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90年代最出名的菜馆:沈阳3大老字号饭店的前世今生
沈阳90年代最出名的菜馆:沈阳3大老字号饭店的前世今生1924年,李连贵病逝,其养子李尧(李连贵的侄子,因李连贵无子过继给李)继承父业,带着老汤从梨树迁入四平,办起四平李连贵熏肉大饼铺。后在四平道东北市场增设一分店。清光绪20年(1895年),河北滦县柳庄人李广忠(乳名连贵)在四平梨树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年李连贵逃荒到梨树后,开了“兴盛厚”生肉铺,主要经营生猪肉、酱肉、大饼和酒类。据传说老中医高品之把祖传的用中草药熏肉的秘方告诉了李连贵,并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李连贵对配药、选肉、切肉、养汤、和面、火候等工序进行了潜心研究。由于李家的酱肉干净、烂乎、浓香,大饼柔软、层清、酥香,吃的人都称道:"大饼卷熏肉,吃起来没够",因此在梨树镇常是座上客满,门庭若市,深受群众欢迎。解放后,国家为发扬民间风味特色,在1961年将几经变迁的马烧麦馆迁到了现址也就是小北门里路西,由机械压面皮改为用手捶的传统工艺,使得马家烧麦的风味越发鲜
大家好我是康小福,说起沈阳有名的饭店属实不少,今天我就盘点中街附近的老字号饭店。
1.马家烧麦
马家烧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那时,回民马春每天推车到沈阳城内小西门里粮食市等热闹场所,随车携带原料炊具,边包边卖。由于他做的烧麦配方独特,选料精细,吸引了不少的顾客,并小有名气。这在沈阳当时来说是独此一家,也是沈阳烧麦之始。
道光八年(公元1882年),马春的儿子马广元在小西城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门市的作坊,正式挂起“马烧麦”的牌匾,烧麦作为一种新的美食开始在沈城流传开来。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由于“马烧麦”精工细做,不断研究改进,终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别具一格的烧麦美食。“马烧麦”的大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沈城内外,成为社会各阶层深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各界名人雅士争相品尝,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大振。
解放后,国家为发扬民间风味特色,在1961年将几经变迁的马烧麦馆迁到了现址也就是小北门里路西,由机械压面皮改为用手捶的传统工艺,使得马家烧麦的风味越发鲜美。
经典菜:烧麦、羊杂汤
2.李连贵熏肉大饼
清光绪20年(1895年),河北滦县柳庄人李广忠(乳名连贵)在四平梨树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年李连贵逃荒到梨树后,开了“兴盛厚”生肉铺,主要经营生猪肉、酱肉、大饼和酒类。据传说老中医高品之把祖传的用中草药熏肉的秘方告诉了李连贵,并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李连贵对配药、选肉、切肉、养汤、和面、火候等工序进行了潜心研究。由于李家的酱肉干净、烂乎、浓香,大饼柔软、层清、酥香,吃的人都称道:"大饼卷熏肉,吃起来没够",因此在梨树镇常是座上客满,门庭若市,深受群众欢迎。
1924年,李连贵病逝,其养子李尧(李连贵的侄子,因李连贵无子过继给李)继承父业,带着老汤从梨树迁入四平,办起四平李连贵熏肉大饼铺。后在四平道东北市场增设一分店。
1950年,李尧之子李春生继承祖业,背着一坛老汤,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在繁华的中街西头营业。十年动乱时,此店一度被砸,改卖大米饭、大锅菜。
经典菜:熏肉大饼
3.老边饺子馆
老边饺子馆历史悠久,从创制到现在,已有160多年历史。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河北任丘县一带多年灾荒,官府却加紧收租收捐,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背井离乡,四散逃亡。这其中有个边家庄的边福老汉,原来就是开饺子馆的,此时也呆不下去了,只好一家人逃向东北。一天晚上,他们投宿在一户人家中,恰巧这家在为老太太祝寿,于是这家人给边福老汉一家每人一碗寿饺充饥。边福老汉觉得这水饺清香可口,其馅肥嫩香软而不腻人,于是就虚心向这家人求教。主人看边福老汉诚实厚道,便告诉了他其中的秘密,原来这家人为了让老太太吃起来舒服,在做饺子时就把和好的馅用锅煸一下再包,如此做出来的饺子便又香又软,而且不那么油腻了。
边福将此记在心中,后来辗转到沈阳市小东门外小津桥护城河岸边住了下来,打了个马架子小房,边家饺子因为肉馅是煸过的,所以叫煸馅饺子,但由于主人姓边,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老边家饺子。开起了“老边饺子馆”。
老边饺子是驰名中外的沈阳特殊风味。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亲临为其题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