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概况及唐灭龟兹和西突厥始末:西域概况及唐灭龟兹和西突厥始末
西域概况及唐灭龟兹和西突厥始末:西域概况及唐灭龟兹和西突厥始末安西四镇,就是唐军在天山南路设置的焉耆、龟兹(qiū cí)、疏勒、于阗四镇。汉朝崩溃后,西域36国互相吞并,到隋唐只剩下包含这四国在内的若干大国,而这四大国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节点。唐朝征服四国后,一面保留原来的国王,一面在这四国驻军,成为控制丝绸之路南北道的重镇。有时候碎叶城会取代焉耆成为四镇之一。高昌,今天的吐鲁番,汉晋以来,汉人驻军后裔建立的国家。但也受到各种胡人的影响,懂汉字,说胡语,在突厥和唐之间摇摆不定,被大唐侯君集灭了。在其故地设西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长期是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掌控天山南路的军政。大唐西北方向,游牧民族多,总换,政权换,民族换,名字换。吐谷浑,是西晋的时候慕容鲜卑迁移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当地羌人融合建立的国家,被唐太宗所灭,后复国为唐朝的藩属国。伊州,今天的哈密,东汉以来为汉军的屯垦地,也曾臣服于突厥,是汉胡交融,而汉人
初唐时候的几个地理概念1.唐朝初期的对外战争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北方,东突厥;东北,高句丽;西南,吐蕃,西北,吐谷浑,西域诸国和西突厥。
公元668年大唐高宗总章元年,名将李勣率军攻灭高句丽,东北平定。
高句丽灭了,百济灭了,倭国乖乖听话,大唐的宇宙泡菜白眼狼新罗,没人欺负他了,又要开启白眼狼模式了。
大唐西北方向,游牧民族多,总换,政权换,民族换,名字换。
吐谷浑,是西晋的时候慕容鲜卑迁移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当地羌人融合建立的国家,被唐太宗所灭,后复国为唐朝的藩属国。
伊州,今天的哈密,东汉以来为汉军的屯垦地,也曾臣服于突厥,是汉胡交融,而汉人居多的城市,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
高昌,今天的吐鲁番,汉晋以来,汉人驻军后裔建立的国家。但也受到各种胡人的影响,懂汉字,说胡语,在突厥和唐之间摇摆不定,被大唐侯君集灭了。在其故地设西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长期是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掌控天山南路的军政。
安西四镇,就是唐军在天山南路设置的焉耆、龟兹(qiū cí)、疏勒、于阗四镇。汉朝崩溃后,西域36国互相吞并,到隋唐只剩下包含这四国在内的若干大国,而这四大国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节点。唐朝征服四国后,一面保留原来的国王,一面在这四国驻军,成为控制丝绸之路南北道的重镇。有时候碎叶城会取代焉耆成为四镇之一。
庭州,今天的吉木萨尔,距离乌鲁木齐不太远,原为西突厥的浮图城,唐灭高昌后降唐,被设置为庭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武则天以后成为北庭都护府的驻地,掌管天山北路的军政。
楚河盆地,今天吉尔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即汉代乌孙之地,是中亚难得的福地,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宜耕宜牧,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不远处的托克马克附近,就是唐朝有名的碎叶城,是李白的出生地,也一度是唐朝安西都护府府所在地,是唐朝经营中亚的重要据点。
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即汉代大宛(yuān)国所在,有中亚两大河之一的锡尔河流过,不但水量充足,气候也比楚河盆地更温暖,更适宜农耕,也是中亚福地。费尔干纳盆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在南北方向也是交通枢纽,南经吐火罗通印度洋,自身还盛产名马,地位重要,唐代是唐朝铁杆是盟友拔汗那国(汉名宁远国)所在地。
吐火罗,交通要道,在今天阿富汗与中亚五国边界一带。吐蕃出青藏高原要经过这里,阿拉伯要杀入北印度也要经过这里,中国僧人去印度朝圣,也要经过这里。所以,非常重要,唐时这里有石汗那等小国,这些小国有个突厥血统的盟主叫吐火罗叶护。
河中地区,今天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但中间有大量的绿洲城邦,商业十分繁盛。这里的民族,是粟特人,极善经商,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唐朝的贸易。河中共有十几个粟特城邦,其中九个大的合称“昭武九姓”,康国(汉代唐居后裔),石国(导致怛罗斯之战的国家)都在其中。
花剌子模,河中以北,咸海南岸的粟特人地区,商贸也非常发达,是唐朝最盛时期影响力所能达到的西北边界。
大小勃律,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群山里的小国,地位十分重要,是吐蕃杀进吐火罗和中亚的出口。如果大小勃律臣服唐朝,吐蕃在中亚方向就被封门,如果大小勃律,倒向吐蕃,吐蕃就可以很方便地出入中亚和吐火罗。
2.中亚争霸的几个主角
我们经常的会听到一种说法,唐朝不去开发条件优越的南方,却把大量军力投入西域,和中亚争霸,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如果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的话,中亚就是世界岛的中心地带,大航海时代之前,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交通要道和商贸枢纽,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可谓是财源滚滚。
当时的中亚远不是今天这般破落,而是文化昌明,经济繁荣的发达地区。
后来破落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大航海时代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东西两面的贸易量都大大降低,中亚不再是文明交流的重心。
二是近代以来,战乱不断,才变成今天的样子。所以,在唐朝那会儿争夺中亚的收益远远大于经营南方的收益,唐朝才不惜投入重兵,在中亚争霸。
在唐朝勃兴以前,这里由西突厥汗国统治。
突厥是以商贸立国的草原帝国,控制西域和中亚的城邦,垄断丝绸之路是其基本国策。
南北朝时,中亚本来是在游牧民族嚈哒(yàn dā)的控制之下,嚈哒被称为“白匈奴”,实则有可能是鲜卑乞伏氏西迁立国,鼎盛时把强大的萨珊波斯按在地上摩擦,也曾杀入新疆境内。
