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以上书单(豆瓣评分8.0这份书单)
豆瓣9.0以上书单(豆瓣评分8.0这份书单)总有一本和大家口味涉及方方面面……虽然不知道你看了多少书但推荐好书却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情这次还是九本书
今天是12月1日
再过一个月
2021的公历年就结束了
你看了多少本书呢?
虽然不知道你看了多少书
但推荐好书却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情
这次还是九本书
涉及方方面面……
总有一本和大家口味
那么
废话不多说
直接,看书单!
01
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作者丨斯坦尼斯瓦夫·莱(Stanisław Lem),波兰作家,1921年生于利沃夫,二战后迁至克拉科夫,展开写作生涯。他的作品涉猎人工智能、控制论、宇宙学、基因工程、博弈论、社会学和进化论,探讨了技术和智能的本质,被翻译成五十种语言,总销量超过四千五百万册。《纽约时报》称他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深邃精神”,库尔特·冯内古特、厄休拉·勒古恩、菲利普·迪克、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这本最大的特点是:脑洞清奇!文风轻快幽默!比之科幻,更像寓言,而且是博尔赫斯式的精巧短篇寓言,里面充满作者自创的词汇和概念。
莱姆就像一位披着斗篷的先知,一面回望过去,一面预言未来,前知五千年,后知五千年(恐怕还不止)。
这里面题材千变万化,设计的话题也千奇百怪——科幻小说、哲学寓言、赛博史诗、机器人童话,故事套故事,讲述套讲述,有革命、觉醒、乌托邦,也有独裁、战争、信息化,对应历史,也影射当下。
可以说几乎篇篇封神,《幸存机》《再造世界》《特鲁勒和克拉帕乌丘斯的七次远行》和《戈尼亚隆国王那三台讲故事机器的故事》,简直就是短篇科幻的圣经。
其中《戈尼亚隆国王那三台讲故事机器的故事》太逗了——
机器人大师特鲁尔为球形国王造三个会讲故事的机器人,每个机器又讲述了各自的故事,每个故事似有所指。
例如第一个机器人说了证明一件事非常困难时应证明其对偶问题,不免想到哥德尔证明。
第二个机器人则侧重道德批判和价值解析,例如嵌套故事里由于道德缺陷反而屡次脱险逃离梦境的国王。
第三个机器人则侧重本体论认识,首先似乎由一个废弃自创机器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反讽了黑格尔的存在体系,而后又讲了一个像是尼采的作家苦闷的心境。
而《幸存机》和《再造世界》这两篇用不同的科学、哲学、社会学观念创造了数不清的“完美意识形态”和“终极国家”,尤其可见莱姆将抽象思考具象化的功力,最后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全部自爆,这种开放式试验的写法对人类的乌托邦幻想无异当头一棒。
真的仿佛是博尔赫斯的智力游戏在无数个宇宙建造迷宫的感觉。
02
像侦探小说一样刺激的历史书
作者丨2008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唐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领域。
魏晋之际的历史研究,陈寅恪先生是绕不开的;接着就是四大师:唐长孺、王仲荦、周一良、何兹全;再接着就是四小旦:田余庆、韩国磬、高敏、万绳楠。
总的而言,陈寅恪先生是创始人,其他的大师基本是在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自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进入一个“更细微”的研究领域,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就是这样框架下的一本书,作者是仇鹿鸣,近年来魏晋史学界的又一位大神了,人称仇神。
他以新的眼光看待魏晋之际的嬗变,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比如修正了陈寅恪先生的“寒儒争斗论”——陈寅恪认为是儒家豪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而仇鹿鸣指出将司马氏贴上儒学大族的标签有些草率,力图以更具社会原理(亲属)和政治原理(官僚)的社会科学洞见来重建魏晋政治,通过史源来细细辨别真伪史料:
