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棉纺织厂的稿子400字作文:难忘的上虞丝厂

关于棉纺织厂的稿子400字作文:难忘的上虞丝厂其工艺流程为: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验。前四个工序是对蚕茧的加工,为缫丝作准备,往往专设“选茧“和煮茧”车间。缫丝是中坚工序的中心,设最重要的缫丝车间;其后是小筒丝转换成标准大筒的复摇和整理绞股丝工序的复整车间;最后,白厂丝通过检验包装入库。白厂丝(生丝)的生产,是指以蚕茧原料投入生产至蚕丝包装入库出厂的全过程(见生产工艺流程图)。丝厂开业(车)前,萧山东升丝厂又派来金仙花等五位技术骨干。经过四个半月的奋力建设,1967年3月16日,有40台(800绪)立缫机、复摇机42窗,年产能力达20吨白厂丝规模的上虞丝厂顺利建成投产。新建的丝厂位于镇中心,占地11216.63平方米,一排排斜坡屋面的车间,清水墙钢木架、坐北朝南整齐硕实。全厂区呈长方形,仅缺东南一角(即钱家弄23号的浙东新四军北撤会议遗址)。正南的厂门外是庙弄口,向外50米就到丰惠老街及街河;西面是环庙弄(旧叫城

地方国营上虞丝厂,曾经是丰惠(老县城)三家全民企业中的老大,在上虞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安置就业、纳税盈利创汇、就地转化桑农特产(蚕茧)多方面作过重大贡献;也助力成就了丰惠当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关于棉纺织厂的稿子400字作文:难忘的上虞丝厂(1)

1966年的国庆节前,中共上虞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省计委的定向规划,决定投资10.8万元在丰惠镇的城隍庙旧址筹建上虞丝厂,项目于11月启动。这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虞第一家地方国营丝绸企业,是省政府优化浙东地区农桑经济的综合考量。当时,上虞的地方工业寥寥无几,蚕桑是上虞的传统农特产,虞南及娥江沿岸有大量农户种桑养蚕,以蚕茧为原料创建缫丝厂无疑成为一方扶农兴工的良策。

其时,“文革”已然开始,庆幸的是上虞仍在抓经济建设。“大跃进”教训,“四清”运动的教育,都让干部群众视良田为命脉,改造旧庙宇、勤俭节约办工厂,自然受到莫大的拥护。

建设中的丝厂,在庙中心的大殿处安装缫丝设备;周边厢房用作仓库、办公。招工与建设几乎同步,从丰惠、城东、皂湖等周边地区招收的158名亦工亦农工,由老师傅朱幼仙、顾雪英(1975年任党支部副书记)带队到萧山东升(坎山)丝厂培训。缫丝等技术岗位的职工实足培训了三个月,部分附工培训一个月后即返厂参加安装建设。

丝厂开业(车)前,萧山东升丝厂又派来金仙花等五位技术骨干。经过四个半月的奋力建设,1967年3月16日,有40台(800绪)立缫机、复摇机42窗,年产能力达20吨白厂丝规模的上虞丝厂顺利建成投产。

新建的丝厂位于镇中心,占地11216.63平方米,一排排斜坡屋面的车间,清水墙钢木架、坐北朝南整齐硕实。全厂区呈长方形,仅缺东南一角(即钱家弄23号的浙东新四军北撤会议遗址)。正南的厂门外是庙弄口,向外50米就到丰惠老街及街河;西面是环庙弄(旧叫城隍庙弄),两条只隔几间屋面的小庙弄和大庙弄垂直于它,由此向西接壤县前街;西北的丰惠区公所和丰惠镇政府,就在它的弄对面;隔丰城路相望的东首,前有丰惠医院内的孔庙、后有文体广场、电影院、文化宫及农贸市场。靠北的新建路,东连老汽车站西接镇政府,路北是一大片渐远渐隆的水田桑地,一直延伸到四十里运河。

新生的丝厂,为古老的县城注入了盎然生机。昔日的袅袅香火处,烟囱矗立、热雾蒸腾、缫机“唰唰”、丝绪飞转,好一派人勤车忙、干群同心搞生产的景象。当年年底,就生产白厂丝13.71吨,创利5.86万元,收回了建厂投资的50%,真可谓多快好省成效大、立竿见影业斐然。新年伊始,为保证生产,县工业局又商调余姚、绍兴的蚕茧供应,浙东首家缫丝厂一枝独秀,万众瞩目。1968年2月,随着下管收茧站建成运营,茧料收储点也布局开始。从此,上虞丝厂的生产运营步入了正常轨道。