北齐北周并立时,突厥兴起,很快就征服西域,然后与萨珊波斯联手消灭了嚈哒,成为中亚和吐火罗城邦的宗主。
后来突厥分裂,西突厥汗国占据了从新疆到中亚的广大地区,中亚和吐火罗的城邦国家依然存在,只不过认西突厥可汗做宗主。
等到唐朝消灭了两个突厥,在其故地承袭了突厥的政策,没有强行郡县化,而像突厥一样成为当地各部落和城邦的宗主就可以。
有人据此认为唐朝不够强大,不够霸气,却不知道这正是唐朝的聪明之处,因为要把蒙古高原和西域中亚郡县化,先不说有没有那个力量,就算成功,也会因为官僚政治的低效和浪费而无法持久,新征服地区的郡县化,除非彻底完成,否则对征服者来说,那会是巨大的负担,而不是助力,而且就算完成了帝国郡县提供的资源,经过内耗也不是封建领主可以比的。
当然了,郡县化以后,统治会比较稳定,这是郡县制的优势所在。
唐朝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保留了从蒙古高原到中亚的部落首领和城邦国王,以及天可汗而非皇帝的身份统治他们,所以,唐朝能够兼具汉地农耕文明与北族游牧商贸之长,成就伟大的世界帝国。
突厥灭亡后,同罗、仆固、回纥、思结、契必、浑都是原属于东突厥与突厥系相近的丁零铁勒系的民族,后来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角。
西突厥的余部则有所谓的“十箭部落”(十姓部落)。西突厥可汗赐给他们一人一支箭,十箭部落合起来就是西突厥的主力。
十箭部落又分为五咄陆部落和五弩失毕部落。五咄陆部落的牧区是碎叶川以东的北疆地区;五弩失毕的牧区是碎叶川以西的中亚地区。
西突厥汗国灭亡之后,十箭部落与唐朝有合作也有对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
萨珊波斯被新兴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是西亚大国与罗马帝国及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混战数百年,双方元气耗尽,被新兴的阿拉伯轻易给收拾了。
唐朝统一前后,卡迪西亚之战中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最后的精锐,波斯从此式微。
27年后,在李世民病逝前后萨珊波斯彻底灭亡,末代王子俾路斯向唐高宗求援复国,但唐朝正在集中力量消灭高句丽,无法提供实质性的支援,但借助萨珊波斯的余威,设置波斯都督府,强化了在吐火罗的统治,取代波斯的是更为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自从隋唐之际政教一统之后,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初年,大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进行了史诗般的大扩张。
西线从东罗马帝国手上夺取了叙利亚,埃及,随即收复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
东线则彻底消灭萨珊波斯,并摩拳擦掌进攻中亚和吐火罗,至唐玄宗时爆发了著名的怛罗斯之役。
还有另外一个参与者不得不提,他就是吐蕃。
极盛时期的吐蕃王朝四面出击,威名赫赫,东灭吐谷浑,北占安西,西击大食(yì),南压天竺,一度在恒河边立起了界碑。
这里边大唐算是吐蕃最大的苦主,不仅东征西讨,神乎其神的名将薛仁贵在大非川败于吐蕃名将论钦陵,一度被贬为平民,更有素罗汉山,青海湖,寅识迦河诸战惨败,丧失无算。
因为在唐以前,高原从来没有形成过如此强大的帝国,所以唐朝是毫无心理准备,一系列失策之下促成了吐蕃的壮大,但吐蕃本身很难维持这种强大,可是没有不断的军事胜利,吐蕃会自我崩溃,还没等到唐朝结束,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便已然土崩瓦解。
有一种说法认为,吐蕃逼婚唐太宗,大破唐军导致唐太宗不得不赐婚,这是胡扯。
当时吐蕃进攻松州,击败了唐朝的当地驻军,唐太宗随即派侯君集还以颜色,击败吐蕃,吐蕃军退回。不过因为此战,改变了唐太宗对吐蕃不屑一顾的态度,毕竟有一定的实力,于是认为吐蕃有资格跟唐朝和亲,准许和亲。
唐太宗选了宗室女文成公主,并且派一代名将李道宗送亲,这就有勘探吐蕃地形和路径,以备攻占的意思。
吐蕃赞普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吐蕃得到了印度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双重滋养,迅速强大。
吐蕃成为强国的关键有两个:
一是消灭了青海的吐谷浑,统治了吐谷浑,有了进攻唐朝的后勤基地。唐高宗派薛仁贵帮吐谷浑复国,结果大非川之战,十万唐军被吐蕃名将论钦陵全歼,吐蕃占领吐谷浑已成定局。
二是唐睿宗时,吐蕃贿赂唐朝的官吏将黄河九曲之地作为和亲的金城公主的汤沐邑,收归吐蕃。吐蕃得到大片良田沃土,同时拥有了进攻唐朝的第二块后勤基地。
此后吐蕃时不时向东出陇右、河西、剑南;向北出安西,攻打唐朝;向西则压服大小勃律,杀奔吐火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
安史之乱唐朝放弃中亚之后,吐蕃还跟阿拉伯帝国缠斗了数十年,减缓了中亚和西域的伊斯兰化。
中亚争霸的进程唐朝的中亚争霸分为几个时期,首先是唐太宗与唐高宗前期疯狂扩张期。唐太宗灭东突厥,解除唐朝最大的威胁之后,即开始对西域用兵,试图掌控商路,这其实是对隋炀帝经营西域的继承。
634年,唐太宗按隋炀帝的步骤,先派李靖,侯君集消灭吐谷浑,解除丝绸之路侧翼的威胁,也避免吐谷浑利用河南道分掉一部分丝绸之路的贸易。
640年,唐灭接盘东突厥,有复兴之势的薛延陀汗国后,开始集中力量对西突厥下手。消灭臣属西突厥的高昌,以高昌为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
随后,唐朝在攻打西突厥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突厥降将,比如: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等,减少阻力。
648年,唐朝攻灭不服的焉耆和龟兹王室,击败西突厥干涉军,改立国王,并在焉耆和龟兹设置军镇,随后在于阗,疏勒也设镇,这就是著名的安西四镇,是唐朝经略西域和中亚的重要保障。
失去西域城邦国家之后,西突厥已走向式微。
唐太宗派阿史那贺鲁去招抚西突厥余部,但649年唐太宗病故,招抚了西突厥大部的阿史那贺鲁趁机反叛,并进攻安西四镇,经数年拉锯战。
657年唐朝名将苏定方击擒阿史那贺鲁,消灭西突厥汗国。
西突厥十箭部落归附唐朝,西突厥以往在河中吐火罗、费尔干纳的属国,纷纷奉唐朝为主,唐朝在北疆设昆凌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弥射和兴昔王可汗兼昆陵都护。
在中亚东北部设濛池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
用突厥人为唐朝守卫西北以及经略中亚,唐朝正式介入中亚。
此时,唐朝消灭了西突厥汗国,阿拉伯也消灭了萨珊波斯,唐朝和阿拉伯的正式交锋指日可待。
此时,阿拉伯在东方的势力还不强,其扩张策略是依托呼罗珊,渡过阿姆河,对河中和吐火罗进行抢劫。战局有利则顺势征服,不利时则退回呼罗珊。
西域都护西突厥在唐朝初年究竟有多大?实力强不强?最后又是被谁所灭?突厥是现在的什么人?