司马氏的兴衰,起于司马懿,止于司马炎,三代四人以晋代魏历程中的权力网络交接、重组、清洗、复盘,消化吸收曹魏政治遗产,通过血亲、姻亲、乡里、同僚、部属、征辟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完成改朝换代。但其间也遇到不少反复,淮南三叛即是明证。这一离奇现象充分表明司马集团内部斗争之激烈,虽然司马氏打败了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族势力,但是在权力整合的过程中,地方依旧涌现了敢于挑战司马氏权威的力量,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之所以抱病亲征,正是想通过武力震慑各方力量。同时在中央,司马氏家族通过联姻、世交等笼络手段将原本的曹魏勋臣之后转化为晋国开国功臣,结成利害相关的政治利益共同体,而此种政治格局最终形成,魏晋革命也告完成,但也同时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作为新兴的王朝承继保存了大量前朝的政治遗产,无法轻装上阵,同时为了对抗内部这种矛盾,扶持宗族、外戚势力,三方势力相互角逐,最终导致了西晋的崩溃。
虽说修正了陈寅恪先生的“寒儒斗争论”,但仍旧是在陈寅恪先生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发其微尽其详。
最终结论大概是世族的排他性,特别是对寒门功臣的排斥,导致了西晋政治的败坏。
这本历史书在写法上,特别像侦探小说,卷帙浩繁的史料是线索,再以逻辑严密抽丝剥茧,最终得出接近事实的真相。
而文风和研究风格都与田余庆先生极为相似。读的时候,总有一种在读《东晋门阀政治》的感觉,在内容上也正好与该书承接,所以读完之后,就可以重新复习一下《东晋门阀政治》了。
03
儒学的“返璞归真”
作者丨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2005)、《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2016)、《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2018)、《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2019)等。
我们们现在的普通人受西方思想研究很大而对我们中国的哲学知之甚少,很多人以为中国哲学就是儒学,而儒学是二千年都不变的,其实不然。
儒学一直在变化,而且也在不断融入其他思想,如道家和佛家的诸多思想,更多时候会受到朝堂的“青睐”,提出符合统治的学说思想。
按照发展历程,孔子是儒学首创奠定者;孟子为完善发展者;荀子则是一大变;到了汉代又是大变;宋儒则已开始脱离正统,开始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到了明代,八股文兴起,儒生被规定刻板的写作思考,思想及其固化;明中后期,王学兴起,让儒学有了一点生机,随后又昙花一现;再后来明末到清末的近三百年的汉学则又重新审视儒家经典。
这三百年来的学术史里,颜元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和同时代多数儒者不同,颜元并非出身书香门第,而是生长在一个基层小吏和农民家庭,自己亦曾耕田劳作,日常所接触者,也多以乡民为主。这种生活环境和经历构成颜元一生事业的底色,使其思想取向流露出一种拙朴坚毅的农家风味,其长短之处皆在于此。
儒学最初是强调“体证”的,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落入了“方法论”的陷阱,颜元的出现似乎又让“体证”得到认识。
王东杰老师的《乡里的圣人》就是研究颜元思想的专著,从颜元的生命体验、时代风潮、乡里交游等多个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何以深入民间。
作者认为,若想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了解思想的历史,就绝不能忽视颜元这样的“基层圣贤”的作用。他们既通过引用“大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统一,也通过自己的选择决定经典和精英理念进入社会的渠道和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思想的流向和力度。
透过“基层圣贤”这一中介,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作为受教化群体的阎闾小民,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再次改写了正统思想。
0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丨倪健(Christopher M. B. Nugen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博士,现任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唐代文学文化、敦煌文书、写本文化。代表作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荣获2012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曾在《通报》(T’oung Pao)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是列文森图书奖获奖作品,是海外中国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几乎成为美国大学里中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的“必读书”。