白厂丝(生丝)的生产,是指以蚕茧原料投入生产至蚕丝包装入库出厂的全过程(见生产工艺流程图)。

关于棉纺织厂的稿子400字作文:难忘的上虞丝厂(2)

其工艺流程为: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验。前四个工序是对蚕茧的加工,为缫丝作准备,往往专设“选茧“和煮茧”车间。缫丝是中坚工序的中心,设最重要的缫丝车间;其后是小筒丝转换成标准大筒的复摇和整理绞股丝工序的复整车间;最后,白厂丝通过检验包装入库。

上虞丝厂最初的缫丝车间都由立缫机组成。立缫机由缫丝台面、索绪装置、接绪装置、鞘丝装置、络交机构、卷绕装置、停丝装置、干燥装置、传动机构和水龙头、蒸气阀门等组成,每台20绪单班一人操作。这里的“绪”指生丝的根数,每绪丝由7—10根茧丝组络而成,一般春茧7、8粒,秋茧常多于10粒。热气腾腾的缫丝台面按装着缫丝槽、索绪锅、有绪锅、理绪锅、蛹衬锅,分别放盛缫丝用的无绪茧(这里的绪指茧丝的头)、有绪茧、正绪茧和缫剩下来的蛹衬。锅里热水吹着气泡,白茧随着沸水上下滚腾沉浮;透过热雾,缫丝女工的双手分秒不停地入水撮茧、索绪、集绪、添绪、接绪,还要间歇地放气加水以保证各锅内的水温水位,可以讲非眼明、手快、心到、点准,就缫不出好丝。

关于棉纺织厂的稿子400字作文:难忘的上虞丝厂(3)

每逢盛夏,室外高温酷暑,车间内湿、热、闷,车间内雾漳一片,蚕蛹臭气扑鼻;室内不能装冷气、车位边不能吹风扇。女工们8小时内一刻不停地走动在2米操作台前,上操转动不停的20筒丝绪,下理热锅中的粒粒白茧;飞丝流水、左右开弓、汗流浃背的劳动情景象,非身临其境,便无法描写全真。尽管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那时,虽然员工的人均月工资只有16.82元;但这第一代缫丝工却无比地珍视,艰苦、艰辛更算不了什么。不少老职工一直缫丝到退休。像坚守岗位的徐丽娟,岁近50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乃当之无愧。

在“文革”中诞生的上虞丝厂,虽说开局良好,但政治运动的影响难以避免。1968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是年5月,丰惠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丝厂,正常的工作秩序始受干扰。9月30日,上虞丝厂革命委员会成立。10月,国家干部徐惠新被作为“漏划地主”受揪斗,生产负责人曹秀清作为“三反分子”被打倒,厂革委会第一副主任陈尧根也遭揪斗、关押,高耸的围墙终于挡不住疾风狂雨。好在丝厂第一代职工全从周边农村招来,这些刚跳出农门的青年男女,对党和政府、对领导多怀着感恩之心;他们以厂为家,视精技术、勤劳动为本分;任凭政治风云变幻,照常心无旁骛工作。尽管领导班子几近瘫痪,但生产还在继续,班次照常运转。为了挽回因大会小会而受损的定额产量,全体职工竟在东升丝厂师傅的自发带领下,各道工序紧密配合,自觉地做起八小时外的“忠字班”;“抓革命促生产”在上虞丝厂创造了奇迹。是年,生产白厂丝18.38吨,创利10.99万元,还首次缫出了五批13/15细条份3A级高品位出口丝。

1969年“文革”在深入,丝厂主要领导继续被关押,东升丝厂援建人员回厂参加大批判活动。当年产厂丝19.6吨略增,因非生产性开支多了,创利却降至5.07万元,效益明显下降。次年搞“二忆三查”,省、地、县三级革宣队进驻,在查证所谓的“丰惠镇地下黒司令部”问题中,陈尧根同志终被澄清获解放。然后开展的增产节约多贡献活动中,缫丝工2人做三车,煮茧工带推茧,一人兼双职,生产明显回升,全年生产白厂丝21.70吨。

1971年开展整党整风运动。通过群众评议,于8月31日成立上虞丝厂党支部。全体党员在生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快被党组织激发,生产趋于稳定,当年生产白厂丝22.79吨,利润7.9万元。1972年八月份久旱无雨,因街河干涸供水停而被迫歇产7天。也许是“人定胜天”的思想激励着干群一心抢抓生产的热情,当年产白厂丝27.39吨,利润7万元,效益影响不大。