首先西突厥是现今大致包括现今的阿富汗北部、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土库曼斯坦、伊朗北部等,还有部分东欧地区也曾经是西突厥的领地。
西突厥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现在所说的突厥并不是统一的民族,而是对于属于突厥语系的民族的总称。
主要包括古代突厥的后代以及被他们同化的民族,比如土库曼人、土耳其人、哈萨克人、鞑靼人、乌兹别克斯坦人……大部分分布于亚洲的中西部地区,欧洲的南部和东部地区。
西突厥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现在的很多中亚民族,基本上都是突厥语系的民族,这就是西突厥汗国带来的巨大影响。
中亚的许多民族接受了突厥文化,变成了突厥语族。后来这些突厥语族涌入西亚,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贞观15年,经过长期混战,西突厥北汗庭的咄陆可汗击败了其最强的竞争对手,南汗庭的沙钵罗叶护可汗,并杀死对方,获得了西突厥的全部地盘。
当时唐朝大哥正在用兵教训欺负东突厥的薛延陀部,无暇西顾,于是咄陆可汗由此彻底消灭了所有异己势力,完成了西突厥的统一。
对于风头正盛的大唐帝国,这哥们比较谨慎,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走一步看一步,你没啥反应,我再接着走。
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咄陆可汗开始尝试着重新控制西域各国,在忐忑不安中,他进行了第一步的试探,先派兵经略西域各小国,直到进军到与唐朝关系的良好的吐火罗边境,这方才罢兵。
唐朝对西突厥此举并无任何反应。
没反应,挺好,那再来第二步。
不久,咄陆可汗出兵进攻吐火罗,并一举攻灭其国家,唐朝对此依旧毫无反应。
咄陆可汗很兴奋,于是他紧接着采取了第三步军事行动,进攻唐朝。
贞观16年9月,西突厥突然出兵攻打唐朝的西陲重镇伊州,今天的哈密,唐与西突厥在西域的较量由此正式展开。
对于此次作战,咄陆可汗深感信心十足。这也不难理解,当时的西突厥刚刚实现统一,兵强马壮,战斗经验丰富,加之不久前刚刚一举讨平了吐火罗,士气正盛,那正是一提要打仗,部众的眼里就闪金光,连战争动员都不用考虑,随时可以发动一场说打就打的战争。
而根据咄陆可汗所了解情况,作为他的对手,唐朝在此驻兵不过万人,经营时间还很短,影响力尚未扩展到整个西域,所以,只要击破唐朝在西域的这一据点,便可重新号令西域,恢复汗国昔日的荣光。
可惜,他终究未能成功迈出这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因为他有一件事没有考虑到,那就是大唐帝国伊州的守将——郭孝恪。
提起郭孝恪,这是个颇有争议的人,而且“颇有争议”的这点还遗传,因为他还有个更有争议的儿子郭待封。
郭待封就是高句丽战场给李勣写诗,差点被杀,大非川之战与主帅薛仁贵不和,导致大败的那个人。
那么这个郭待封的老爸郭孝恪又是什么来历?此人不一般,从小是跟李勣混大的,属于李勣的铁杆嫡系。
早年参加瓦岗寨起义,受李密重视,跟随李勣把守黎阳,之后,随李勣归降大唐,授宋州刺史,阳翟公,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时献上“固守虎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的策略,为取得虎牢关之战的胜利立下了大功,之后拜上柱国。
贞观16年,出任凉州都督,迁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所以说,当西突厥的大军杀奔伊州而来的时候,郭孝恪并不慌张,甚至连救兵他都没有找,因为他准确地判断出西突厥的此次出击,目的不在于劫掠金帛人口,这不过是一次试探性进攻,要摸一下大唐帝国的虚实。
然而,如果他们此战得胜,接踵而来的便会是倾国之师的大举进攻,所以,最佳的反制措施就是趁西突厥伸出触角之际,果断地,狠狠地斩断它,有我郭孝恪在,你赶紧给我断了这念想。
瓦岗英雄出身的郭孝恪,当年是李勣的铁杆嫡系,打仗生猛无比。
西突厥来试探大唐西域的虚实,郭孝恪肯定会满足咄陆可汗的愿望,于是郭孝恪亲自带领二千轻骑兵,突袭了赶路中的西突厥军队,出其不意地击败了敌人,使其放弃了进攻伊州的计划。
不久,郭孝恪又赶赴天山县,解除了依附于西突厥的处月,处密两部对县城的包围,并乘胜攻下了处月四斤所居住的城池。
处月部可真是遭了殃,本来畅想着进城抢一把,谁知道竟被人家给进了城,不得不丢下大本营落荒而逃。
相比蚀了老本的处月部,处密部更惨,他们本以为唐军追赶处月部去了,没自己啥事儿,谁知道就在一行人行至遏索山下时,他们再次遇见了唐军,处密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对方刀已经架自己脖子上了,想死还是想活?我问只你一次。
不过是为了求财而已,不必卖命,想活。
于是,处密部部众就此投降。
消息传来后,咄陆的嘴巴半天没能合上,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在试探失利之后,咄陆可汗再也不敢贸然向唐朝发起进攻,所以,他将目标转向了西面的康居,而在出征康居的路上,咄陆的大军经过了一个叫米国的国家,竟然顺道就将米国这样一个第三国给击破了。
咄陆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只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主儿。咄陆的部将“泥孰啜”看见抢的战利品太多了,而咄陆又一直没有分发的意思,就此认定咄陆意图独吞,于是泥孰啜先下手为强,把战利品强行夺走,没走多远就被咄陆的人给抓了回来,砍头示众。
对于泥孰啜的所作所为咄陆可汗很愤怒,老子的东西你也敢抢。
对于咄陆可汗的所作所为,他的部众们同样也很愤怒,看来你真不打算分啊,泥孰啜的部将“胡禄屋”率先反水,率部众袭击咄陆可汗,咄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部众被突然打散,只好跑路,退保白水胡城。
咄陆逃掉了,其反对势力立刻派人联系唐朝,请求废掉咄陆,另立新可汗。
李世民颁下玺书,册封了新可汗,称为乙毗匮可汗。
西域至此再次回归了平静。
平静了两年,贞观18年,安西都护郭孝恪探知焉耆国王“龙突骑支”勾结西突厥大臣“屈利啜”,意图叛唐,于是他将此事上报给朝廷,并请求出兵讨伐焉耆。
李世民批准了郭孝恪的请求,任命他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统率所部三千兵马出银山道,征讨焉耆。
是的,你没看错,郭孝恪的总兵力只有三千人,但他正是凭借着这仅有的兵力,夜袭焉耆国都,俘获焉耆王龙突骑支,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就这样啊,龙突骑支被押送到长安交由皇帝发落。其弟“龙力婆准”被留下来摄理国政,但此时的郭孝恪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敌人已经在路上。郭孝恪率军离开焉耆的第三天,屈利啜领兵抵达焉耆,在抓到龙力婆准后,屈利啜说:立即统领精锐骑兵前往追击郭孝恪。
两军相遇的地点叫银山,西突厥的总兵力为五千人,唐军三千。
在唐军看来,双方算大致相等,而这将是唐军与西突厥第一次正面的军事交锋。
交战很快结束,屈利啜快疯了,五千精骑居然被三千唐军一举击溃,还被敌人追击了几十里地,丢人,太丢人了。
所以,这一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颜面尽失的屈利啜不再干预焉耆国政,改由西突厥派出的一个吐屯直接统治焉耆。
很有意思的是这位吐屯,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明明是西突厥派到焉耆的代理人,竟然主动派使者远赴长安,向唐朝进贡。
这一举动即使是李世民也始料未及,因而当他接见这位所谓的“焉耆国王”使者时,顿时哭笑不得,我发兵打下了焉耆,你是什么人?竟然敢窃据王位?
