代不改历史的,教科书都带改的,别说文学创作了,正是胡适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的那段话:“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本人就是因为唐国强洗白(美)之作《雍正王朝》,一口气看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那年非典,我在北京发着烧咳着嗽疑着似,天天打吊针,百无聊赖,没深没浅,没心没肺,正好在清宫里迷失到地老天荒。那个时代历史小说还是比较严谨的。影视和小说中,四爷为大清朝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苟言笑,是历史上最早的宅男和运动差评生,只工作没生活,最多玩玩cosplay,给宫廷画师以大尺度的创作自由,在画卷中完成了多重人格塑造、走下龙椅的鲜活形象工程。后来的《步步惊心》《宫锁珠帘》《宫》和《甄嬛传》,没事就拿四爷的后宫说事,让四爷在后宫里忙得团团转,成恋爱达人,也太颠覆了,纯属生编。纪连海说了,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的确很忙,是忙着争皇位、批奏折、杀大臣、修佛经、炼丹药,唯独没时间谈恋爱。这些他会在书里正说下吧。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2)

孔子哪好意思谈恋爱啊

类似起到勘误传道作用的还有个片子,女导演胡玫的《孔子》。以传记片常常攫取奥斯卡小金人的胜算概率,中国人拍人物传记,却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因为历史人物对观众和导演来说,都是件费解的事,双方的底蕴和诚意都有问题。导演方面,对历史和人物的理解,没有一杯要给出一桶的难度,和内地观众方面苍白的断代史知识和对程朱理学治国2000年原理的深度隔膜,互相成就了《孔子》这类片子的曲低和寡下场。但是我仍然认为,电影可以看,特别是小孩子,起码是提供了一个影视模板,让你集中在近两个小时里,接触到“好德如好色者”样的《史记》、《论语》上原汁原句,中国最美的语言绝对不是白话文就是了。就像很多人反对国学超女于丹一样,我就觉得青少年如果能通过于丹知道一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论语》,总比沾都没机会沾,慢慢地比外国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伦理有益处些。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3)

看《孔子》之前期望值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本身就毫无娱乐性可言,还是发愁礼教的祖师爷怎么拍啊。看贾政就知道了,偌大女儿国红楼一梦,最无趣的人物就是贾政,他就是程朱礼教驻大观园分公司总经理。再比如拿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诗仙李白,和怀揣从政理想,空腹劳苦,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相比,一个圣字,后者怎么拍,都是个惨和沉重,前者将进酒的欢乐,本身就不属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儒家之道。鲁迅说,才子加流氓才能天下无敌。最多做到苦中作乐的孔子师徒,既不能无敌,也不能无德,总之拘谨得很,所以电影最后落得一个催泪弹的下场,也算催得其所。你拍孔子,尊重史实的话,就是一幅鼻观口口观心的圣人画像,个人完全忽略,只有国家和社稷,只有礼教和法道。不尊重的话呢,把他拍成一个对他家人来说,是“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比如电影中的南子桥段,即便《史记》有载,也会诟病深重,圣人不动心章,人生字典里只有无邪,没有欢爱,稍微戏说,别说孔子后人了,炎黄子孙估计都受不了。道德束缚,雷池不越。也是教化。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不知道折磨了多少读经小孩,天天背书,也太不好玩了。正是通过这部为孔子做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画像的中规中矩电影,让被很多家长压着鹦鹉学舌读经的小孩,对“暮春三月,咏而归”有了些感性认知。

电影也是阅读资源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4)

张艺谋对莫言小说的放大作用可谓了得,《赵氏孤儿》逻辑上再不禁推敲,《赤壁》再靠萌萌卖萌,也起到了历史解词的作用。西片中就连《教父》和《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冰与火之歌》《饥饿游戏》《哈利波特》这些或先天畅销元素充分,或禁得起耐得住时间冲刷的品优书,也是和电影互为推手,阅读和观影人群攀援而上。何况今天这个动态视频阅读时代,历史老师因为电视剧忙起来,拜四爷所赐,拨乱反正,去伪存真,及时提供阅读资源,也是好的。总的来说,原著党看电影会比较失落,因为看书的人,在心里已经拍过一边电影了,你再怎么拍都不能温和。看完电影再去看书的人群,应该是比较好学求甚解,多数人看完一乐或者一哭就完了,娱乐嘛求什么甚解,你不求,有人求,于是耍着耍着就有了高下。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5)

因为影视写书,都是聪明的识时务的不仅埋头写书还抬头问路的作家,这种时效追起来很辛苦,也有速食的嫌疑,很多人玩得不够漂亮。只要不是那种急就章影视书,就是电视剧火了,火线出书,无节操榨取影视剧的剩余价值,书粗制滥造,文字之美无从谈起,透支影视剧好感。或者珠玉为书在前,败絮影视在后的所托非人。同等题材书与影视作品之间,通常会互为贵人。

雍正王朝四爷的故事:四爷哪有空谈恋爱啊(6)

1

后面的私货:

学界很痛恨戏说,觉得误人子弟,恶搞历史。问题是子弟们不误白不误,没人勾引不培养,他们干脆只打游戏看网剧不读书,如果因为戏说,能让熊孩子们有亲近书的愿望,也是好的。我从来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书,只要看书就有收获,因为好坏的鉴别,也在看的基础之上才能生成,不开始看书怎么知善恶好歹呢。再说了,历史,我们在教科书里学的都是真的吗?难说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