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家乡方言聊酸甜,江淮方言趣事青椒搋chuāi肉泥
搞笑家乡方言聊酸甜,江淮方言趣事青椒搋chuāi肉泥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市区,油条是大众食品,遍及全国城乡。昆明的油条似乎忒大。高邮等地的年长老太称油条为“丝瓜瓤子”,油条的形状是像丝瓜的瓤子;而且她们将“瓜”读成“孤”音,这是古音啊,吴语等的发音也是这样。“汪氏家宴”中有一道菜,是汪老的创造发明,“可以申请专利”,那就是油条搋肉泥(汪老称作肉茸)。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将较软的内瓤掏空,搋入肉泥,还有葱花、榨菜末等,下油锅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回锅油条极酥脆。油炸花生米、油炸蚕豆瓣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制作过程,即当花生米、蚕豆瓣在油锅中炸到半熟时,赶快捞起,让它“醒”一下,冷却后再下油锅炸,呈金黄色时即捞起,冷却后极香甜。油条搋肉泥的油条因冷却许久了,下锅再炸,所以极酥脆,汪老极欣赏地写道:“嚼之可声动十里人。”汪老自称为“郇厨”。“郇厨”者,膳食精美之誉也。汪曾祺先生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写作之余喜欢逛菜场。他健在的时候,有几次上
图片源于网络
【青椒搋chuāi肉泥】
青椒才上市的时候,喜欢吃新鲜菜的人家常常会做一道菜:青椒(有的地方统称大椒)搋肉泥。选肥瘦搭配的猪肉切碎,加生姜、葱、蛋清、盐、糖、料酒等拌匀备用。青椒尽可能选较大的,中间掏空,将一勺子肉泥(约有鸡蛋黄大)搋入青椒内,在滚开的油锅中炸一下,起锅后,青椒碧绿,清香,微露的小肉圆金黄、诱人。青椒放入油锅中的火候要掌握好,青椒要青,小肉圆要熟,这全凭经验了。
搋,读chuāi,以手用力压和揉。
汪曾祺先生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写作之余喜欢逛菜场。他健在的时候,有几次上午我打电话到他家,施松卿老太说,曾祺到菜场去了。有客人来了,他便自己动手做菜。我曾经在他家尝过他亲手做的菜。汪老做菜常常别出心裁,就如同他写文章一样,“忽出新意”。“有想象力,爱捉摸”。
汪老自己发明的家常菜不少,我曾与高邮的几位大厨一起商量、研究,总结出有十几道菜的“汪氏家宴”。《中国食品报》一整版予以刊登,并配以精美的成菜照片,一些饭店相继制作。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淮扬菜》将“汪氏家宴”收入其中。
图片源于网络
“汪氏家宴”中有一道菜,是汪老的创造发明,“可以申请专利”,那就是油条搋肉泥(汪老称作肉茸)。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将较软的内瓤掏空,搋入肉泥,还有葱花、榨菜末等,下油锅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回锅油条极酥脆。油炸花生米、油炸蚕豆瓣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制作过程,即当花生米、蚕豆瓣在油锅中炸到半熟时,赶快捞起,让它“醒”一下,冷却后再下油锅炸,呈金黄色时即捞起,冷却后极香甜。油条搋肉泥的油条因冷却许久了,下锅再炸,所以极酥脆,汪老极欣赏地写道:“嚼之可声动十里人。”汪老自称为“郇厨”。“郇厨”者,膳食精美之誉也。
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市区,油条是大众食品,遍及全国城乡。昆明的油条似乎忒大。高邮等地的年长老太称油条为“丝瓜瓤子”,油条的形状是像丝瓜的瓤子;而且她们将“瓜”读成“孤”音,这是古音啊,吴语等的发音也是这样。
扬州、泰州、苏州等地春天有腌“春咸菜”的习俗。春菜或是青菜,或是雪里蕻,洗净切碎后,初腌,挤干后装入瓶中,加盐等佐料,一定要搋紧,不能有些许空隙;封口。腌得多的则用坛子装,用烂泥封口,四五十天后,出坛,色金黄,极香。如果搋不紧,就会发生霉变,产生白醭(音bú)了。
节令到了小雪以后,扬州、泰州等地的人家以前有腌萝卜干的习俗,瓶装时也要搋紧,否则也要发生霉变,那就前功尽弃了。
作者:朱延庆,1940年出生,曾任高邮师范学校校长、高邮县副县长、高邮市政协副主席,现为高邮市关工委名誉主任、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扬州市文化名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市作家协会顾问,出版过《散文集》、《江淮方言研究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