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鱼豢是何许人也?他是京兆南郊人,生于183年秋,是诸葛亮时期当朝当代人,比诸葛亮小近四岁,与刘关张及诸葛亮有过交际,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亲身经历了刘备三兄弟结识诸葛亮事件的始末,鱼豢的官职是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御史官。他的历史巨著《魏略》上的记载,相当于今天的新闻报导,现场录相记录。此史书要比《三国演义》早一千一百多年,比陈寿著的《三国志》早十余年,有毋庸置疑的准确性及可信度。三国时期鱼豢(音:焕)长鱼氏,他笔下的《魏略》一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北行见刘备”的史实,而不是刘备北行见诸葛亮。这部历史巨著是最早出现刘备与诸葛亮名字的史书,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文中并没有刘关张三顾茅庐之说,也没有写是刘备在襄樊屯兵处二人相见,还是在行军路上相见,或是在新野住处相见,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不管在哪里相见,都不是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登门求见。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君王及文人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

刘关张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发生在今河南南阳卧龙岗,还是湖北襄阳隆中?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本文要说的事可能让朋友们大跌眼镜:妇孺皆知的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此事。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长期掩盖下去,应该得到尊重与恢复,这是本文强调的要点,也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

三顾茅庐

三请诸葛亮,实为诸葛亮登门求见和刘关张三寻诸葛亮,由于几位经典历史人物的错判与误解,二者在相互穿插中进行。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君王及文人墨客,为了政治上思想上等方方面面的需要,通过移花接木,虚构情节,篡改历史,把真实之事以讹传讹,使三寻与登门求见之史实变成了三请诸葛亮,误传了一千八百多年,让人痛心,让人心寒。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3)

有正史为证: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4)

中国画《幽谷图》,马士龙作

三国时期鱼豢(音:焕)长鱼氏,他笔下的《魏略》一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北行见刘备”的史实,而不是刘备北行见诸葛亮。这部历史巨著是最早出现刘备与诸葛亮名字的史书,它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文中并没有刘关张三顾茅庐之说,也没有写是刘备在襄樊屯兵处二人相见,还是在行军路上相见,或是在新野住处相见,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不管在哪里相见,都不是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登门求见。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5)

鱼豢是何许人也?他是京兆南郊人,生于183年秋,是诸葛亮时期当朝当代人,比诸葛亮小近四岁,与刘关张及诸葛亮有过交际,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亲身经历了刘备三兄弟结识诸葛亮事件的始末,鱼豢的官职是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御史官。他的历史巨著《魏略》上的记载,相当于今天的新闻报导,现场录相记录。此史书要比《三国演义》早一千一百多年,比陈寿著的《三国志》早十余年,有毋庸置疑的准确性及可信度。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6)

中国画《高山隐彪虎,深水藏蚊龙》,马士龙作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丁酉)年冬,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我们谈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情节感人,成为千古美谈,而真正的史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刘备、关羽、张飞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语言障碍,事物繁杂,刘关张三兄弟大费周折,走了很多弯路,经过很多波折与困难,最后才成功相见,史实为第二次相识。

在《三国演义》一书里是这样写的: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对刘备说:“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笔者斗胆问一句罗贯中大人,当时那里有隆中吗?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7)

我们对三国故事认知的错误或偏差,都是被小说《三国演义》的误导所致,非常可悲。不管什么事情,它的真实性有多少,那要看啥时间,是谁说的。比如,秦桧是怎样害死岳飞的?宋朝时审理岳飞的大理寺详断官记载的史料,和现在人说的如果大相径庭,谁的话更可信?岳飞腿上有个胎记还是腹部有个胎记,岳飞母亲说的和岳飞表舅的儿媳妇谈的不一样,哪个更真实可信?答案一目了然。

所谓“演义”,就是胡编乱造的成分很大,此小说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写的,这时,《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已经发生一千一百多年了,小说不能当作正史。诸葛亮出山时,襄阳一带并没有隆中之说,所谓的隆中是晋朝襄阳人,小说家习凿齿把襄阳城西阿头山一带首次号曰为隆中的,刘关张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三请诸葛亮的故事,也是习凿齿首次说出,这是有史料可查的。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8)