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往往并非唐代诗人写下的原初面貌。它们的原貌是什么,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从敦煌写本《秦妇吟》开始,著名汉学家倪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今日印刷文化乃至数字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本世界。我们习以为常的“唐诗”其实是完全不同于“唐代的诗歌”的事物。
作者以唐代诗歌写本为例,讲述它们背后不同的、可能的故事。通过使用一系列公认为标准的文献资料,从序言到个人诗歌、文集,再到逸事故事集,作者重构了诗歌生产与流传的物质背景,而正是这些背景铸刻了唐代广阔诗歌世界中那些有形的痕迹。
在这里,每一首诗都因其抄写者和吟诵者的差异而变得“独一无二”,而唐诗正是从这样纷繁复杂的抄写文化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05
永远的宫崎骏
作者丨杉田俊介,1975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评论家,作家。法政大学日本文学专业硕士。以《昴》《YURIIKA》等各种媒体为平台,发表文学、动画、漫画等评论,其对作家、作品解读常能直指核心,因此获得好评。此外还因关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新生代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的文章备受瞩目。目前除写作评论文章之外,亦积极投身残疾人关怀救助工作。著作有《无固定职业的谋生者其“自由”是什么?》《无力批评》等。
看着宫崎骏作品长大,如今已为人父的作者,与孩子并肩而坐——
重新回到龙猫的世界,小梅的世界,千寻的世界,波妞的世界;回到风之谷,回到天空之城,回到油屋……重温交织其中的悲惨与温馨,艰难与超越,绝望与希望。
穿过他所营造的众神与孩童的世界,反复打量着他——宫崎骏,他的童年创痛,他的时代批判,他的反战思想,他的灵动又固执,他的复杂又纯粹。
06
酒精与古老帝国
作者丨马克·劳伦斯·施拉德(Mark Lawrence Schrad),博士学位,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俄罗斯政治和历史等课程,另著有The Political Power of Bad Ideas: Networks Institutions and the Global Prohibition Wave。
在非常棒的一本关于俄罗斯的书。
马克·劳伦斯·施拉德《伏特加政治》通过俄罗斯人最喜欢喝的伏特加酒为视角,向读者展现俄罗斯社会、历史上最真实的一面。
作者认为,使社会衰弱的酗酒行为并非与俄罗斯人的基因序列,而是与他们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这种体制长期以来以伏特加作为统治工具。
《伏特加政治》呈现了一部俄罗斯的秘密历史——从伊凡雷帝到弗拉基米尔·普京,一部被酒精浸泡的历史。审视(而不是忽略)酒精在俄罗斯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使俄罗斯的历史得到了更细致入微的了解:从沙皇们的宫廷阴谋,到苏联和后苏联领导阶层的滑稽醉酒,伏特加从未缺席。
从蒸馏酒的出现起,沙皇国家便开始垄断酒的生产和贩卖以充盈国库,并以各种文化或者经济手段鼓励农民酗酒,酒业和农奴制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巩固的,农奴沉重的生活负担使酗酒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爱好,而酒的收入又进入贵族的口袋。整个俄国国民经济形成了对酒的依赖,逐渐阻碍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并且无法摆脱。对俄国国家来说,伏特加是一种变体的资源诅咒。
除了这些生动的故事,施拉德仔细研读了原始文件和档案证据来回答挑衅性的问题。俄罗斯的统治者们是如何利用酒精来巩固他们的统治的?沙皇政变中酒精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尼古拉二世带来不幸的禁酒令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催化剂吗?如果没有酒精,苏联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吗?伏特加政治是如何促进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共产主义和公共卫生的崩溃的?克林姆林宫怎样才能克服伏特加的障碍带来更大的社会福祉、繁荣和民主的未来?
