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海归之夜讲述双创故事:浙报头版提要整版解读鄞州
高新区海归之夜讲述双创故事:浙报头版提要整版解读鄞州考虑到初创者在资金方面的预算比较紧张,青创园中的创业苗圃区是免费开放的,一个工位一个项目,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并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这吸引了许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前来入驻。“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听是否有空余工位,现在都排着号呢。”说这话的,是鄞州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副主任金狄。日前,记者深入鄞州,探寻其收获国家级“双创”最高荣誉背后的“真功夫”。贴心的青创园零门槛进门,全方位服务,精准助力初创企业成长
宁波街头,一款名叫“小遛”的黄色共享电动车,正引领着本地人的出行潮流。
不到两年时间,这款从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驶出的“小遛”,已从最初的600辆增加到两万多辆,累计为市民提供1500万余次安全出行服务,成为宁波大街小巷一道靓丽的风景。
创业创新,激活一座城市的活力。宁波鄞州已涌现出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各类“双创”载体面积达45万平方米。像“小遛”共享电动车这类“双创”的硬核企业已超1.8万家,其中包括创新型初创企业18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0家。它们就像热带雨林中的树木,深深扎根,竞相生长,生机勃勃。
2017年,鄞州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今年5月初,鄞州区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入列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名单,真正成为全国“双创”优等生。
日前,记者深入鄞州,探寻其收获国家级“双创”最高荣誉背后的“真功夫”。
贴心的青创园
零门槛进门,全方位服务,精准助力初创企业成长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听是否有空余工位,现在都排着号呢。”说这话的,是鄞州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副主任金狄。
考虑到初创者在资金方面的预算比较紧张,青创园中的创业苗圃区是免费开放的,一个工位一个项目,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并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这吸引了许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前来入驻。
宁波小匠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241家在孵企业之一。公司CEO米雪龙毕业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他和所有大学生创业者一样,怀揣梦想却苦于缺少资金和场地,好在青创园为其提供了平台。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米雪龙的第一个产品——“QSee”的智能久坐提醒设备,在未推出市场时就被宣告流产。经历这次现实打击后,米雪龙将小匠物联定位为“一站式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鼓足士气,重新出发,最终踏上了物联网智能家电的定制之路。
“我能坚持下来,离不开青创园的帮扶。”米雪龙坦言,起初因房租便宜来到青创园,但后来发现,它还提供了超棒的服务——园区推行全域孵化创新理念,打通了“创客-苗圃-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加速器”的全方位服务产业链,构建了“园区 基层 高校 企业”的全域孵化新空间,建立了“培训辅导 政策优化 金融扶持”的服务体系。
每当有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时,第一手资料会“秒送”至米雪龙手中。而且针对公司的特点,工作人员还会不时上门,主动揽活,提供导师帮扶、市场对接等服务。有一次,米雪龙急需一笔资金,但作为新宁波人,他既没房子也没车子可抵押贷款。获悉此事后,园区和科技部门共同为他担保,贷来100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如今,米雪龙的事业蒸蒸日上,团队从最初4人发展到近30人,成为6家青创板挂牌企业之一。公司不仅拿到“2018年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奖”,还与移动、电信、联通、奥克斯等大企业达成合作,并成功牵手阿里巴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诺视智能也在这里找到舞台与空间。
这是一个由6位海归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于2017悄悄于此落地。最初,他们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市场应用,例如人脸识别等。但在初步摸索后,发现国内这个方向强手如云,很难从中突围,于是就转做无人机后台数据处理,杀出了一条新路。
“我们都是做学术出身,对商业经营没太多经验,青创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相关培训。”博士团成员之一的何寅说,“我们之前只知道宁波针对创业者有很多优惠政策,但具体如何操作不太清楚,都是园区在帮我们落实。”
创业园发挥出的产业集聚效应,还成了这些“小树苗”成长的催化器。
继诺视智能入驻后,园区负责人为他们引荐了不少园区内做无人机测绘、软件信息的企业,同行之间保持常态行情交流与技术探讨,让他们受益匪浅,企业也蒸蒸日上。
小匠物联与诺视智能的成长,正是鄞州搭建“双创”平台,精准助力初创企业成长的生动缩影。
目前,青创园内企业年销售额近两亿元,累计孵化企业915家,培育成长企业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已涌现出宁波德莱特、稳汀机电、天派智能科技等规上企业10家,带动就业岗位10336个。
在鄞州,与青创园类似的国家级孵化器有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有7家,各类“双创”载体面积达45万平方米,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一个极富生命力与竞争力的“热带雨林”。
2018年,鄞州首批创新型初创企业备案总量达18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总量370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新增创业实体2.4万家,创业带动就业8.4万人;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9130人,就业率达到97.8%。
丰厚的智力库
引入“最强大脑”,搭建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创业团队全职落户鄞州,石学敏院士针灸研究院同时揭牌成立,将针对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院士的纷至沓来,为鄞州企业打开了实现创新驱动的一扇窗。
有着“院士之乡”美誉的鄞州,不仅拥有鄞籍院士41位,还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人才新政22条”,吸引着更多高端人才前来,目前拥有院士工作站共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规模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以宁波籍中科院院士戚正武为核心的美康生物,利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先进信息平台,为企业系统剖析抗体研发技术的进展、发展前景和应用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定位。如今,企业专注于免疫和抗原设计的研发目标。
而在宁波伏尔肯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在院士工作站的帮助下,研制出飞机陶瓷刹车技术,并获得2016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去年3月,伏尔肯正式签约引进工程院院士王玉明。“‘最强大脑’是企业转型升级真正的发动机。”总经理邬国平说。
眼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鄞州企业家口中的常用词,也是他们实际行动的指南针。
“在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等情况下,正是科技创新,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说话间,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带着记者来到生产车间,只见一条生产线每2.8秒生产一个电机,日产25万个微型马达,生产效率比以往提高了30%。