南阳卧龙岗汉武侯诸葛亮躬耕处碑刻石,摄影马士龙

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发生在汉末,汉末至晋朝中间隔了三国整整一个朝代,在以前汉末曹氏当政时,阿头山并没有任何建筑,怎么会有隆中呢?更没有诸葛亮躬耕于阿头山的任何记载与传说。那么,后人怎么会知道前朝那么多详细的事情呢?因而,习凿齿的话可能是杜撰出来的,可信度极低。

下图是笔者记忆中的南阳卧龙岗,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照片,如图所示,当时南阳武侯祠前边没有任何房屋建筑。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9)

南阳卧龙岗大门旧照,后边不远处是武侯祠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0)

上面的黑白照片所处位置就在这张武侯祠图片的前边不远处,张文霞摄

如今这个不远处有众多的古建筑群,如下图所示,它建造的过程都是笔者亲眼所见,它给南阳卧龙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游客更加喜欢到南阳卧龙岗一游。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1)

如今南阳卧龙岗门前的古建筑群,马士龙摄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2)

如今南阳卧龙岗门前的古建筑群,马士龙摄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3)

如今南阳卧龙岗门前的古建筑群,马士龙摄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4)

如今南阳卧龙岗门前的古建筑群,马士龙摄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5)

如今南阳卧龙岗门前的古建筑群,马士龙摄

襄阳隆中则不同,它始建于汉朝灭亡五六十年后,时间是司马氏统治天下的西晋,在以前此地没有任何建筑,这是正史的记载,绝对没有错。难道徐庶有穿越时空的本领,知道半个世纪后,此地要修建房屋,并且要废弃阿头山之名,改为隆中吗?

事实是这样的,徐庶只是听说过诸葛亮,具体住在哪里并不十分清楚,他给刘备说了个大概的位置,可能是襄阳城西不远处,让其去寻找。也可能是方言发音不准,或听觉有误,把南阳听成襄阳,这些可能都有,如今我们无法考证。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6)

中国画《红叶醉秋山》,马士龙作

公元207年冬天,天寒地冻,刘关张不避风雪,带着礼物,走着崎岖不平的乡间土路,出门寻找诸葛亮。走了一天,夜宿客栈,第二天爬着山路,直到太阳偏西,才到达襄阳,刘备三兄弟把诸葛亮误会成朱葛亮,在襄阳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大面积寻找姓朱的,都没有找到朱姓,更没有朱葛亮,只发现这里是一片光秃秃的石山,沟沟坎坎的荒草,没有什么村庄、房屋,更见不到人,兄弟三人非常失望。决定返回新野时,走在一条下坡的路上,发现不远处有一股炊烟升空,三人非常兴奋,这莫非就是朱葛孔明先生不成?便迅速上前询问。

走到跟前,只见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衣着破烂不堪,拄着拐杖,正在烧火做饭,后面是用几只木棍支起来的茅庵。刘玄德迅速上前施礼,问老丈可否是朱葛孔明先生?对方说他姓朱没错,但不叫朱葛孔明先生,弟兄总共四人,他排行老三,所以叫朱三,只因家里贫穷,兄弟四人都没成家,那三个兄弟都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现留下他一人,苟延残喘,不知还能活几天。刘备听后,泪流满面,安扶了好久,并留下五铢钱,让其贴补家用。朱三再三拒绝,说:“钱财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一点用处了,自己如今是风烛残年,双腿无力,行动不便,上哪去买东西呀?”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7)

中国画《溪山泊舟》马士龙作

刘玄德觉得说的也是,但不忍弃之离去,与二位兄弟商议后,决定把老者带走,给其养老送终。朱三谦让一番,最后还是泣别故土,跟随刘备下山奔新野军营去了。朱三住的茅庵就是以后流传千古之“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的最早雏形,也是刘关张三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准确地点与真相。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8)

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雕像,摄影马士龙

回到新野后,刘备对朱三称其朱兄,每日酒肉相待,相敬如宾,心里却天天想着如何寻找朱葛亮一事。这天有一村夫对刘备说,听说邓县城西有个隆中,住有几户姓朱的,朱葛亮也许就在那里住。

刘关张三兄弟听后非常兴奋,商议择个良晨吉日,再去邓县找找看。结果到邓县一带方圆几十里找了遍,也没寻找到隆中,更没有找到朱葛亮,找到了住在茅庵里的一个叫朱蛋的二溜子,给他留下几个买酒钱,最后无功而返。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19)

中国画《蜀相》,马士龙作

朱三对刘备说,贤弟多想想徐庶徐元直的话,他说的襄阳,有“阳”的地名近处还有南阳、云阳、洛阳、信阳,要不,你们先去近处南阳或云阳一带找找看?

