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民族乡脱贫攻坚,游子归乡助力脱贫
督导民族乡脱贫攻坚,游子归乡助力脱贫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最终在广州安家落户,杨海文的成长历程令人羡慕。然而2019年8月,已是一位年轻父亲的他毅然申请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兴宁,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担任广州驻坭陂镇汤一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33岁的杨海文是梅州兴宁人,从小在梅州长大,2010年他从梅州嘉应学院毕业。在深圳打拼两年后,2013年他来到了广州,成为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药师,在广州安了家。统筹/徐静、王晨阳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为73家贫困户挂图作战
杨海文
汤一村光伏文化长廊
了解第一书记扶贫故事,请扫二维码。
在精准扶贫中实施挂图作战,建设兴宁市首条光伏文化长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在梅州兴宁坭陂镇汤一村,33岁的广州驻村第一书记杨海文在当地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老家就在兴宁,老家距离帮扶村只有一小时车程。去年,已经做了父亲的他毅然申请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兴宁,担任广州驻坭陂镇汤一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统筹/徐静、王晨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为73家贫困户挂图作战
33岁的杨海文是梅州兴宁人,从小在梅州长大,2010年他从梅州嘉应学院毕业。在深圳打拼两年后,2013年他来到了广州,成为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药师,在广州安了家。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最终在广州安家落户,杨海文的成长历程令人羡慕。然而2019年8月,已是一位年轻父亲的他毅然申请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兴宁,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担任广州驻坭陂镇汤一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在杨海文看来,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战役,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应该取得胜利。“我想到排兵布阵要有地图,就根据汤一村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布情况在地图上精准定位标记,并把家庭情况、帮扶措施、结对帮扶人等信息嵌入地图中,同时在村发展的产业也在地图上一一列举。通过精准定位,我对每一户贫困户姓名情况都很快做到心中有数,扶贫不留死角。”杨海文说。
挂图作战之后,杨海文将老乡们的生活放在心上。有一户贫困户老两口身体不好,其中还有一位是残疾人,老两口平时还要挑水浇菜,杨海文获悉后自费给他家买了五十多米的水管,这样就可以从家里的自来水接到菜地进行浇菜。
医疗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
利用在医疗系统工作的优势,杨海文还持续推动广州的医疗资源来到汤一村。
据悉,作为坭陂镇汤一村定点帮扶单位,杨海文所在的天河区卫健局多次进行工作调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投入扶贫引导资金12.89万元建设了标准的村卫生站,援助一批医疗设备。同时,依托村卫生站,该局还派遣医疗团队每月定期到村开展医疗义诊活动,并结合村民需求,不断加大为民服务的力度,确保义诊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上病。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汤一村已举行义诊28次,其中大型义诊活动3次,在义诊活动中村民就诊人次超过3500人。
今年,作为文化扶贫的一大亮点,杨海文还推动举办了一场“同心汤一奔小康,不负韶华贺新岁”2020年汤一文艺晚会,积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
2019年,汤一村已达到相对贫困村退出标准,全村共73户210人贫困人口100%退出相对贫困人口,实现历史性新突破。
打造兴宁首个 光伏文化长廊
“我是驻村第一书记,而我在兴宁的时间是有期限的。我是一名党员,应该加强党建引领作用,把汤一村党支部打造成具有战斗力的组织,并通过壮大村级集体产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让杨海文产生了紧迫感,他带领村民打造了坭陂镇汤一村光伏文化长廊,成为兴宁市首条光伏发电长廊。
这条光伏长廊全长190米,项目由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健康局帮扶,首次采用“镇三资平台 招标代理公司国内公开招标”的招标建设,也是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EPC)资金与广州市扶贫引导资金互补的典型做法,将村内杂草丛生的西沟河边改造成百姓休闲的文化长廊,建设的电站容量为152.55KW,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村级集体收入实现提质壮大。
同时,杨海文还在村里推动发展食用菌产业项目。根据市场调查,他结合村情实际,采用“合作社 研究所 贫困户”模式,鼓励有劳动力贫困户室内种植鸡枞菌、虎奶菇等食用菌项目,由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提供技术并推荐合作社提供种菌,目前共有29户有劳力贫困户参与种植,打造种植示范点。为了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问题,杨海文推动村里设置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从贫困户家庭成员中聘请保洁员从事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为8名贫困人员稳定增加了近12万元的收入。
汤一村小档案
汤一村位于兴宁市南部,距离坭陂圩镇3.6公里,距离兴宁市区13公里,有6个自然村共27个村民小组,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17669元。
截至2020年6月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09人。按属性分,一般扶贫户30户114人,低保户31户84人,五保户11户11人。按有无劳动力分,有劳动力贫困户46户共172人,其中有劳力75人(外出务工25人,在家务农29人,本地务工21人),无劳力户26户37人。目前有残疾户26户27人,危房改造22户(2017年改造11户、2018年改造11户),在校学生49人(含学前教育5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134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