精成车业依托精成智能后视镜研究院,专注后视镜结构件,以创新研发、智能改造不断提高“小马达”的含金量,其生产的汽车后视镜驱动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2.5%,并快步迈向国际市场。在眼下汽车产业压力倍增之时,这般成绩单令人眼前一亮。
深耕有色金属材料多年的博威集团,研发出新型散热材料,解决了传统散热材料无法满足5G手机及基站散热需求的难题,并与苹果、华为等各终端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抢得了5G时代的先机。
创新热潮风起云涌的背后,离不开鄞州区真金白银的投入。去年以来,鄞州以“育小、壮大、扶强”为导向,出台研发投入专项激励等扶持政策,优化科技孵化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近10条政策实施细则,科技经费支出超1.2亿元。2018年,该区技术(研究)开发费、技术交易额、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增速均在40%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鄞州根据产业特点、区域创新生态、企业创新需求等要素搭建的科技大市场,面向全球,将企业、镇(街道)、区内重大平台、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金融机构等,都发展成为“创新合伙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投运一年来,科技大市场集聚了中国高校联盟等一批优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促成来自瑞典的安德森·林奎斯特院士团队和一舟股份签约。双方将在网络通信的工业设施设备改造、网络能源的新型设备与解决方案、智慧城市SHIP智脑平台等方面进行研发。
目前科技大市场“技术库”收集各类科技成果1020项,“难题库”收集各类技术难题160项,“人才库”储备人才1100余名,“服务库”集聚专业机构17家。同时,鄞州还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擅沟通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落户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宁波实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
开天工程参与完成的复合地基项目,获鄞州史上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明州医院和宁波六院参与完成的脊柱创伤修复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车新能源2018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1.54亿元,同比增长106.7%……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应正不断显现。
实用的创新券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打通产研合作通道,激发双创新动能
首创政策性财产保险,创新科技保险,推出专利侵权责任险、专利执行险……近年来,鄞州作为宁波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在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上多管齐下,遍地开花。
每逢年中,鄞州区科技局都会与人保财险签订新一轮科技保险保单,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投保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10个险种给予保费补贴。去年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提供10.8亿元的创新风险保障金。而这张保单,还包含专利侵权责任险和专利执行险。
政府为发明专利上“双保险”,这在我省首开先河。有了专利侵权责任保险,企业在申请发明专利期间,无意中侵犯他人专利权被索赔时,保险公司最高理赔10万元;有了专利执行保险,如果投保的发明专利被他人侵权后,被保险人在维权过程中最高可获8万元赔偿。
“一项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往往需要两年左右时间,如果竞争对手比我们提前几天获得同一技术的专利授权,那我们在生产或销售时,就会无意中侵犯到他人的专利权。”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礼园说,“有了‘双保险’,企业创新就能轻装上阵了。”
此外,区财政每年还设立专利维权资金,以弥补企业在专利维权诉讼期间遭受的损失。
专利在鄞州还能派上更大用场。今年1月,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池在鄞州试点,相关企业仅凭一纸专利,就能到银行获得融资。这成了解决科创型企业融资难、现金少的一剂良药。
财政“撑腰”,金融“壮胆”,专利“活起来”。多重的保障让广大民营企业在“双创”中更有底气。2018年,鄞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550件和9945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最能代表区域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7201件和1524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也走出了融资新路子。四家科技银行建立了3000万元的“风险池基金”,贷款余额达2.91亿;浙江大道保理有限公司推出“大道云保理”,已服务5000余家中小企业,贸易风险发生率不足0.2%。
金融创新为“双创”保驾护航的同时,鄞州还有一个激发“双创”新动能的法宝——派发创新券。
最近,宁波萃英化学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申报员郑楠迷上了“抢红包”。不过,郑楠抢的红包并非来自朋友圈,而是由区科技局发放的科技创新券。拿着这个价值10万元的大红包,公司可在云集数千家专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专利)中介等机构的云平台上,“淘”到最适合自己公司的科技服务。
“你创新,我埋单,创新券用起来就这么简单。”鄞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券的出现,如同一张通行证,打通了企业与国内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合作的门槛。4年来,区财政已投入资金639万元。
创新券有效强化了中小企业和创客的创新主体地位,降低了创新成本。萃英化学把新研发出来的样品,拿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实验室去分析检测,可用创新券抵扣一部分费用。“有了与一流科研机构合作的平台,我们接触到了更多高端科研设备和高新技术,创新的质量自然也提升了。”公司总经理吴涛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手记
双创潮里竞风流
采访中,小布获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位于鄞州的“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正在提速建设。
“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横穿鄞州核心城区南北,不仅在空间上架起280平方公里的“智创硅谷”,大走廊的“龙眼”“龙尾”之间,还集聚了包括甬江人才创新中心、南部青创中心、千人产业园“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等10个优质平台。 众多名企名校名平台的串珠成链,使得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在这里迅速融合裂变,加速打造出一条创业创新生态链。
这个建设方案的出炉并非偶然。 当前,区域竞争更多体现在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放眼整个长三角,“G60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区域创新共同体正加快建设。 要推动创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是鄞州打造“双创”升级版的现实路径。
架起一条走廊,引领多元产业。 通过“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的建设,鄞州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串点成线,连线成廊,进一步优化智创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将各类创新平台有机串联起来,促进创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将聚变成为鄞州区、宁波市乃至长三角南翼创业创新的主战场和推动发展的主引擎。
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很大。
来源 | 浙江新闻
编辑 | 娜娜
更多新闻
“陆氏伤科”的传承与传奇
热点 | 边开车边使用手机?浙江开始集中整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