在没有看到《伏特加政治》这本书之前,慢师傅对伏特加酒的影响几无概念,而读完此书,纵观俄罗斯历史进程,伏特加酒为俄罗斯政治统治和国民生存所带来的的悲剧色彩令人瞠目。
很推荐。
07
一股清泉,深入浅出
作者丨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不仅是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而且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他的哲学外旧内新,是对华夏先贤思想的再阐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称赞他是“真正的学者材料”。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三松堂自序》等。
抗战时期的学人绷着一股劲,即是越到民族危亡时刻越要为文明立书,这情怀大概像《三体》里边要“给岁月以文明”把人类的文化结晶刻在不朽的石头上。冯友兰写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哲学史》最初也有这个诉求。
当初出版,便和与胡适那部明星畅销书《中国哲学史大纲》并驾齐驱,两者相似又不同,相同的是试图以“哲学”这个学科框架重新整理中国古代思想实践,但如书中所言,毕竟中国古代无哲学,因此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发展逻辑与诉求;不同的是胡适本人对于诸子学说的研究并不深,主要是大纲性质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见长,佐以“知识论”看待诸子学说,被人称为“有常识无哲学”,而冯友兰本人旧学底子扎实,体系特别完整,理解更为深刻,人称“有哲学也有历史”,深入浅出,阅读十分畅快,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言“冯友兰先生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这部书以“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大部、两个断代分别梳理先秦及其后的思想发展脉络,上部以“诸子百家”核心思想为开篇,而下部以对康梁的晚晴新“经学”的批判结束。
上部较为经典,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下部较为沉闷,可能站在十字路口,作者本人也如观雾中风景。
每篇都不是很长,也引了很多经典原文,所以可以对照着原文一窥古人思想的精妙之处。
08
总会有春天,布满生命的孤岛
作者丨西莉亚·莱顿·撒克斯特(Celia Laighton Thaxter,1835—1894),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园艺家,自然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她是霍桑笔下“可爱的米兰达”,是同时代女作家眼中“最精彩的人物”,对哈萨姆等同时代极具天赋的艺术家有着深切而非凡的影响。她用诗歌、散文与花草、飞鸟、岩石和大海对话,被人们称为“岛屿诗人”和“开在岩石上的花朵”,是其所处时代美的象征。出版《诗集》《海岛生活》《浮木》《儿童诗歌》《田园牧歌》《神秘之旅和其他诗歌》等作品。其中,《海岛生活》《岛上花园》是其流传最广的两部作品,一版再版。
如果你喜欢《园艺智慧》和《园丁的一年》,那《岛上花园》一定要看看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被引用到烂俗的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一百多年前,真的有人这样生活着。
《岛上花园》是自然文学经典之作,是“岛屿诗人”西莉亚·莱顿·撒克斯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本书非常美,不仅表现在这本书的装帧上,其中的文字和图画也非常美。
除了园艺的趣事之外,西莉亚在这本书里面几乎通篇都在写自己的小花园,她耐心地讲述自己从春天到秋天如何种植花草、打理花园,如何将珍贵的花种引入小岛,如何在蛋壳中精心培育花苗,如何与让人烦恼又觉得可爱的鸟儿斗智斗勇,也记录了她在艰苦劳作后收获的丰盛心灵回报……
每一季每一年,无论下雨刮风还是炎热的日子,她的花园总是充满了生机。她对她的植物们充满了爱,这种爱无需言说,看她的文字就能懂。
看着看着,突然会陷入沉思——原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照顾植物,而是植物在治愈和照顾人类。
一年四季,似水流年,当西莉亚每天清晨遥望着花园和无尽的海,内心的愉悦应该是被神眷顾的感觉吧。
09
20世纪中国文学地图
作者丨许子东,浙江天台人,上海出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硕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1993年起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曾任中文系主任(2008—2014)。近年兼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副会长。著作不菲,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近著入榜豆瓣年度书单的是《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参与或主持《锵锵三人行》《见字如面》《圆桌派》《细说张爱玲》《重读鲁迅》等文化/音频节目。
萃集60余位作家的近百部经典作品,一本书里读透中国故事。
从1902年梁启超到2006年刘慈欣,解读中国小说在讲什么,为何被喜爱。
许子东老师讲得非常好,可以说是把握住了当今时代学术与通俗、批评与现实、严肃与幽默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前总觉得中国小说不合胃口,要么太说教、要么太抒情、要么太政治,主题太沉重,不是爱情悲剧就是时代悲剧,思想境界也不开阔,主角没有超越的精神追求,总是受困于现实的蝇营狗苟,让人读得气闷。
看完许老师的书之后重新换上了一种眼光来审视这些作品,尤其是对其中的“现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回顾,是对中国文学史最生动的重现;以作品的角度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与人心。
另外,这本书,是一份文学地图,帮助读者更新视野,也是一本入门文学之书。
来源:微信公众号“慢书房”
作者:慢师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