这位吐屯是个很自觉的人,听到大唐皇帝的话之后,便收拾收拾行李回国了。
焉耆贵族由此改立龙力婆准的堂兄“龙薛婆阿那支”为国王,但依旧依附西突厥,不过有鉴于李世民当时忙于应对高句丽和薛延陀,无暇西顾,新上任的乙毗射匮可汗,也忙于巩固统治地位,安抚部众,大家都很忙,西域由此进入了第二个休战期,为期三年,贞观21年烽烟再起。
龟兹之战大唐初年的西域各小国就跟今天的乌克兰似的,西边是西突厥,东边是大唐,往哪边站队的都有,好不容易消停两天,又干起来了。
这次战争的导火索既不是焉耆也不是西突厥,而是西域的另一个国家——龟兹。
龟兹,西域古国之一,西接疏勒,东临焉耆,北部为天山,南部为大漠,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镇。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建国历史特别悠久,所以这样一个龟兹向来不太把唐朝放在眼里。
当郭孝恪出兵焉耆的时候,龟兹国王本着地区性大国的责任感,曾一度派出部队支援焉耆,并将龙力婆准要过来处以死刑,暗中同西突厥一并支持焉耆和唐朝搞对抗。
其行为严重影响了李世民重开丝绸之路的大计,因而,李世民早就有意搬掉这块绊脚石。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龟兹的老国王病死,新国王“白诃黎布失毕”继位,他不但没有致力于缓和已经十分紧张的唐龟关系,反而继续奉行其老哥的对抗政策,与唐朝断绝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龟兹自己不服唐朝,也不许邻居与唐朝保持联系。
自其上台以来,多次悍然出兵,攻打亲唐的邻国,以此向长安方面示威。
但龟兹君臣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系列举动,实在是自讨苦吃。因为在龟兹摩拳擦掌之时,唐朝早已经磨刀霍霍。
贞观21年12月,李世民任命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必合力为副大总管,会同安西都护郭孝恪所部,集结铁勒13部,突厥、吐蕃、吐谷浑等骑兵部队共计十万人,联兵进讨龟兹。
李世民在这一次在出征将领兵力的安排上,别有奥妙,担任正副主帅的阿史那社尔和契必何力都曾经参加过之前的高昌之役,但都是蕃将,郭孝恪本是中央驻西域的最高长官,却统领偏师,偕同作战,至于远征军本身,唐军并不是主要组成部分,而是由唐朝的各个属国或盟友的骑兵部队作为核心。
李世民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力而是一种秩序,一种由天可汗为主导,唐为宗主,四方诸国参与的,整合东亚,联通世界的新秩序。
在这一秩序之下,西域作为帝国联系世界的唯一的路上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所以当龟兹坚决堵路,同唐朝叫板的时候,唐朝再无其他选择,唯有一战。
自重新踏上西域的土地以来,唐军在阿史那社尔统领下所向无敌,连破处月,处密两部,并顺利突入焉耆国境,一路攻击前进,直趋焉耆王城。
焉耆王龙薛婆阿那支闻讯弃城逃往龟兹,还没等跑多久,很快便被唐军追上,然后被送交主帅阿史那社尔处理。
阿史那社尔对于劝说龙薛婆阿那支归降唐朝缺乏信心,于是他直接干掉龙薛婆阿那支,另立了一个听话的焉耆国王。
焉耆的败北,极大地震动了唐军的对手们,于是出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幕。
原本支持龟兹的西突厥国相屈利啜见状,立刻上疏李世民,请求率领本部人马,配合唐军作战。
有没有搞错,什么情况?自己的小弟焉耆,让人废掉了,你们谁也不发声,西突厥你调转矛头反过来打我?
龟兹欲哭无泪,龟兹边地守将听说唐朝大举前来,更是闻风丧胆纷纷逃跑,唐军就此推进到沙漠边缘,再向前三百多里即是龟兹的都城了。
就在此时,阿史那社尔下令全军暂时停止前进,因为长期的战场经验告诉他,前方可能不会像之前经历的那么简单,于是认真地思索了一阵之后,阿史那社尔决定谨慎前进,他派遣伊州刺史韩威率领一千骑兵担任前锋,骁卫将军曹继叔所部随后跟进。
事实证明,阿史那社尔的军事直觉很敏锐,龟兹军队并非不堪一击,反倒颇具实力,他们其实就在前方的不远处,精锐尽出,等待着唐军的到来,前方叫做多褐城。
灭龟兹大唐初年,唐帝国与西突厥为争取西域地区的政治主导权互相试探对方的底线。
一般情况下,大国先不动手,小弟先上,于是龟兹给西突厥当枪使,准备试一试大唐的火力到底猛不猛?
大唐没惯毛病,出手了,一看形式不好,西突厥直接玩了一个骚操作。谴责龟兹,支持大唐的正义行为,直接给龟兹干蒙圈了,龟兹没招了,向国际社会呼吁,西突厥已经抛弃我们了,没办法,干吧。
于是,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国相那利和大将羯猎颠,聚集在多褐城中,在这里他们集结了全国最为强大的五万军队,准备以逸待劳歼灭唐军。
不出龟兹人所料,大唐伊州刺史韩威看到数以万计的龟兹军队时,被吓一大跳,立刻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白诃黎布失毕感到异常兴奋,他当即号令全军追击敌人,意图一口吃掉这部分唐军。当然,基本的战争常识白大王还是懂的,为了避免被对方算计,一路上他命令部队要注意周围动向,谨慎追赶。
10里,20里,30里,沿途并无异状,白大王放心了,他随即下令部队全速前进,务必追击唐军,事实证明,他坚持追下去还是正确的,因为大唐骁卫将军曹继书的后续部队正在30里外行进中。
不久,先锋韩威所部终于同曹继书部实现了会合,接着龟兹军队也来了,随即两军接阵,唐军“殊死战”,最终“大破之”。
大败之后,白诃黎布失毕表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素质,不慌不忙地收拢败兵,退保国都伊逻卢。
但白大王在战场上的亮点也就这么多了,毕竟他面对的是身经百战的阿史那社尔,所以唐军不久就兵临城下。
白大王在最后关头抛下了首都的一切,自己先跑了,龟兹的王城由此被唐军拿下。
在留下郭孝恪等将领镇守之后,阿史那社尔统领大军继续追赶白大王。
唐军承担追击任务的,准确地说是沙州刺史苏海政和薛万彻的五弟,尚辇奉御薛万备,二人一路追击,白大王行进六百里,最终成功的将白大王逼进了拔换城里。
这里将是两军最终较量的战场,拔涣城险要难攻,唐军主帅阿史那社尔是突厥人,长于骑射野战,不善于攻城拔寨,固守此城耗尽唐军的锐气和军粮,届时趁其撤退再行进攻,翻盘,那也说不定,这就是白大王的如意算盘。
白大王是对的,在易守难攻的拔涣城下,阿史那社尔和他的部队果然被轻松地挡住了,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唐军但凡能想到的招儿都使了,可拔涣城依然在那里岿然不动。
白大王窃喜,然而他最终没笑到最后,第40天的时候拔涣城被唐军攻克,白大王及其大将羯猎颠被俘虏,但龟兹国相那利在乱军之中只身逃走。
但总的来说,战绩还是不错,国王被俘虏,首都被攻克,龟兹按理来说应该消停了,唐军上下也都这样认为,所以,当有人奉劝驻守伊逻卢的郭孝恪小心那利带人杀个回马枪突袭王城时,郭孝恪对此深疑不信,但他最终还是信了,因为不信不行,看到城中已然是一片混乱,郭孝恪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犯下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所以他试图补救,在混乱中集结他所有能集结的部队,然后带领这些士兵杀入城中。
然而,当郭孝恪率兵赶到城下的时候,他才惊讶地发现,大错已然铸成且无可挽,此时那利的同党已经占据了城楼,城上箭如雨下,郭孝恪根本无法进入,城中的乱党倒是很友好,他们主动打开了紧闭的城门,然后杀了出来,以寡敌众,措手不及,郭孝恪怎么办?
