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和徐州哪个厉害?到底谁才有资格做江苏
江苏和徐州哪个厉害?到底谁才有资格做江苏徐州VS常州:谁的GDP更强?Round One | 第一回合一切都是“唯GDP论”的结果。虽然有不少人连“GDP”全称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但每当这一数据公布时,大家总是喜欢拿它比来比去。在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GDP列表中,苏州、南京、无锡已经迈入万亿俱乐部,位居第四的南通也即将加入这一阵营。跳过第五、第六名,排在第七位的扬州则“仅有”5850亿。所以从GDP这一维度来看,只有徐州和常州处在七千亿的档位上,它俩也就自然而然被大家当成了对比的对象。
在“苏大强”带领的“十三太保”中,“你追我赶”已经成了推动各地发展的动力来源。
话说,南京和苏州之间竞争“老大哥”的地位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谁能想到,位居“老五”、“老六”的徐州和常州也争的不亦乐乎。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徐州 常州”,回车之后看到的几乎全是“二者谁更强”的内容,比城市规模、比GDP、比地铁、比高楼...不管你想到的想不到的,这两家差不多都要“被”PK一下。
为什么要拿徐州和常州对比?
一切都是“唯GDP论”的结果。虽然有不少人连“GDP”全称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但每当这一数据公布时,大家总是喜欢拿它比来比去。
在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GDP列表中,苏州、南京、无锡已经迈入万亿俱乐部,位居第四的南通也即将加入这一阵营。跳过第五、第六名,排在第七位的扬州则“仅有”5850亿。
所以从GDP这一维度来看,只有徐州和常州处在七千亿的档位上,它俩也就自然而然被大家当成了对比的对象。
Round One | 第一回合
徐州VS常州:谁的GDP更强?
根据数据,2019年徐州的GDP总量为7151.40亿,常州为7400.90亿,很明显常州要更胜一筹。
但有人要说了,仅仅对比这一年的并不具有太强的说服力。
那就来看一下近十年的数据吧。
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出,在2017年以前,徐州的GDP总量基本都以微弱优势领先,但此后则被常州迅速拉开差距,2019年二者已相差249.50亿,徐州想要“反超”的难度越来越大。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徐州这几年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节点上,新旧动能的转换难免会导致经济增速受到影响,一旦完成转型,徐州GDP超过常州是“分分钟的事儿”。
但是也不要忘了,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常州,也并不会原地踏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它的优势一点儿也不逊于地处苏北的徐州。
Round Two | 第二回合
徐州VS常州:谁的房价更高?
房价,这个最“世俗”的东西,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
关注徐州房产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徐州的新房市场已经创下了连涨52个月的记录,近5年新建住房售价涨幅更是高达62.6%,雄踞全国榜二。那么和常州相比,谁的房价更“疯狂”呢?
请看图说话:
从两座城市各个区域的房价以及全城平均房价数据来看,常州明显是“更高一筹”的。
如果平均房价还不能让人信服的话,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二者的最高房价。6月份,顶着“徐州地王”光环的云龙湖金茂府公示价格,最贵一套房源的单价为31718元/㎡,创下了徐州最贵房价的新纪录。这让不少买房人惊呼:徐州房价正在进入3万 时代。
但与常州的最高房价相比,徐州仍然“略逊风骚”。根据房产网站信息显示,目前常州价格超过3万的楼盘已不在少数,最高房价则由九洲南广场花园领衔,高达41505元/㎡。
从房价这一维度来看,徐州与常州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从直接的角度来看,更低的房价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感,这或许也是徐州两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原因。
但从更深的角度来看,房价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等综合实力。所以,徐州的房价还需要“再努把劲儿”。
Round Three | 第三回合
徐州VS常州:谁的人才更多?
终极PK--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人才!
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产业发展规模、城市建设水平到底如何,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一个要素:人才。
接下来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徐州和常州在人才方面谁更有优势。
1.常住人口对比
俗话说“人不在多,而在精”,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人才辈出”的概率也不会太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徐州市常住人口为882.56万人,较上年增加2.36万人,增长率为0.27%,在全省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南京。而同期常州市的常住人口为472.9万人,较上年增加0.74万人,增长率为0.16%。
从常住人口数据不难看出,常州的人口基数与徐州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人口流入的规模也不在一个量级,徐州算是“扳回一局”。
2.毕业生留下数量对比
如果说常住人口大多数是普通人,那么高校毕业生则是实实在在的人才。能够让城市中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甚至吸引外地毕业生前来就业创业,是衡量一座城市人才状况的关键指标。
徐州作为江苏省内高校数量仅次于省会南京的教育高地,在校大学生数量近20万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近5万人,如果这些高素质人才能够留在徐州,那将会对城市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了解,徐州高校毕业生留在徐州的比例较低。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2018年留在徐州就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不足5%,按这个比例推算,5万大学毕业生只有约2500人留在徐州,实在太少。
常州的情况如何呢?我找到了2017年的统计数据:2017年,在常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3291人,留常就业人数达10986人,留常率为33.61%。另外,常州市近五年累计引进211以上高校毕业生12.37万人,引进大专以上外地人才24.98万人,回常就业的常州生源毕业生保持在75%。
实事求是地说,差距确实存在。
另外,从“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中,也能更直接地看出徐州和常州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差距。榜单显示,徐州人才吸引力指数为9.6,排在全国第40位,而常州则以14.2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列第26位。
3.引才政策对比
毕业生留不留得住、人才引不引得来,与城市的人才招引政策有着很大关系。在各地人才缺口逐渐扩大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抢人大战”。
徐州自然也不例外。
为吸引各类人才来徐创新创业,徐州市出台了《徐州市大学生招引实施办法》,里面的优惠政策有很多,用最直白的话来概括就是:给钱。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以享有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租房补贴以及专项补贴等各类补贴,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当属一次性购房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如此大的补贴力度实在并不多见。
可以说,徐州在人才政策上确实拿出了很大诚意。
再来看一下常州。基本也是大同小异,主要就是通过各种补贴来吸引人才,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常州在创业方面的扶持力度更大一些,如果被认定为前景较好的创业项目,会给予10-30万元的资助,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从徐州和常州的人才招引政策来看,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确实不太容易区分高下。
4.工资水平对比
这可能是最现实也是最能影响一座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根据可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徐州市月平均工资为5840元,常州市月平均工资为6650元,同样也有些许差距。
不过,如果将工资收入与房价的高低综合考量,生活在徐州的幸福感就明显要高于常州了。
其实,GDP、房价等数据只能证明一座城市当前的发展情况,只有人才的数量才是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石,而在这一方面,徐州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目前,江苏“老五”的位置无疑是常州的。
来源:易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