1974年,批林批孔批周公开始,职工队伍人心涣散,生产处在半停产状态。是时,立缫机虽已增置84台(1680绪);但当年却亏损了3万元。期间,由于多年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影响,职工的劳动观念出现偏差,造成“有煤不生产,茧子任霉烂,口吐毛丝堆成山,外销返丝满屋关,半年亏损10余万”的严重局面。对此,县委十分重视,在认真贯彻国务院(75)113号文件精神的同时,年中调来曾任县妇联主席的孟彩昭同志为厂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加强后的领导班子,整顿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动职工献计献策,组织“大会战”“贡献班”。将2000多包积压的霉烂茧,除一部份调运到省外,其余均由本厂整理自缫,完成了当年45吨白厂丝的生产任务,当年减亏到4.3万元。1976年,面对仅有65·38%白厂丝正品率,严抓质量,努力恢复生产,终于制止了亏损。是年,丝厂办起了职工夜校,专请丰惠中学老师为文化偏低的职工补课。

纵观“文革”期间的丝厂,面对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生产有起伏但无完全停产,还出现加做“忠字班”“贡献班”的义务劳动。充分说明这批视“劳动为衣食之源”的丝厂员工是那样的质朴纯粹。全厂干部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满着正能量。

1976年10月,十一岁的丝厂迎来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喜讯。当年,丝厂恢复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各车间主任、技术员均听从厂长指挥。此后,上虞丝厂步入了产量年年高,利润年年超的黄金十年。1977年产白厂丝45吨,创利润9万元,拔乱反正一举扭亏为盈。1978年,开展“揭、批、查”清账理财活动,看着清晰透明的财务账目公示,全厂职工心清气顺、团结一致,大打质量翻身仗,4A/5A级高品质白厂丝成为出口创汇主打产品。当年生产白厂丝54吨,18万元的利润比上年翻番,丝厂被评为全县“工业先进单位”;生技科长陈美娟被评为全省缫丝操作能手,翌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为稳定丝绸行业生茧原料供应,1979年起,丝厂拨出重金,抽调力量,狠抓蚕桑基地的建设。是年,上虞蚕茧产量首破一万担,成为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同时,丝厂在丰惠南门外溪滩挖建沉箱井一口,通过自然沙滤,清澈透亮净纯的大泉井水,成为优良的制丝用水,也成为丝厂职工饮用的天然矿泉水。是年,缫制成功七粒春茧5A级20/22D高品位出口丝10件、4A级品位出口丝104件,出口创汇197万美元,首鼎全县创汇大户。

进入80年代,贯彻缫丝质量新标准,开展次茧缫好丝,攻克偏差关活动。1981年9月,投资41万元,缫丝扩容到立缫机126台(2640绪)规模。同月,为提高了白厂丝出口创汇能力,进行工艺改革,改原来的短绞丝为长绞丝。全年生产白厂丝65.03吨,利润首破30万元大关达到34.5万元。是年,丝厂的四层新办公楼拨地而起、厂区东北角开设了宽敞气魄的后大门;从此,丝厂的三卡、“跃进”货车和“拉达”小汽车,承载着茧丝、煤炭和兴盛的业务,由这条约5米宽的新建路进出,常年车水马龙的景象,一时被人们喻为古城的“丝绸之路”。

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1980—1981两年中,丝厂新招年轻女工135名。这些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女青年,初到丰惠丝厂,个个兴高彩烈、神色飞扬。每逢夜幕降临,姑娘们或结群或鱼贯地逛街看电影,蓬勃的青春朝气,似乎给丰惠古城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诚然,她们能跨进国营全民企业是幸运的,因为当时上虞厂少就业难,城镇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能直接工作确实不易,很多上山下乡、边疆农村插队知青都还在为回家工作而奔波呢;虽说高考的大门已经开启,真能成为“天之骄子”毕竟少之又少。因而,能通过居委会、乡镇及县劳动人事部门三级严审而被分配到上虞丝厂,也算是佼佼者。看她们喜气洋洋地上下班,似乎幸福美好的前程就在眼前。

这批新一代的丝厂人,确也不负期望。她们中极大部分,不久就成为生产能手和业务骨干。1983年5月,县计经委下达的缫制6A级出口丝攻关项目,厂部立即精拣人员,精设工艺,精择原料,精心技术辅导,精心维修设备,精心组织作训;部署二班80名优秀缫丝女工,集中到20组(台)立缫机上;在厂技术人员(有丝绸学院毕业生)的带领下,这支攻坚主力军,发扬不怕苦累、精益钻研、连续奋战精神,终于通过25天努力,提前缫出了首批6A级高品位生丝,攀登了上虞乃至全省缫丝质量史上的最高峰。7月,丝厂实行缫丝工超额计分计奖制度,缫丝工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10月,省丝绸公司因外销需要,4次来电,要求丝厂安排生产6.5吨30/32粗条份4A级高品位出口丝;在茧质差、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的情况下,再次按时完成了这一特急任务。是年,上虞丝厂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白厂丝出口厂”证书,生产的“梅花”牌Z/30长绞装白厂丝大部销往日本、西欧、香港等,保持着全县创汇大户地位。