郭孝恪阵亡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名震天下,但是第一任的安西都护是谁?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正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任安西都护就是郭孝恪,但从时间上来看,很多史学家坚定认为,在郭孝恪之前,其实还有一任,并且认为是第一任的安西都护应该是李渊的女婿乔师望,但是不管真相如何,反正是从贞观16年开始,郭孝恪是被调到了西域,担任西域都护,从这之后一直到死,郭孝恪都没能再离开西域。
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百战老将郭孝恪毫无惧色,他率领唐军拼死作战,直至一支冷箭穿透了他的胸膛。
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太宗闻之,初责孝恪不加警备,以致颠覆;后又怜之,为其家举哀。
郭孝恪就这样死了,与他一同战死的还有其子郭待诏,以及数百名同样勇敢的士兵。父子二人为国力战而死,确实让人敬佩,但如果郭孝恪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这个结局其实可以避免,因为当时唐朝已经击退了西突厥的主力,龟兹城也完全在郭孝恪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之下,郭家父子依然战死,实在让人有些无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这个消息传回长安之后,向来爱才的李世民难得发怒,认为郭孝恪的错误才导致唐朝战败,产生大量伤亡,气急之下,李世民才会说出:郭孝恪“自作自受”的话,并且剥夺了郭孝恪的全部官职。
高宗即位,追赠安西都护、阳翟郡公。待诏赠游击将军,仍赙物三百段。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尝以遗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闻之曰:“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
不过勇士的血没有白流,他们为驻扎在城外其他方向的唐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曹继叔,韩威等将领的努力下,经过一夜的奋战,唐军终于将那利和他的手下驱逐出了王城。
十几天以后,那利再度统帅万余龟兹军队,进攻伊逻卢。
但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那么好运了,龟兹军被曹继叔领军击败,那利虽然单骑逃脱,可不久即被龟兹人抓获送交唐军。
到此,龟兹终于被平定了,此战唐军一共攻破龟兹大城市五座,降服城池七百余,俘虏数万人,史称西域震骇。
于是,西突厥于阗,安国争相赠送驼马军粮慰问唐军。
唐军的主帅阿史那社尔在宣讲了唐朝的政策后,改立白诃黎布失毕之弟为新国王,随即撤军。
贞观23年正月,白诃黎布失毕及那利等人被押送至长安,李世民赦免了白诃黎布失毕等人并任命白诃黎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不久,李世民下令,将安西都护府自西州交河城迁到龟兹王城,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县)、于阗(今新疆和田县)、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设置军镇,此即后世著名的安西四镇。
经过近十年的经营,李世民终于实现了他重开丝路的梦想,这条古老的通道,至此,将在唐朝的庇佑下重获昔日的荣光。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唐帝国与西突厥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贺鲁反水大唐帝国与西突厥的战争正经八百开打是什么时候?一共打了几仗?唐高宗继位之后,西突厥虽然是个没落的政权,但他们地域广阔,打不过还可以到处逃窜。实在不行还可以认输,就连李世民也没办法将它一举拿下。
对李治来说,西突厥确实是个难缠的对手,这功夫西突厥的首领又换人了,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的宗室成员,相当于中原的王爷,带着族人的在多罗斯川一带游牧,日子能过得非常惬意。
贞观20年,西突厥的射匮可汗发动政变,将咄陆可汗驱逐到吐火罗一带,自己继承了西突厥大可汗的位置。
贺鲁是咄陆可汗的人,自然遭到新可汗的猜忌,纵然贺鲁夹着尾巴做人,还是逃脱不了被猜忌的命运。
贞观22年4月,不堪凌辱的贺鲁率领三千亲信,逃到大唐边境,未来何去何从,贺鲁完全没有想法。
当时,大唐帝国正在谋划征讨龟兹国,贺鲁想要依附大唐,于是亲自跑到长安投城,主动要求担任唐军征讨龟兹国的技术向导。
李世民当然很欢迎贺鲁这个外援,于是封他做了行军总管,还在太极宫嘉寿殿设宴款待,送了一批礼物,并将皇帝的二手衣服给了他。
在贺鲁的带领之下,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平定了龟兹国,合作很愉快,于是,李世民便想着继续利用贺鲁的政治身份。
贞观22年12月,李世民说:贺鲁啊,朕封你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你大唐的鼓纛,你去招抚那些还没归附射匮可汗的西突厥部落吧。
贞观23年2月,唐朝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贺鲁为都督,左骁卫将军,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贞观23年6月,李治登基称帝,加封贺鲁为左骁卫大将军,李世民想模仿隋文帝的分化手段,从内部瓦解西突厥,然而自己却驾崩了。
而贺鲁利用自己的身份开始在西突厥境内野蛮生长,最终强势崛起。
向西是西突厥的大本营,向东是大唐的西州和庭州。所谓的敌人和战友,不好去界定,何去何从呢?
贺鲁是一个认脸不认组织的人,心里只有天可汗李世民,没有唐政府。
永徽二年正月,贺鲁打算动手了,准备夺取西州和庭州。西州的首府位于今天新疆的吐鲁番市;庭州的首府位于今年新疆的昌吉市。
西州和庭州扼守在西域之路的门户,是大唐在西域的军事重镇,常驻守军超过一万。贺鲁想拿下这两个地方,确实有点蛇吞象的意思。
这些年来,唐朝统治西域一方面靠军事威慑,一方面靠情报工作。
贺鲁的军事计划刚刚出炉,庭州刺史骆弘义就得知了消息。
对李治来说,贺鲁是大唐对付西突厥的一枚棋子,就这样摧毁他,实在不符合李治的利益。
李治思之再三,决定对贺鲁恩威并施,玉门关外一行人风尘仆仆,面带倦容,为首的是通事舍人乔宝明,他是李治的亲信,此行的任务很简单,给贺鲁念一遍圣旨。
瑶池都督府之内,乔宝明的圣旨念完了,顺便震了震虎驱:贺鲁啊,你夺取西州和庭州的计划已暴露,我劝你还是放弃偷袭的打算,将你的儿子送到长安为人质,这样或许就可以消除皇帝的疑虑。
感觉很奇怪,好像是被人脱光了衣服一样的羞耻。
事实证明,大唐的官员比贺鲁想象的要狡猾,乔宝明回去了,还带回了贺鲁的长子翕运,回长安之后,李治封翕运为禁卫军的宿卫官,加封右骁中郎将,以示恩宠。
