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谁看见金蟾:修缮三年的百年天蟾舞台
古代有谁看见金蟾:修缮三年的百年天蟾舞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天蟾舞台 供图/ 黄浦区档案馆历时三年的大修后,天蟾逸夫舞台在2021年2月12日正式开台,一场浓浓喜庆氛围的开台首演《蟾宫折桂》《金牛献瑞·新春京剧演唱会》在当天上演。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地处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历史上曾以“天蟾舞台”而闻名,是上海历时最久、最具规模、最具影响的戏曲演出场所,曾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不进天蟾不成名”之美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浓缩着百年戏曲史的天蟾舞台,也是红色上海的见证者。
浓缩着百年戏曲史的天蟾舞台,也是红色上海的见证者。
文 | 金 姬
农历辛丑年大年初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终于再度归来。
这“天蟾”二字是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生前手书
历时三年的大修后,天蟾逸夫舞台在2021年2月12日正式开台,一场浓浓喜庆氛围的开台首演《蟾宫折桂》《金牛献瑞·新春京剧演唱会》在当天上演。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地处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历史上曾以“天蟾舞台”而闻名,是上海历时最久、最具规模、最具影响的戏曲演出场所,曾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不进天蟾不成名”之美誉。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浓缩着百年戏曲史的天蟾舞台,也是红色上海的见证者。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天蟾舞台 供图/ 黄浦区档案馆
远东第一大剧场的前世今生
位于上海人民广场东首的福州路云南中路口,坐落着上海最富盛名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天蟾舞台(如今更名为“天蟾逸夫舞台”)。作为风靡一时的“远东第一大剧场”,京、昆、越、沪、淮等各大剧种的名角都曾在这里登台。
有意思的是,天蟾舞台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也不在如今的这个位置。
如今的天蟾舞台建于1925年,三元公司祥茂洋行取得租赁权建筑舞台(约定租期二十五年,至1950年期满),由英籍建筑师于1921年7月完成设计图并开始建造,施工方为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础施工公司康益洋行。
整栋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处于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福州路(原四马路),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呈拱形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天蟾舞台,成为当时上海新式剧场之最,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戏剧演出场所。
舞台首层平面图
1926年2月7日正式开幕当天盛况空前,上海滩名流云集,南北京剧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1926年大新舞台开幕宣言。供图/黄浦区档案馆
原本的天蟾舞台并非现址,而是坐落于南京路、湖北路、浙江路三角地带,当时的南京路已有“远东第一商业街”之誉,天蟾舞台坐落于此,可谓占据黄金地段。
1926年11月17日,梅兰芳、王凤卿、李万春、姜妙香、杨瑞亭、碧琴芳、侯喜瑞等南下在此献艺。当时,卖一场满座收入可购黄金五十两。即便如此,“大新舞台”仍因经营无方几次易主改名,1928年1月23日改名“上海舞台”, 1930年10月10日改名“天声舞台”,同年让与开设在现南京路浙江路角、前永安公司底层的天蟾舞台(现在华侨商店的地方)老板顾竹轩接办,最后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拆除了其处的剧场,把“天蟾舞台”这块招牌也搬到现今的福州路营业。
为什么叫“天蟾舞台”?“天蟾”取自神话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有“压倒丹桂第一台”(当时最有名的剧场之一)的意思。“天蟾”得名以来,南北名伶巨匠对这个魅力无穷的舞台情有独钟,以至梨园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
上世纪40年代,天蟾舞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名伶巨匠。有不少名角,就是在天蟾舞台一炮而红,更有不少名角与天蟾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麒麟童周信芳原本就长期驻演天蟾舞台。
周信芳
“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牡丹荀慧生,时年19岁,头一次来上海,登上的也是天蟾舞台。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也是应天蟾舞台之约只身闯进上海,演出的《玉堂春》,被当时报纸评价为:“不即不离,如黄庭初拓,恰到好处。”从此走红上海滩。
四大名旦
梅兰芳更是天蟾舞台的常客,他的很多重要剧目都是在这里上演的。1932年,梅兰芳举家迁居上海,天蟾舞台从此成了其演出的一个基地。随着全国抗日浪潮高涨,1933年,梅兰芳在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饰演击鼓抗金的梁红玉,极大鼓舞了观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梅兰芳在天蟾舞台表演《抗金兵》 供图/黄浦区档案馆
1936年2月,梅兰芳又在天蟾舞台上演创编新戏《生死恨》,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梅兰芳在天蟾舞台表演《生死恨》
其后不久,梅兰芳便蓄起胡须,拒绝为日本人表演,直到8年后,抗战胜利,梅兰芳才重新登上天蟾舞台。
