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他人拾金不昧物归原主,助人爱出者爱返
感谢他人拾金不昧物归原主,助人爱出者爱返彼得森是研究品格优势与美德的专家。他有一次来到西点军校给那些军官生讲品格优势和美德。按照惯例,他首先给这些军官生测量了一下品格优势和美德。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美国陆军军官未来的领袖们,他们最突出的优势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勇敢、领导力、洞察力等等。但是,最突出的优势是爱。即和他人之间的连接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赵老师回国之后,还做了几件印有“别人很重要的”衣服纪念彼得森教授。
关于“助人”的主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心理学家克里斯·彼得森教授是赵老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有一次他在给大众讲积极心理学,讲完后,一位老太太问:“彼得森教授,您刚才讲的这些我都没有听懂,您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积极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吗?”彼得森教授回答说:“Other People Matter(别人很重要)”。
即和他人之间的连接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赵老师回国之后,还做了几件印有“别人很重要的”衣服纪念彼得森教授。
彼得森是研究品格优势与美德的专家。他有一次来到西点军校给那些军官生讲品格优势和美德。按照惯例,他首先给这些军官生测量了一下品格优势和美德。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美国陆军军官未来的领袖们,他们最突出的优势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勇敢、领导力、洞察力等等。但是,最突出的优势是爱。
最初他也感觉很奇怪,一位西点军校的学生看到彼得森在这个点上的疑惑后,说:“先生,您难道没有看过《兄弟连》吗?”战场上,除了需要领导力,还需要“爱”。而我们这次经历的病毒,就是一场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战争,我们需要“爱”,需要互相之前的帮助,这样才能真正打赢这场战争!
塞利格曼和幸福学博士爱德华曾一起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调查了一批大学生,想要明白幸福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论是,很幸福的人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跟其他人相比,他们的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都更好。
Diener E. & Seligman M.E.P. (2002).Very happy people.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80–83.
如图所示,很幸福的人在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得分更高,别人对他的人际关系的评价也更好。他们也更喜欢跟别人在一起,独处时间较少。
之前提到过感恩,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孤独感,减少疾病,增强免疫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助人”来构建与他人之间的连接来一起战胜病毒。
1: 减少压力,舒缓负面情绪。助人的时候是开心的,压力会减少,积极情绪会增加。
1: 减少压力,舒缓负面情绪。助人的时候是开心的,压力会减少,积极情绪会增加。
2: 助人疗法让人介入到外面的世界中去。给别人的生活带去积极的变化,别人的积极变化也会让自己积极的变化。
3: 注意力会从自己的厄运转移到别人的苦难上,从而打破负面情绪的循环。我们会看到他人原来也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地方,很多地方自己其实并不比别人更糟糕。
4: 通过帮助别人获得自信心。因为帮助他人后,我们的能力提到了提升,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Carolyn Schwartz 卡罗琳·施瓦兹博士
哈佛医学院的卡罗琳·施瓦兹博士曾给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们做过一个实验,她把这些患者分为三组:一组教给他们应对疾病的技巧,比如团体心理辅导等,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与病魔搏斗。第二组是为他们提供病友支持,即让其他的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给他们打电话,一个月一次,每次15分钟。第三组是接受第二组的帮助。
Schwartz C. E. & Sendor R. M. (1999). Helping others helps oneself: response shift effects in peer suppor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8(11) 1563-1575.