拿孩子要挟父亲,正常应该能起震慑作用吧,然而,他们却低估了突厥人的本性。
孩子那真的不算太重要,更何况翕运那也是个野心家,他吃着李唐的皇粮,却暗中唆使贺鲁继续造反。
三征西突厥651年,大唐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出了一件大事,阿史那贺鲁一路向西,击破了自己的老对手,西突厥的乙毗射匮可汗,兼并了他的部众,然后在千泉(今吉尔吉斯山北)建立了王庭,自称沙钵罗可汗。
此时此刻,阿史那贺鲁已然坐拥数十万军队,西突厥的东、西十部,全部臣服于他,临近的处月,处密部落以及西域各国也都表示愿意听从调遣。由此,阿史那贺鲁感到他具备了叫板唐朝的资本。
永徽二年7月,贺鲁率军入侵庭州,攻陷数县,杀掠数千人而去。
这是严重的军事挑衅,唐政府对此立即做出反应,既然如此,按照江湖规矩,三战两胜制,不许耍赖。
于是,唐高宗派遣左武侯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为帅,领府兵三万,汇同回纥骑兵五万,前往征讨。
但阿史那贺鲁他着实是个狡猾的家伙,知道唐军前来他并不露面,而是默默隐藏了军力,加上唐军的主将梁建方本来也没有啃硬骨头的打算。
唐军在消灭了依附阿史那贺鲁的处月部酋长朱邪孤注之后就回师了。
此后的几年,李治屡次派兵征讨,贺鲁知道打不过唐军,于是带着手下各种逃窜,战略之猥琐,战术之飘逸,令唐军吃尽了苦头。
于是,第二仗开始了。
永徽六年5月,李治请出了68岁的老将程咬金,任命他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还给他配了苏定方,周智度等大将。
唐军目标只有一个,拿贺鲁的人头。程知节率领大军压境,贺鲁又玩起了做缩头乌龟的老把戏。
但遗憾的是,古时候没卫星定位系统,要想知道敌人在哪儿,只有靠侦察人员去侦察,程知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敌人的路上。
显庆元年8月,程知节在榆慕谷(新疆吉木萨尔县)遭遇到了歌逻、处月两个部落的军队,双方展开厮杀,唐军歼敌一千多人,取得了小胜。
与此同时,行军副总管周智度遭遇到了突骑施、处木昆等部的主力部队,一番恶战之后,唐军歼敌三万余人。
显庆元年12月,程知节的主力部队到了鹰娑川(新疆裕勒都斯河)刚好碰到了西突厥骑兵,前方斥候来报,西突厥的兵力大概是四万人,其中两万是贺鲁麾下的精锐骑兵,其余的是西突厥别部鼠尼施的精兵,出师一年多了,终于碰到了西突厥的贺鲁。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都没法形容唐军将士的激动情绪,此时此刻,别说是为了家仇国恨,就凭贺鲁在沙漠里面躲猫猫,害的唐军将士瞎转悠一年的无耻行为,唐军将士就有理由一举拿下。
有趣的是,程知节静默如山,这种平静也许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具备的从容不迫。
程知节是大唐资历最老的将军,他不发话属下也就默默退下了。前军总管苏定方愿意冒这个险,这年苏定方64岁,马上就要退休了,也许是对军规的无所畏惧,也许是觉得前半生碌碌无为,苏定方愿意放手一搏。
苏定方带着麾下的500名精锐骑兵,向西突厥大营发起了冲锋。
事实证明,西突厥军队似乎对唐军有一种先天性的畏惧,看到数百名骑兵前来冲锋,以为会有埋伏的军队,因此毫无斗志,且战且退。
两军交战的时候,军心溃败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苏定方率领500名精骑,如同追逐丧家之犬一般,将西突厥大军追杀了20余里,杀敌1500多人,获得的军资物品连绵在整个山谷。
用500骑兵击退数万大军,苏定方一战封神,可就在此时,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找到程知节,一本正经地说:咱们虽然打败了敌人,但是咱们自己也有伤亡,这样做,不可取呀。如今形势对咱们有利,不必以轻骑追杀敌军主力,咱们只需要集结大部队,遭遇敌军主力,便交战,这才是最稳妥的策略。
程知节笑了,开玩笑,我打了一辈子的仗,难道你是在教我做事吗?
然而,程知节忽然一拍脑袋,哎呀,这事不对呀。
大唐初年,与西突厥的鹰娑川之战,主帅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咬金,在拥有灭国名将,前军总管苏定方的情况下,占尽优势,胜利在望,为什么会大失水准,坐失战机,听任副总管王文度胡说八道,胡乱指挥,把一场灭国之战打成了不胜之战?
关于这件事,一直是初唐历史上的一个谜团,而且大家还列举出来了很多原因。
如:唐高宗用人不当、程咬金年老昏聩、程咬金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
这些都是从军事角度来分析,然而,程咬金考虑的可没那么简单,作为他这个级别的军事官员,身份地位又极其敏感,不从政治层面来看待问题,估计他一集都活不下去。
程咬金那是什么人啊?隋唐英雄时代从李密,翟让大伙拼,到洛阳城四马投唐,一直到玄武门之变,每一件大事都是波诡云谲,惊心动魄,一着不慎,家破人亡,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本想着安度晚年,谁想到,老了又赶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和以唐高宗和武则天为首的皇权之间的大决战。
唐高宗永徽末显庆初,随着和长孙无忌等人的冲突越来越激烈,李治已经下定决心铲除他们,但想要拿下这帮仕宦多载的元老重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成功必须确保军方的绝对支持。
在朝堂之上,军方代表人物李勣站在皇帝一边,说“废王立武”这是皇帝家事,不应干涉,就这样的表态非常好。
但程咬金呢?他掌握了玄武门的屯营啊,如果这位老将不愿意合作,甚至倒向了长孙无忌一边,必将给这场政治斗争增添许多不确定性。
想到这里,20多岁的皇帝感受到了压力,他现在要做的是把程咬金撤换掉,而且是越快越好,时间长了,万一局势又发生转变呢?
可问题是程咬金有资历,有能力,是先帝信任的老臣,平时也没有什么过错,虽说一把年纪了,但是身体又特别好,实在是找不到撤换他的理由。
正好征讨西突厥,李治的想法是派他出征,迫使其离开京城,如此一来,自然无法掌握玄武门的屯营。
可万万没想到,苏定方这个杀神,实在是太猛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仗快打完了。
身为行军总管,程咬金不光可以凯旋,还能获得封赏,回京之后就要回到玄武门的工作岗位了。
但李治铲除长孙集团的任务还没完成,这该怎么办?
王文度啊王文度,你是李治的亲信嫡系,你当我不知道吗?不就是再拖一段时间吗?好吧,我老程就陪你们演好这出戏。
随后,王文度假传圣旨,说皇帝认为程咬金恃勇轻敌,不能再统帅全军,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王文度。
大权在手,王文度该发号施令了。
第一道军令:不允许深入敌境,不允许浪战;第二道军令:主力集结,操练部队,锻炼军事体魄。
就这样,唐军主力集结在了一起,整日骑马射箭,列队喊口号,声势震天。
有趣的是,王文度制定的军事训练强度,似乎比战争的破坏力还要大,以至于将士们怨声载道,军中的战马更是伤亡惨重。
我们是来打仗博军功的,这算哪门子事?
