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二中汉服,玉林市第一中学
永兴二中汉服,玉林市第一中学“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在七夕节放花灯。载熙传统文化交流社目前有50多名成员,都是一中的学生。每到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社团里都会组织汉服活动,用一种满满的仪式感把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她们穿着汉服制香囊、结五彩罗绳,在七夕节的时候,穿着汉服做刺绣、放花灯,在中秋节穿着汉服去赏月猜灯谜。初中时,在一次偶尔的机会,陈利萍接触到了汉服,被其中所蕴含的温婉沉静的美所深深吸引,从此迷上了这种优雅的古典文化。“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在表演节目。在就读一中后,发现学校有以汉服复兴,传承历史,弘扬传统为己任的“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陈俐萍非常欣喜,立刻加入了这个文化社团,并逐渐成为其中的灵魂人物和主要负责人。
-
2017年9月1日,在玉林市第一中学的迎新晚会上,几位女生身穿精美的古典服饰,以传统的舞乐礼仪,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这种形式,让台下的新生们耳目一新。近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这个社团,为大家揭开幕后的故事。
“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在迎新晚会上表演。
参加表演的是玉林市第一中学的“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创建于2014年的“载熙社”,是目前一中里最年轻的社团。载为承载,熙为光明。载熙,载复兴之责,创华夏之熙。负起民族复兴之责任,再创华夏辉煌之迹象,是“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的宗旨。“载熙社”的创建者是13级的罗琪同学,目前的社长是高二女生陈俐萍,她也是“载熙社”的第四任社长。
喜欢汉服,穿着汉服的人,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同袍”。虽然才17岁,但娇小甜美的陈俐萍却是一名资深的“同袍”。在初中就曾穿着汉服进入课堂向同学们普及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初中时,在一次偶尔的机会,陈利萍接触到了汉服,被其中所蕴含的温婉沉静的美所深深吸引,从此迷上了这种优雅的古典文化。
“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在表演节目。
在就读一中后,发现学校有以汉服复兴,传承历史,弘扬传统为己任的“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陈俐萍非常欣喜,立刻加入了这个文化社团,并逐渐成为其中的灵魂人物和主要负责人。
载熙传统文化交流社目前有50多名成员,都是一中的学生。每到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社团里都会组织汉服活动,用一种满满的仪式感把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她们穿着汉服制香囊、结五彩罗绳,在七夕节的时候,穿着汉服做刺绣、放花灯,在中秋节穿着汉服去赏月猜灯谜。
“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在七夕节放花灯。
跟陈俐萍一样,“载熙社”的团员们喜欢汉服,最开始是因为汉服的古典唯美感,能满足他们初始的审美愉悦。但逐渐地,随着对汉服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更被汉服中所包含和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折服。
陈俐萍说,“中国自古是衣冠上国,有章服之美称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端庄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以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汉服,美的不单单是那衣服上的纹路,更是千百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年轻的女孩说起自己所热爱的汉服文化,吐属文雅,流畅不绝,成熟大方得不像一位高二的女生。
因为对汉服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她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带领社团成员,沿袭“载熙社”的传统做法,以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
她们穿上汉服诵诗书礼乐,习君子六艺,弹古筝吹箫笛,制作手工品。她们穿着汉服走进课堂,走出校园,走上街道,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汉服文化,从而引起重视。
“载熙社”在学校举办活动。
当然这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遭遇一些非议和误解。
总有人以为他们在玩Cosplay或者是在表演什么节目,也有人认为他们穿的不是和服就是韩服,更有甚者直接就把我们当成了日本人或者韩国人。
还有社团里成员的家人觉得这种衣服华而不实,妈妈说这种衣服天热的时候穿着热,天冷的时候穿着也不保暖,干活的时候还不方便。买来有什么用呢,还浪费钱。
还有一些社会上的人,因为仅仅把汉服当成标新立异的时尚,穿着汉服,却丝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嬉戏打闹,哗众取宠。导致了一些人对汉服和“同袍”的误解。
一位高二的男生就因此愤愤不平:“这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极大不尊重!”他是载熙社团里为数不多的男生。虽然是理科生,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汉服能够被大家尊重,你可以不喜欢,但你要尊重民族文化。你可以不接受,但你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民族服装。” 这位男生说出了所有汉服同袍共同的心声。
虽然遇到种种问题,年轻的孩子们并没有因此气馁。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认真地告诉人们,自己穿的是汉服,并借此机会传播汉服文化。通过一次次活动,他们在逐渐消除人们对汉服的误解,也传播了宣扬汉服文化和传统文化。
“载熙社”利用节假日在湿地公园搞活动。
当然支持他们的声音也非常多。学校就很支持他们的社团活动,陈俐萍笑着说:“我妈妈就经常带我去买汉服,她自己也给自己买来穿。”
陈俐萍说:“我们穿汉服,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汉文化。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我们想要复兴的并不是一件衣服,而是这件衣服承载着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它并不能涵盖全部文化,但是能增强一种文化认同感,一种民族自豪感。”
这个年轻的高二女生以及社团里的孩子们,几乎都是00年左右出生。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他们心里,传统之美,不逊色于任何现代社会里的光怪陆离,值得永远传承和守护。
“载熙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社”的成员们。
华夏有衣,其名汉服。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汉服是中国的民族符号,是回溯华夏文化的钥匙,汉服之美,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传承至今。
也许,对于汉服,对于“同袍”,我们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但至少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为了复兴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稚嫩的力量,在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