1984年,随着市场开放、周边县市缫丝厂有所增多,原料茧不足、茧质差、停电多、费用高成为四大难。然上虞丝厂通过企业整顿、健全完善岗位经济责任制来克服困难。当年白厂丝产量68.01吨,利润42.65万元,两项指标都有一定的增长。翌年,丝绸行业全线滑坡,白厂丝产量受限,为避免企业效益下降,厂内由锅炉小组率先实行能耗承包,当年节煤135吨;同时强抓质量关,使正品率达到99.95%。并调整经营方向,开拓“一业为主(白厂丝)多种经营”的双驱产业,增设日化、丝织产品和综会服务部,仍使企业保持稳步发展。再经县计经委批准,试行工资总额与上交利润挂钩浮动的考核办法。是年,蚕茧收贮体制改革,改由本厂经营为委托供销部门“三代”(即代收、代烘、代运)。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年生产白厂丝70.42吨,利润40.3万元,每百元产值提供利税23.95元,在生产类工业企业中仅次于叶腊石矿、化工厂和酒厂,经济效益继列全县国营企业前茅,获得县府表彰和县长奖励。

1986年2月,集农、工、商、人、财、物于一体的县丝绸公司成立,丝厂成为其下属企业。蚕茧收储供应职能,由供销社易手丝绸公司经营。其时,仍依行政区域向桑农收购蚕茧,茧价由政府决定。同年底,丝厂新装缫机30台,产能扩大到150台(3120绪)、年产白厂丝90吨。同时,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358名一线生产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制,职工收入增加了,全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有衰转盛。那一年,领导干部的“四化标准”如春风般吹进工厂,院校科班生被任命为厂长,也有优秀缫丝女工,经公开考试择优选取入职厂部重要科室;唯才是用,自时始终。是年9月起,实行厂长负责制,机构设置重大调整,厂长集人、财、物与生产管理为一身。

关于棉纺织厂的稿子400字作文:难忘的上虞丝厂(4)

1987年9月,丝厂恢复奖金制,缫丝工实行按五项小指标考核记分计奖,一线职工的收入明显超均值。同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竟赛和“双增双节”活动,因成绩显著,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双增双节先进单位。这年,又缫制出一批6A级高品位生丝,厂丝销俏可喜可慰,但丝绸产品供求受市场制约转疲迹象初露端倪。这一年,丝厂与上虞丝绸印染联合总厂、丁宅丝厂的技术输出和联营的协议还在进行中。

1988年,白厂丝继续走俏,但周边和各地新建丝厂的不断涌现,茧料茧价市场的放开,蚕茧大战继而爆发。行政性的县丝绸公司的行政干预无能为力,价格杠杆却又相对滞后,导致上虞优质茧源不断外流,茧质下降茧价上升助推成本提高(每百公斤厂丝成本由1967年的2276元升到7336元);好在丝价也是同步上升,财务部门又向上争取到实行双效益与工资增长挂勾机制;为稳定缫丝队伍,生产车间屋顶安装了喷水降温装置,职工生产潜力被进一步挖掘,全厂效益还是有所提高;当年生产白厂丝90.58吨,创利88.21万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同年梅花牌Z/30白厂丝被评为绍兴市优秀产品。是年,虽然生产线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但随着市场经营放开,未同步监管的职场、营销自会节外生枝。

1989年国民经济滑披,白厂丝销售疲销又质量下降。为扭转被动局面,丝厂召开誓师大会;并从科室抽调技术骨干充实生产第一线,加强管理和技术指导,经过2个月苦战,终于再次缫出了4A级高品位出口丝4.22吨;到年底,不仅白厂丝质量回升,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而且管理秩序改善,企业仍获市级先进。