苏定方无法淡定了,他对程咬金说:我们为征讨贼寇建立功勋,困守在这里,那算什么事?皇帝已经任命你为主帅了,怎么能让一个副总管发号施令呢?只要你愿意,我先把王文都囚禁起来,然后向皇帝报告此事。
有这样给力的下属,实在三生有幸。然而,面对苏定方的坦诚,程知节微微一笑:定方啊,你还是太年轻了,我老程混了一辈子江湖,啥事没见过,你记住,王文度这些当领导的,他们可以撒谎,可以骗人,但是你要是敢揭露真相,你就属于造谣生事。你还要记住,就这些个丧失最基本人性的东西,自古以来,最终肯定不得好死。
果不其然,五年之后,王文度作为百济第一任都督,刚刚上任,想晒晒自己的工作业绩,却非常突然地暴病死在渡海路上。
此时此刻,郁闷的程咬金只能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是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个事不仅要从军事角度考虑,更要站在政治角度。
王文度这个副手就是李治安插的,你要真派人回去核实,把皇帝的计谋戳破,这不是因小失大吗?只要你王文度别太过分,我都可以忍,可惜,一生见过无数坏人的程咬金,还是高看了他们的人性,因为,王文度的坏,是超越了人类底线的。
唐初,对西突厥的鹰娑川之战,副大总管王文度的一系列骚操作,三军将士都看在眼里,包括程咬金和苏定方,然而,王文度根本不在乎群众的评价,因为现在他说了算。
程咬金沉默了,苏定方沉默了,三军将士也沉默了,王文度高兴了,妥,全部搞定,拿捏你们这些蝼蚁,不就是个玩吗?战争输赢我不在乎,但是,舆情是被我全面控制住了。
军训收官之后,王文度率领大军到达桓笃城,许多胡人纷纷表示归附唐朝。在王文都的眼里,这帮人并不是大唐的子民,而是排队待宰的羔羊。
王文度咆哮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帮胡人就是在等我们班师回朝,到时候他们照样会反叛我们,不如现在就弄死他们,抢他们的钱财。
面对王文度的神逻辑,将领们是集体晕厥,苏定方强忍着怒火,劝阻道:大帅,如此一来,我们与贼寇有什么区别呢?还能成为讨伐叛贼的正义之师吗?
苏定方
苏定方的话传到王文度耳朵里,他又怒了,找到了程咬金,这个苏定方必须严肃处理,本身历史就不清白,原来是窦建德的手下,现在又造谣惑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赶紧把他给我抓起来,然后在全军范围内抓紧时间辟谣,我会想办法把大家的嘴都堵上的。
程咬金看着小丑一样得瑟的王文度,没有搭理他。王文度之流确实坏,但是他们不傻,他又开始实施了他的新办法,带着部下抢劫胡人,让部下记得他的好处,将他的这些烂事遮掩过去,大家好各取所需。
事实上,这次许多将领都没捞到正儿八经的军功,因此面对王文度的收买,纷纷失去了底线,傲然挺立的人只有一个苏定方。
在王文度的带领之下,西突厥军队不知所踪,唐军,打了几个小胜仗,随后班师回朝。
纸里能包住火吗?李治是让你牵制程咬金,晚几天回来,那也没让你瞎整啊,于是李治下令调查其中的原委,作出了如下处理:
王文度矫诏,按律当死,特除名;程咬金逗留多日,未及时追杀敌军,减死免官。
没过多久,启用为岐州刺史。程咬金见自己被贬,又一把年纪了,岐州刺史有什么好当的,于是主动要求退休,李治准奏。
王文度假传圣旨,贻误战机,致使大军蒙受损失,竟然没被斩首。
是啊,他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任务,成功为程咬金制造罪名,拉其下马,李治谢他都来不及,又怎么好意思过河拆桥呢?
至于程咬金只能是在家安享晚年,聊度余生了。
麟德二年,程咬金去世,享年77岁。
正史中的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来改名程知节,字义贞,山东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24功臣之一,封宿国公,后来改封卢国公。
此次征伐西突厥,苏定方以500人对阵数万敌军,可谓毫不露怯,虽然只是斩杀了1500名敌军,却因此一战成名,更何况,面对王文度的嚣张妄为,苏定方不惧强权,坚持己见,这种气魄和格局,让李治和武则天对他极为欣赏,在领导那里露了脸儿,那还怕没有出头之日吗?至此,65岁的苏定方终于崭露头角,那么之前他干什么去了?演义小说里又为什么被黑成坏人?
灭国小能手苏定方大唐名将里被野史和演义小说黑的最惨的就是苏定方。现在去韩国还能够看到韩国人保存完好的《大唐平百济国碑铭》记载的就是660年苏定方灭百济、打残高句丽的战功。上柱国,邢国公苏定方一人灭三国,半岛人提起他是又恨又怕又敬。
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战将,到了清代起的民间,隋唐题材评书里却被黑成奸人形象。
反复小人,打仗不行,就知道使阴谋诡计,还没有节操,一生投靠了无数个主子。
直到今天,苏定方还是各种演义小说,甚至“历史剧”中的大反派。罪名是杀了“大英雄”罗艺和“小英雄”罗成,总之评书里面苏定方要多坏有多坏。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拜瓦岗一柱香。
在真实的历史中,罗艺是李建成的死党,是李世民和瓦岗英雄的死敌。在李世民即位后,起兵造反失败,被部下给宰了。而“冷面寒枪俏罗成”,“燕云十八骑”都是子虚乌有的。罗艺的叛军在前来讨伐的唐军面前不堪一击。苏定方因为“杀了原本不存在的人”而背了上千年黑锅。
真英雄不怕抹黑,有道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历史记载上的苏定方到底是怎样的大唐名将?
苏定方跟程咬金和徐世勣的岁数差不多,本名苏烈,表字定方,年及弱冠,出身翼州豪强的他便拿起武器与父亲苏邕一起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军事力量,在隋末的乱世中讨伐流寇,保境安民,后来归附窦建德。
在窦建德军中,苏定方颇受赏识。窦建德麾下大将高雅贤将其收为养子,好生培养。
之后跟随义父高雅贤和首领窦建德迅速在隋末的战场上成长为一员骁将。
可惜时运不济,在与唐朝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窦建德兵败虎牢关,苏定方只能追随义父高雅贤投身刘黑闼军中,再举义旗。
唐武德五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宣布继承窦建德遗志,力讨大唐。罗士信(罗成的原型),徐世勣,薛万均兄弟皆曾折辱于其手,堪称大唐名将的噩梦。
不过,在唐朝大军持续进攻之下,刘黑闼大军折损十之七八,高雅贤也死于罗艺之手。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势力彻底败亡。小有名气的苏定方甘为一介平民,回家种地。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苏定方被唐朝征用。
贞观初年,他出任大唐匡道府折冲,官阶是正五品下,效力军前。
贞观三年,东突厥灭国之战,苏定方被主帅李靖选为先锋,率手下二百先锋骑兵,亲手捣毁了东突厥可汗的牙帐。
此战后,苏定方以功升左卫中郎将,成为大唐帝国的一名中级军官。
就在苏定方满怀信心要为大唐再立新功之际,他的仕途却似乎戛然而止了,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从贞观四年开始,往后25年内,苏定方别说立功升官,就连唐太宗朝数次对外作战中也难觅他的身影。
与他有相似经历的初唐将领程名振,早年间,也曾供职于窦建德军中。贞观年间,唐太宗讨伐高句丽的时候,程名振随军出战,屡建战功,颇受唐太宗的嘉许,拜右骁卫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
程名振
唯独同出窦建德麾下的苏定方史书上只字未提。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指出,说:
第一,这可能跟唐朝文武两班大臣的倾轧有关,在灭东突厥一战中唐俭曾作为使者“诱饵”,只身前往敌营,试图骗取颉利可汗的信任,当李靖准备出兵之际,唐俭还未得知唐军即将进攻的信息,仍卖力地为大唐与东突厥友好往来尽心竭力,直到苏定方神兵天降,唐俭才如梦初醒,仅以身还。可想而知,唐俭逃出来后对李靖,苏定方等人的怨恨得有多深啊?于是史料中便出现了御史大夫温彦博、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朝廷重臣弹劾李靖“军无纲纪”的记载。为平衡关系,只能李靖做检讨,苏定方当替罪羊不升不降,不予重用,这才算对文官集团有所交待。