实验结果发现:在生活满意度、自主掌控感、个人成长、人生目的感、自我接受等方面,第二组支持者的表现都比被支持者和应对组好出很多。他们通过支持别人,对自己更自信,人生更有目标、也更加幸福。在责怪他人、抑郁、焦虑等方面,三组人都有可喜的变化,得分都是负数。但是支持者的负数值比其他两组更大,说明他们更少责备别人也更少抑郁和焦虑。
实验后,施瓦兹博士还采访了这些支持者,结果发现他们通过帮助别人,哪怕这种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月一次一次15分钟只能倾听,也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从自己的病魔移开,关注别人的痛苦,而且也能从对别人的帮助当中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多发性硬化症病人采访语录】
·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是不会抑郁的。
·当我和别人交谈时,我内心平静,能真正地倾听。我必须努力不打断他们、评判他们,不过这后来就越来越容易了。我能够全神贯注地倾听,因为我对他说的话感兴趣。这是个改变,我由此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只要在倾听,就让人感到温暖。我不再关心自己的想法,而是全神贯注于别人的感受。
·我仍然感到有价值,因为我仍然可以给予,我仍然有东西可以给别人。
·我对我的未来感觉非常有信心。我并不是说医疗上的信心,因为病魔随时会回来……我并没有痊愈。多发性硬化症没有解药,但是我真的感觉,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我都可以处理好。
·不再是“你得了多发性硬化症”,而是“你得了多发性硬化症,那么你就能帮助其他有多发性硬化症的人了。”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助人故事】
Brian Egan 布莱恩·伊恩
澳大利亚农场主,慈善机构“澳洲助人者”的创始人
有一个叫布莱恩·伊恩的澳大利亚农场主,由于大旱而破产,在长期的压力和苦难之下,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自杀的念头萦绕不去,他也确实尝试过自杀,最终布莱恩去看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却对他说:“布莱恩,对你来说最好的事情也许是走出去,去找找那些比你的处境更悲惨的人,看看你是不是能帮助他们。”
布莱恩当时就笑了,还有谁比我还惨,我都56岁了一分钱都没有,没有房子,老婆孩子也跑掉了,我根本就是个穷光蛋。
但是医生却坚持说你去试试看,于是布莱恩你就开始琢磨怎么去帮助别人。他自然而然想到了其他那些农场主,他们也被干旱折磨的奄奄一息。他就创办了一家慈善机构叫做“澳洲助人者(Aussie Helpers)”,给受灾的农民分发日用品和个人卫生用品,他还把城里的流浪汉介绍到农场里去做志愿者,以解决农民们急需劳动力的问题。这些流浪汉并没有报酬,但做志愿活动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报酬。
施瓦兹教授分析,布莱恩之所以精神面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在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是向外投注。布莱恩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倒霉的痛苦的事情,而是看到别人的需求和苦难,看到自己怎么样帮助别人。
第二是他从自我参照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了。布莱恩开始帮助别人的活动之后,心理医生就注意到了,之前让他烦恼的那些事情似乎不再重要了,现在他每天都会带着一种目的感和自尊醒来。
第三是愿意改变的决心。前两步只是布莱恩的心态改变,但最重要是采取行动。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只是知道大脑产生改变是不够的,人更要去做、去行动。布莱恩就打破了以前的行为习惯,大胆的创办自己的公益机构,创造性的帮助别人。这些行动让他不会被抑郁的漩涡吞没,而是乘风破浪地朝着利人利己的方向前进。
那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人呢?
Adam Grant 亚当·格兰特
《Give and Take》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Give and Take》,意思是“给予和索取”。这么书的中文名字虽然叫做《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但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个标题给误导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你助人的一个心理学的科学著作。
书中把人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Giver,即给予者、乐于助人的人。第二种是Taker,即索取者、爱占别人便宜自己却不付出的人。第三种叫Matcher意思就是匹配者,别人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他怎么样。我也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别想占我便宜。
我结合了这本书给大家分享了几个助人策略:
第一,助人从身边的人开始。
古人说“内举不避亲”,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助人不避亲”,因为助人能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好处。那为什么要因为帮助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就不好意思?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先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然后再推广到别人老人身上;先爱护自己家的孩子,然后再推广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人的天性就是要分清疏远近的。首先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说实话如今在公共场合做好事,帮助素不相识的人也确实面临一些障碍乃至风险。所以,我们可以从先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做起。
第二,助人从小事开始。
要养成任何习惯,都是从小事着手更容易更坚实。助人也是一样。走在路上,你看见有人手里拎着袋子开门不方便,你帮他开个门;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孕妇让个座;看见公共厕所里面的水龙头没关,你把它关上等等。从这样小的好事开始,你慢慢地、逐渐地养成自己助人的好习惯,以后再去尝试怎么样更多更大地帮助别人。
第三,感情上的支持有时比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
比如说,你现在要帮助父母,就应该想一想他的需求,是需要你给他买一栋房子、买辆车、买件衣服,还是就打个电话、写封信、回去看看。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是举手之劳而已,也几乎不花钱,却能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安慰。
第四,助人从利己利人的事情开始。
如果一件事情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呢?
助人小行动
助人小行动
最后建议大家去实际行动起来:去尝试帮助别人,以你的形式,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开始,给家人烧一次饭,主动做一件你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做的家务,或者如果你有资源和专业能力,也可以尝试去帮助灾区。
当然,还要提醒大家,不要“过度助人”,要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否则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说10个人,或者每年志愿帮助他人100小时等;最后是可以集中起来助人,而非分散,人多力量大,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真正帮助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