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端午节讲述自己的家乡:乡情散文老家的端午节

端午节讲述自己的家乡:乡情散文老家的端午节将黏米掺兑适量的大米、红小豆、红枣,用水浸泡之后,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用一两片煮好的叶子折叠成漏斗状,装满了米,撩水浸实,把叶子平卷过来,将米包裹严实,再用马莲捆扎,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展现在眼前。那时候奶奶包的粽子,并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这么小巧玲珑。按照当时包粽子标准,一斤米不多不少12个粽子。过去生产队专门辟出地块种植黍子(大黄米)、黏谷子(小黄米)和黏高粱(黏秫米),因而包粽子的所需食材,家家齐备,只不过数量有多少之别。芦苇丛足有一两米高,人走进去便不见了踪影。打苇叶子也有技巧,只捡着苇杆中上部的叶子采摘。一手握住芦杆,一手往上扽苇叶,而不是通常我们想象的往下劈,否则叶子就会开裂报废。20片叶子为一把,用一片芦苇叶像书签那样一折一扎。野芦苇无序生长,地下泥泞,里面也不咋通风,啥也不干都闹一身白毛汗。况且还有蚊虫叮咬,芦苇上的腻虫摩挲皮肤,干上一会身上就会发痒。谁知打粽叶,片片亦辛苦。

端午节讲述自己的家乡:乡情散文老家的端午节(1)

乡情散文:老家的端午节

文:杨晓光

  昌黎历来属于文化大县,昌黎民歌名扬海内外,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冀东皮影戏在昌黎落地生根。所以我想,老家晒甲坨过端午节,一定有着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只不过当年我年龄尚幼,只记住了过单五(端午)吃粽子。

老家的乡亲包粽子普遍使用芦苇叶,用马莲捆扎。讲究健康食品,绿色包装。在农村挖土脱坯,用于垒墙搭炕,拉土垫猪圈、垫牛棚马圈的下脚,经年累月取土形成坑塘。当时序推衍到五月初几儿,坑塘里土生野长的芦苇长势正旺,于是家家户户去打苇叶,准备包粽子。

芦苇丛足有一两米高,人走进去便不见了踪影。打苇叶子也有技巧,只捡着苇杆中上部的叶子采摘。一手握住芦杆,一手往上扽苇叶,而不是通常我们想象的往下劈,否则叶子就会开裂报废。20片叶子为一把,用一片芦苇叶像书签那样一折一扎。

野芦苇无序生长,地下泥泞,里面也不咋通风,啥也不干都闹一身白毛汗。况且还有蚊虫叮咬,芦苇上的腻虫摩挲皮肤,干上一会身上就会发痒。谁知打粽叶,片片亦辛苦。

苇叶打回家后,用水洗净。与割来的新鲜马莲一道,放到锅里过一遍开水煮上一煮。免得包粽子时脆裂不宜使用。那时过日子节俭,包粽子的苇叶一次用不完,也舍不得丢掉,而要存放到来年再用。包粽子用过一次的苇叶,吃完粽子以后,也要小心翼翼地洗净、展平,挂在阴凉的屋檐下晾干,以备来年再用。

过去生产队专门辟出地块种植黍子(大黄米)、黏谷子(小黄米)和黏高粱(黏秫米),因而包粽子的所需食材,家家齐备,只不过数量有多少之别。

将黏米掺兑适量的大米、红小豆、红枣,用水浸泡之后,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用一两片煮好的叶子折叠成漏斗状,装满了米,撩水浸实,把叶子平卷过来,将米包裹严实,再用马莲捆扎,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展现在眼前。那时候奶奶包的粽子,并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这么小巧玲珑。按照当时包粽子标准,一斤米不多不少12个粽子。

老家的乡亲习惯于用大铁锅煮粽子,将包好的粽子一圈圈摆放到锅里,清水漫过粽子表面,大火煮开,文火煨上两三个小时,住火以后,在锅里焖一两个小时。欲将色香味俱佳的粽子吃到嘴,没有一天功夫是做不到的。五月节是入夏第一节,也是唯一的节日。以后天气越来越热,再也不会这样大张旗鼓地烧灶火了。

刚出锅的粽子醇香扑鼻,吹着热气搓着手剥去粽叶,甜软的黏米,饱满的小豆,点睛的大枣,苇叶的清香融于米豆,真是既饱眼福,更饱口福。有条件的人家蘸着白糖吃粽子,顶不济也蘸着糖精水。咬一口满嘴香甜,咽下肚满腹香醇。

五月单五正值麦子晒熟之际,天气炎热,食物易霉变不好保存。那时没有冰箱,奶奶只能把粽子浸泡在凉水里,这样既能让粽子不变质,又保证吃起来柔软适口。或者将煮出锅的粽子挂在房梁上,保证半个月内不会变质。想吃的时候放到平屉上,蒸一蒸,馏一馏,丝毫也不影响对于美食的享用。

老家的乡亲过单五,并非仅指五月初五这一天。一般在五月初几儿这十天内,都有过节的仪式感。包粽子作为一个节日符号,

  一家人围桌而坐,包粽子、吃粽子,老老少少,热热闹闹,聚着过日子的人望,透着生活里的吉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