难能可贵的是,天蟾舞台在那流离失所的动荡年代也曾为众多难民提供避难之所。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住在闸北一带的苏北同乡纷纷涌进租界避难,天蟾舞台老板顾竹轩一度将天蟾舞台停业,作为临时难民收容所。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大批难民无家可归,天蟾舞台再次停业,收容难民,供应伙食,直至上海战火熄灭。
1937年“八一三”以后天蟾舞台曾作为难民收容所 供图/黄浦区档案馆
见证红色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天蟾舞台还是地下党借以活动的场所,中共中央上海局下属的帮会工作委员会就秘密设在天蟾舞台的办公室。
值得注意的是,天蟾舞台东侧街面(云南中路)二楼的三间房子,是中国共产党六大后政治局办公机关的旧址,已于1980年8月26日经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秋,“六大’’”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常来此召开会议或研究工作,常来的有周恩来、邓小平、项英、李立三、任弼时、彭湃、李维汉、黄文容等。这个机关由熊瑾玎、朱瑞绶夫妇驻守。机关从建立起到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以后,长达三年多一直安然无恙。由于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徐锡根、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央才立即搬迁了。
1949年6月,新上海刚诞生,陈毅市长在这里第一次与上海文艺界人士见面并讲话。
由此可见,天蟾舞台不仅在繁荣上海戏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一定影响。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举办地
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天蟾舞台场子大、座位多,白天常为各界租场子开会。
1946年10月,以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及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就在天蟾舞台举行。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昆明散布谣言,说民盟企图勾结地方势力在云南组织暴动,夺取政权……云南省警备司令部接着就派兵查抄几家进步书店与进步人士住宅,整个昆明风声鹤唳。
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7月15日,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召开追悼会,为了安全,没有安排闻一多发言。闻一多义无反顾地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活动,并在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高呼:“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追悼会后,闻一多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回家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闻被杀害的消息传出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给李公朴、闻一多家属发了唁电,对李、闻遇害表示深切哀悼。
中共对于李闻二人被害的唁电
而10月在天蟾舞台举办的李、闻追悼大会,由上海各界5000余人参加,掀起了悼念两位烈士的高潮。
1946年10月4日上午9时,天蟾舞台上下三层和过道扶梯都站满了悲愤的人群,舞台四壁挂满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其中有毛泽东、朱德的挽词“为保卫政协争取和平民主而牺牲的斗士精神不死”。
这是一次很有特色的大会,参加者中不仅有和民盟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中共方面的邓颖超、李维汉等同志,以及民盟和上海各界进步朋友,还有国民党中反对蒋介石的一些进步朋友。
邓颖超同志代表周恩来同志宣读周恩来同志亲笔书写的悼词,当念到‘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这段掷地有声的誓言时,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周恩来为李闻二人写的悼词
可以说,在天蟾舞台举办的此次追悼大会,极大地孤立了蒋介石营垒中一小撮最顽固分子。
无论在中国戏曲史还是中国民盟史中,饱经风霜的天蟾舞台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次大修焕新颜
上海解放后,天蟾舞台保留下来,全国各地京剧团、名角来沪,也多演于此。除了京剧,沪剧、昆剧、淮剧、滑稽戏等也渐渐登上天蟾舞台。1964年,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现代昆剧《琼花》,就首演于此,连演108场,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1966年,天蟾舞台改名劳动剧场,一直演出不断,直到1985年,天蟾舞台恢复原名。1990年,在保留天蟾门面的基础上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并接受邵逸夫等热心京剧人士捐款进行改建,4年后落成开幕,之后易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天蟾舞台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几次由国家拨款进行修缮:1953年经市房地局重修,1957年由文化局拨款扩建化妆间,1965年改善舞台,1973年再次大修,扩建副台面积,增添冷风装置,改善舞台灯光设备,改善并更新了舞台与观众厅的条件。但由于剧场设施还停留在20年代水平,而且房屋和大梁已严重倾斜,天蟾舞台于1984年5月11日停场拆建。
2004年和2018年,天蟾舞台又迎来了两次大修,在修旧如旧的同时又配备了专业的舞台设备,让这座近百岁的剧场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据悉,修缮后的天蟾逸夫舞台仍将坚持以京剧演出为主的戏曲专用演出场所的定位,同时也会不断开拓演出市场,续铸“天蟾”品牌辉煌,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以及上海“演艺大世界”建设贡献力量。
· 牛年快乐!这句拜年将来自1.9亿公里外的太空· 驰援全球的“抗疫神器”气膜实验室,原来是上海设计· 让耳朵去往不同的边界,知名乐评人挑出这十张专辑,值得一听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