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馆战国玉人:青州市博物馆馆藏
青州博物馆战国玉人:青州市博物馆馆藏据介绍,目前全国出土的汉代玉璧中,刻有“宜子孙”汉字的玉璧仅有三块,而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块玉璧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工作人员说,古代君王,历来有以璧作为镇国之宝兼传世之宝的传统做法。我国从西周开始,在铭文中就常用这种吉祥用语,到汉朝时达到高潮。西周有“子子孙孙永宝享用”的记载,春秋有“宜室宜家宜子宜孙”的记载,汉瓦当上也有“宜子宜孙”的篆刻。记者看到,该玉璧呈圆形状,玉璧上有出廓,壁身中部有凸棱一周,外环饰浅浮雕蟠龙纹一周,内环饰蒲纹形乳丁158个。出廊部分为镂雕,上方为双龙纽,双龙出没于祥云之间,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呈腾空飞奔状。在玉璧纽中央有用隶书铸写的“宜子孙”三字。“这件‘宜子孙’玉璧线条刚劲有力,碾琢更是精致细腻。”青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墨玉在玉石中极为罕见,在我国现存屈指可数的墨玉中,无论是墨黑的成色,还是其
战国时期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当时秦昭王要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的和氏璧。在古代,人们重璧胜过黄金,固有“黄金有价,玉璧无价”之说。和氏璧后来传到哪里已无从查考,但是,1983年,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中出土的蒲纹“宜子孙”玉璧,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毫不逊色于和氏璧。
目前,全国发现的汉代“宜子孙”玉璧仅有三件,而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块玉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这件玉璧是怎么被发现的?背后又有怎样曲折的故事?《潍坊国宝方档案》为你讲述。
全国仅三件,此件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
“宜子孙”玉璧是青州市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采用名贵的新疆和阗墨玉碾琢而成,高20.8厘米,外径15.4厘米,内径2.6厘米,出廊高5.4厘米,重375克。
记者看到,该玉璧呈圆形状,玉璧上有出廓,壁身中部有凸棱一周,外环饰浅浮雕蟠龙纹一周,内环饰蒲纹形乳丁158个。出廊部分为镂雕,上方为双龙纽,双龙出没于祥云之间,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呈腾空飞奔状。在玉璧纽中央有用隶书铸写的“宜子孙”三字。
“这件‘宜子孙’玉璧线条刚劲有力,碾琢更是精致细腻。”青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墨玉在玉石中极为罕见,在我国现存屈指可数的墨玉中,无论是墨黑的成色,还是其光泽,这件“宜子孙”蒲纹玉璧均独显华贵,是我国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玉璧不仅质地优雅,璧上的三个字“宜子孙”也反映了汉代人种美好的愿景。“这三个字是古代的吉祥用语,为‘子子孙孙宜室宜家’之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州在汉朝时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宜子孙”三字体现了汉代人,尤其是王室贵族的一种美好愿景,希望自己的家业财富和教诲传承给子孙后代,能够世代维持子孙的优越生活。
工作人员说,古代君王,历来有以璧作为镇国之宝兼传世之宝的传统做法。我国从西周开始,在铭文中就常用这种吉祥用语,到汉朝时达到高潮。西周有“子子孙孙永宝享用”的记载,春秋有“宜室宜家宜子宜孙”的记载,汉瓦当上也有“宜子宜孙”的篆刻。
据介绍,目前全国出土的汉代玉璧中,刻有“宜子孙”汉字的玉璧仅有三块,而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块玉璧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被发现前,玉璧曾被小孩用车绳子拖着满街跑
“宜子孙”玉璧如此珍贵,但可能谁也不曾想到,这件玉璧曾被小孩用绳子拖着满街跑。
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夏名采在接受央视《国宝档案》栏目采访时曾讲述过玉璧的发现过程。据其讲述,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发现在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村,一个小孩用一个绳子拖着一个白玉的东西满街跑。当时看着很珍贵,就报告给了青州市博物馆,博物馆接着派人去调查。原来,马家冢子村东边有一个冢子,冢子里有很多砖,老百姓都来挖砖盖房子,孩子父亲挖砖时发现这个玉璧,就带回家给孩子玩。当时他们认定在这附近一定有一个大型的汉代墓葬。在村民的指引下,果然发现了一个东汉时期王室的墓葬。这个墓葬有高大的封土和结构复杂的幕室。
工作人员发现这个墓葬时,该墓已经到严重破坏。不过,通过清理,最终共出土各类遗物298件,仅玉璧就出土9件。除这件“宜子孙”蒲纹玉璧外,还有7件普通的玉璧和蒲纹“为福”玉璧。另外,还有几件玉猪和用铜丝编缀的一件玉衣残片(即铜镂玉衣)。
根据出土的各类遗物,研究人员判断马家冢子墓应是东汉中晚期北海国某位重要王室成员之墓。不过,该墓由于早年多次被盗,加之村民取砖破坏,遗物放置原状大都不清。据专家介绍,宜子孙玉璧属于殓葬玉,汉代王室贵族在下葬时,往往会在胸背部摆放一些玉璧,这件玉璧应该放置在墓主人的玉衣上或垫在死者的背部。
运用特殊琢制技法,让平面造型的玉璧产生立体效果
“‘玉璧’中沉淀着中国丰富的玉文化艺术和民俗等知识。东汉时期的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称玉为‘石之美,有五德者’,而玉聚也有珠联璧合等美好寓意。这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古代玉的产地很普遍,但以产于新疆和阗的为最佳。和阗玉,主要成分是硅酸钙,属角闪石类,纯者为白色,又往往因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墨、黄等色或杂色。现在,和阗玉石资源已尽枯竭,因此要找到好的玉石材料,已是一件困难的事。
据介绍,玉器的制作历来被统治者重视,每个朝代均设有专门的玉器制作作坊进行生产。因为玉的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玉器的加工过程主要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玉等若干工序。因此制玉非常困难,有时还要根据五料的色泽变化而实施巧雕,那难度就更大了。
中国的玉器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着不用的艺术风格:原始社会时期,玉器的制作具有朴素雅拙的风格;商周时期的产品则形象单纯,神态突出;汉玉在隐起的地方常用细如豪发的阴浅琢饰,有如古画上游丝勾描一样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代玉琢工艺技法上的一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制作工艺有着深刻影响。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时候的蒲纹‘宜子孙玉壁,正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种琢制技法,使这件本为平面造型的玉璧,给人一种立体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蒲纹‘宜子孙’玉璧的价值。”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