第二,人才太多,李世民顾不过来。
第三,苏定方没有所属势力。那些大唐名将或名臣几乎都有所属势力,比如瓦岗势力的李勣,秦琼,程咬金;秦王府势力的长孙无忌,房玄龄;太子旧部势力的薛万彻,为救李建成出来,率部二千精兵血战玄武门外。眼见无法攻破后,薛万彻想起了围魏救赵,于是他高喊着手下:走,我们去血洗秦王府。亏得尉迟恭手提李建成人头出现,这才化解了这次危机。后来,李世民为了让此人归心,都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也就是说,薛万彻还是大唐驸马爷……
所以,悲摧的苏定方正值壮年,正是一个将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黄金阶段。当其他将领奋战四方,为大唐开疆拓土之时,身为一个武将,苏定方却强行被按下了暂停键,坐起了冷板凳,在平淡的日子里荒废了25年的时光。
贞观23年,天可汗李世民驾崩,继任者为其第九子唐高宗李治。在大众的一般认知中,李治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背景板,性格懦弱无能,堪称一代“昏君”。实则大唐帝国在李治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疆域面积也达到了史上最大。
为拓展大唐疆域,李治除了提携年轻将领在军中建功立业外,也在老将中物色尚能骑马作战的帮带新人,完成军力传输。
此时,当年看不惯苏定方的大唐初代文臣多已谢世,对苏定方苦大仇深的唐俭也卧病在床。
苏定方终于成为唐高宗李治眼中的“至宝”。
原因之一就是:苏定方哪个势力都不算,当时李治正在和长孙无忌展开权力争权战,一下子无根无基的苏定方就等于被收编为属于李治自己的势力。
永徽六年,被“雪藏”多年的苏定方终得唐高宗召唤,与营州都督程名振共同讨伐高句丽。
虽然离开战场多时,年逾花甲的苏定方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与程名振的搭档进攻中,苏定方开启了“犁庭扫穴”模式,大败高句丽联军,焚其外城,村落,杀俘千余人而归。再次在世人面前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捷报传回朝廷,唐高宗大喜,下令晋升苏定方为: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大胜高句丽后,苏定方又获令追随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攻击西突厥。
此战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无功而返,而苏定方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至此,属于大唐名将苏定方的时代终于来了。
苏定方灭西突厥显庆二年正月,李治下诏:右屯卫将军苏定方担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为副总管,统领唐军及回纥骑兵一万人,从北路讨伐西突厥,原西突厥酋长,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其族兄,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从南道招抚西突厥部众,瓦解阿史那贺鲁的同盟,为苏定方提供技术支持。
不投降即死亡,大战,即将开始。
显庆二年,苏定方兵伐西域,选择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西突厥的处木昆部,这是阿史那贺鲁的铁杆小弟,所以,这一战不仅是西征重要的第一战,而且还注定要成为有杀鸡给猴看的效果的一战,不可不胜。
关于这次作战,许多史书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大破之”。
被大破之后,西突厥方面果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部落望风归降,阿史那贺鲁只能将主力部队拴到裤腰带上到处奔波流浪。
苏定方继续向西进军,到了曳迭河的时候,终于碰到了阿史那贺鲁的主力,准确地说是阿史那贺鲁主动找上门来决战的。
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至高无上的大可汗,草原上的雄鹰,手握十万雄兵,却被苏定方的一万多人追杀,说出去还怎么在草原上混?
阿史那贺鲁表示,苏定方的一万多部队还不够他塞牙缝的呢,更令阿史那贺鲁惊喜的是,唐军列阵于高地的并不是精锐骑兵,而是步兵。
众所周知,骑兵是具有极强突击性的兵种,作战时在马的帮助下,有时仅依靠惯性横刀而过,就能完虐步兵。而如果将骑兵部署到山地等高处,更是能借助地形优势,一冲而下,将骑兵的冲击作用发挥到极致。
这可以说是行军打仗的基本常识,但阿史那贺鲁一看唐军的布置,明显有违常规,在他看来,这苏定方实在是老糊涂了。十万对一万,又是骑兵对步兵,啥也别说了,往前冲就是了。
为了一口能吃掉唐军,阿史那贺鲁采用了两翼包抄围拢的战术。可是当速度最快的突厥骑兵驱近唐步兵方阵时,发现从哪儿下嘴这实在是个难题,因为这些唐军人手一根锐利的长矛,将整个方阵搞得就像一只圈起来的大刺猬,只等对手撞过来。
于是突厥骑兵拼死向唐军冲去,第一次冲锋很快结束,突厥骑兵人仰马翻,受伤倒地的不计其数,唐军则不为所动。
阿史那贺鲁冷笑一声,立刻发起第二轮冲锋,同样迅速结束,突厥骑兵伤亡加剧,唐军依旧不为所动。
阿史那贺鲁擦了擦汗,亲自带队发动第三次冲锋。第三次冲锋的效果有了,这次唐军动了,不过动起来的不是长矛阵,而是一直在高地北侧养精蓄锐的苏定方与他的骑兵。
阿史那贺鲁陷入了极端的窘境,他的部队已经被突如其来的唐军冲的是四散奔逃,战意全消,显然已经不能重新集结再行反击了。
于是,阿史那贺鲁立刻掉转马头,带头逃跑,各部头领见势不妙,也立即向领导学习四散逃命,阿史那贺鲁的十万大军就此土崩瓦解。
在追击了30里之后,曳迭河之战结束,唐军杀伤俘虏数万敌人,大胜。
西突厥各部纷纷归降苏定方,眼见胜利在望,阿史那贺鲁唾手可得,意外发生了。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时间天地一片苍茫,望着漫天大雪,苏定方毅然宣布乘雪追击。
在双河,苏定方与南路的阿史那步真成功会师,两军随即合兵一处,加紧推进。
在连续的昼夜兼程之后,唐军逼近了金牙山,也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西,前哨终于传来了利好消息,阿史那贺鲁的营帐就在百里外。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苏定方立刻挥军掩杀过去,对于阿史那贺鲁而言,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好不容易一路收拢了数万部众,不一会儿就被唐军再度打散,阿史那贺鲁这回仅带上儿子,女婿等寥寥数人往石国的方向逃窜。
苏定方追至碎叶水,也就是今天尔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境内的楚河流域,尽夺其众。
阿史那贺鲁最后逃到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西北的苏咄城,被城主诱捕,最终由萧嗣业带回并押回长安。
李治特赦了他的死罪,顺便给他办了个长安户口,最终老死长安。
显庆二年12月11日,唐朝政府在西突厥故地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之间设置了昆陵都护府;在咸海与伊塞克湖之间设置了濛池都护府。
其中前者以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兴昔亡可汗,负责管理西突厥东部的五咄陆部落;后者以右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都护,继往绝可汗,负责管理西突厥西部的五弩失毕五个部落。
从永徽二年开始到显庆三年,唐朝历时八年,经过梁建方,程知节,苏定方三将的三次征讨,终于解除了陆上丝路的最大隐患——西突厥。
唐帝国的西部疆域也由此扩展至中亚地区,与同时期的另一大帝国波斯相接壤。李治终于完成了一项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实现了父亲李世民未了的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