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雪崩真相,本能反应引发的
十三年前雪崩真相,本能反应引发的《游客》这部电影秉承鲁本·奥斯特伦导演德揭露人性的风格,才理解了蔡康永老师说过的那番话:我今天的不原谅是,没有办法,而不是不愿意,非不能也,实不能也,以德报怨何以报直。《游客》Turist才惊觉伴侣手刀逃跑对于一个家庭的伤害有多深,
小玩子前两天刷奇葩说,其中有一期说的是“遇到危险,伴侣手刀逃跑,该不该原谅他?”
正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作为观众的小玩子也就一笑而过,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
直到小玩子看了这部电影——
《游客》
Turist
才惊觉伴侣手刀逃跑对于一个家庭的伤害有多深,
才理解了蔡康永老师说过的那番话:我今天的不原谅是,没有办法,而不是不愿意,非不能也,实不能也,以德报怨何以报直。
《游客》这部电影秉承鲁本·奥斯特伦导演德揭露人性的风格,
在平淡的画面中,揭露人性的善恶。
虽然雪崩只是虚惊一场,但家庭内部濒临崩溃的趋势势不可挡…
一家四口坐回椅子上,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但,除了托马斯,每个人都变得沉默了。
回到住处,托马斯小心翼翼的问妻子,你看起来非常不开心。
妻子艾芭好像还没缓过劲来,自己也不知道应不应该生气。
孩子们也是,情绪变得十分低落。
电影给观众出了一个道德问题,而这种问题往往会使人心情处于极端的临界点,一旦失控就会引发歇斯底里的大吵大闹。
但在阿尔卑斯山脉下的这个小宾馆里,皑皑白雪所带出的静默感,盖过了所有的情绪。
这种尴尬的寂静令夫妻之间紧张气氛变成了一种冷如寒冰的对立。
无言胜有声,一股焦虑的情绪蔓延在整个家庭中。
电影当中沉默的氛围主要体现在主角们的“无言”上,即电影没有深入的去描写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多是通过镜头而并非语言去呈现。
比如在滑雪完经过的一个滑道,经常会出现夫妻隔着很远的距离,并且两人时常小心地瞥一眼对方。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两人欲言又止的样子,可是却无法了解两人内心真实的想法。
而这种冷峻的对峙更集中在电影大量的外景镜头,
像刚开始群山中包围的那间宾馆,夜晚清理积雪的场面,以及大雪漫天的镜头。
这些作为转场的镜头,都在预示着夫妻间这次的“雪崩效应”。
对于整个大局面来讲,都更像是小人物之间的小打小闹,再配上激扬的小提琴声,更觉带入了极为荒谬的氛围。
隔了一个晚上,看到始终冷漠的妻子,托马斯终于像那场雪崩一样,崩溃了。
他向妻子坦诚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确实逃跑了。
还说自己以前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还会为了赢而作弊。
他说自己也是受害者,是本能的受害者,他也讨厌这样的自己。
就这样,一个大男人,蹲在地上,对着自己的老婆,嗷嗷大哭。
而艾芭呢,看到终于认错的丈夫,不知道是原谅,还是已经无所谓了。
她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按他说的,逃跑是本能,但父母保护孩子,也是一种本能。
退一万步来说,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就算顾不上同为成年人的妻子,
怎能堂而皇之的弃孩子于不顾呢?
白茫茫一片,清清冷冷的世界,又怎么会有真爱存在。
很多人都说,这部片子是欧洲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
然而,影片背后的心思,确实值得一番深思。
那就是:
看起来恩恩爱爱的夫妻或是情侣,他们如果都未曾经历过大风大浪,也没共同面对过一些真正严酷考验的话,
那么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几分含糊,和几分得过且过呢。
电影中大胡子跟他的卷发女友来到这对夫妻的宾馆内,
一方面在努力的调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可另一方面却又自身产生了质疑:“如果我处于那种情况,你会不会拔腿就跑呢?”
从一个家庭传播到另一个家庭,这说明了人类的临界点是相似的。
将感情的真相,狠狠的划开之后,导演又生出了一丝同情。
度假的最后一天,还是在雪山上。
艾芭在大雪中迷失,高声呼喊救命。
然后,托马斯英雄救美般的抱回了妻子,走到两个苦苦等待的孩子面前。
只不过,观众也不傻,一看就明白,
艾芭的雪中呼救,继而被丈夫的英勇救回,是夫妻俩为孩子精心编排的一场戏。
他们成功了,一家四口终于可以再次恩恩爱爱一条心,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出滑雪区。
电影的结尾,非常现实,但实际又十分荒谬。
他们准备下山时,汽车司机显得十分不专业,差一点把车开下了悬崖。
在惊慌之中,他的妻子,跟大部分在车上的旅客一样惊慌失措,没有理智地一股脑逃离了客车。
这让丈夫最终调平了自己的心态,
所以在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中,一大群游客徒步往山下走,丈夫点了根烟,悠扬地吐了口气,心态渐渐放松了起来。
这时电影中的道德难题又荒谬地重新回到了平衡,就像遍地的白雪一样。
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也都没有消散。
编辑/阿愿 校对/白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