刘备觉得此话有理,第三次与关羽、张飞三兄弟一起,经人指点,在南阳城西南角近十里处一无名土岗上(也有一说是到穰东南边太子岗,还有一说刘关张从来没到过卧龙岗),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刘备一看觉得此人有点面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双方礼毕落坐,交谈甚欢,终于弄清楚了诸葛亮并非朱葛亮。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0)

中国画《红叶》,马士龙作

诸葛亮对刘备说,山人曾去军中求见过刘皇叔一面,前两次没见着,第三次与皇叔谈论些时局对策,可否记得?刘备由于军务繁忙,每天处理的事务太多,想了好久,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当时来者是毛遂自荐,刘备对这个没有什么来头的毛头小伙子比较轻视,所以对诸葛亮有所怠慢,前两次避而不见,第三次出于礼貌,草草见了一面,没有细心听取来者几句宏论,便打发诸葛亮走了,现在才知道两者原来是同一个人啊,此时非常悔恨自己当时的无知,有眼不识泰山,走了这么多弯路,非常惭愧。为了掩饰尴尬,弥补过失,刘备谎说:“实在抱歉,事情太多,备确实记不清楚了”。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1)

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摄影马士龙

这次是慕诸葛大名而来,先入为主,思想上有很高的期盼,因此,相谈十分投机,最后定下了诸葛决策(半个世纪后,晋朝小说家习凿齿改为隆中决策),在刘备的邀请下,诸葛亮象征性的推让一番后,决定出山辅佐,跟随刘备创基业,打天下。

刘备大喜,叹曰:“此乃大费周折,三请诸葛亮啊。”后人省略了前半句,“三请诸葛亮”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就始于此时。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2)

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雕像,摄影马士龙

这时刘皇叔非常激动,拉住诸葛亮的手说:从此以后,备似飞鸟归林,如鱼得水啊!诸葛亮打断刘备的话说,刘使君此言差矣,我这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让你这位年近半百的长者,当今的皇叔三顾于荒山野岭,茅庐草舍,四处寻找邀请,真是折煞我也!只怪山人不知,望其恕罪。其实,只要刘皇叔需要山人帮忙,为汉室天下操心,你捎个口信,我会马上赶到新野,献股肱之力也。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3)

中国画《春江水暖图》,马士龙作

事实证明,诸葛亮是位非常谦恭的,且年轻有为有抱负的小伙子,历代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把自己粉饰成谦逊忍让,礼贤下士,诚心待人,感动臣子的君主,并且为了宣扬和鼓励臣子们的忠君思想,把出山后的诸葛亮进行道德绑架,层层拔高,使其神化、妖魔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

古代统治者不遗余力的违背史实,扭曲人物形象,把出茅庐以前的诸葛亮写成傲慢之人,刘关张不厌其烦的三次到其住处邀请,他才恳出山辅佐,这根本不是诸葛亮的性格及为人,我们世世代代被统治者的舆论假相所迷惑,跟着他们的舆论导向摇旗呐喊,盲目相信追随统治者的言行,实在是冤枉了孔明先生一千八百多年啊!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4)

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雕像,摄影马士龙

诸葛亮是凡人,并不是神,他一生有过很多失误,也办了很多错事。我们的开国领袖评价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今天我们要拨乱反正,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为诸葛亮平反,为“三请诸葛亮”的史实纠偏证伪,这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望逝者安息!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5)

中国画《碧水长流》,马士龙作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何分析的:揭密三顾茅庐真相(26)

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坐像,摄影马士龙

作者简介

马士龙,中国当代实力派漫画画家、中国画画家,兼写散文、传记、评论。

1989年开始发表漫画、连环画。三十多年来,先后在《漫画月刊》《中国漫画》《美术大观》《中国妇女》《辽宁青年》《杂文月刊》《杂文选刊》《缘缘漫画》等权威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讽刺与幽默》《中国书画报》《幽默与笑话》《法治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羊城晚报》《婚育漫画报》《中国律师报》《健康报》《漫画世界》《古今故事报》《杂文报》《新晚报》《新都市报》《老年日报》等权威报刊,总计全国各地数百家中央级、省市级主流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0余件,并有作品在外国发表或转载。先后获得金奖、银奖等各种奖项五十余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