临门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上虞丝厂,廿三年间共生产13/15D、20/22D、19/21D、19/21D、27/29D、30/32D各种规格白厂丝1175.5吨,创税利1215.1万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112.6倍。此前,上虞丝厂的主产品--白厂丝由浙江省丝绸公司定额包销;嗣后,厂丝销售全部被推向市场,茧料供应由县丝绸公司掌握,蚕茧购销市场已经放开,收购本县桑农的茧子也要围追堵截。这样成本高企的茧料再由丝绸公司加利点而转卖给下属丝厂;况且,这个似经营又象行政的县级公司,超百人的营运费用也可想而知,白厂丝的成本自然被推高。不过,无论是主产品白厂丝还是副产品丝棉,其价格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记得那时的丝棉仅10元钱一斤,做一床4斤重的丝棉被不足60元,而同样规格的棉被,如今商家卖价均在三千以上。试看今朝虞南,鲜红桑葚满垄挂、难觅农家蚕茧踪。昔日众多的丝绸厂家,本域已消声灭迹,省内也门雀可罗。难怪床上必用品的丝棉被,由昔日“家门燕”变成了今天的“朝堂客”。

上虞丝厂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其量产、规模和队伍建设都到鼎盛期。全厂有立缫机234台,复摇机240窗,煮茧机2台(其中不锈钢1台),208笼剥茧机2台,触蒸机1台,汰头机1合;2吨链条锅炉2台;120瓩、75瓩发电机各1台,120KV变压器1只;另有丝织机12台,年生产白厂丝百吨上下,各类织物8万余米。机构设置二办、九科、五车间;全厂员工694人中包括国家干部21人,高工、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等各类专技人员23名。其中有大学本科生4人,大专生5人,中专生12人。另有跃进3吨货车和1.5吨工具车各1辆,苏联产拉达小轿车1辆。上虞丝厂的产能、厂房、机动设施及技术力量,具备缫丝企业中型规模;就象蚕蛹这种下脚料,都是一票难求的稀罕物。

1991年后,上虞曹娥经济开发区启动。按上级部署,上虞丝厂以一己之力到现曹娥街道聚英路区块创办自动缫分厂;为此,管理人员兵分二路,主要领导主抓新厂基建。时值沿海地区工业项目遍地上马,现状是一方面基建所需的水泥钢材连高价都买不到,另一方面各建筑队伍为争夺项目大显身手。丝厂本小负荷重、利薄开支大,银行的贷款、丝绸公司的茧款及大量的建设款项,都记在母公司的账上。尽管这样,1992年在南街原商校地块为职工建造集资楼1幢,1994年还能量产白厂丝159吨,临街的两排底层厂房还改建为商业房出租。次年起,整个丝绸行业步入不景气;也就在此时期,厂级领导层改换,主要领导由外行业调入;至1996年,丝厂连续两年扩大亏损面。也许是为了新厂轻装运转,也许是为了让丝厂人仍做专业的制丝事;按照上级要求,1997年9月后,欠贷累累的上虞丝厂进入到转制程序的深水期;10月,新老两厂分离;10月12日,丰惠的上虞丝厂转制为职工人人有股份的上虞制丝有限公司;但面对大额的农行贷款、丝绸公司茧款及其衍生的利息负担,企业步履维难,曾经长期盈利纳税、为银行存款生息的丝厂,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想不到,当时新生的上虞制丝公司仍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披荆斩棘、而今迈步从头越。因此,他们计画了使企业轻装上阵、突出困境蓝图;他们曾向市政府报告要求享受扶持政策,也曾不懈地向银行沟通纾缓还贷。然而,1999年的国企体改风潮已席卷全国,所谓的上级丝绸公司,也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久,上虞制丝有限公司随全市丝绸行业被列入市首批国营工业企业改制行列,经清产核资,丝厂地盘上的厂房、设备及几幢悬置厂外的集体宿舍等所有资产,全部被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收,终被跨界收购。全体干部职工领取了身份置换(工龄买断)的安置费。据说,厂管理层此时感受最深的是无奈。据说,老厂曾新开到虞丝联园区(丰惠),部分员工有幸被选拣到那里务工,虽说厂牌未有易名,新主人自然是民营企业家,结局自然也是名存实亡。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个在庙宇宝地上创造了几十载辉煌效益的,在生产技术、财务管理、安全、后勤和福利多方面曾领先全县工矿企业的上虞丝厂;这个职工宿舍遍布全镇,食堂、医务室、幼儿园、开水房、浴室、图书体育室等设施齐全的“五讲四美春常在”文明工厂;这个曾经为镇容街道建设、水厂建设、程控电话建设、学校建设等众多社会公益捐赠钱财的慈善工厂,2000年后,终于蜕变为丰惠镇第一个住商楼盘。

百年老店本稀少,企业兴衰也常见。生于“文革”、长于“拨乱反正”后的地方国营上虞丝厂,能够在一个个政治运动的旋涡中破浪前进;却在市场经济的开放潮中折帆沉舟。对此,笔者借得《悠悠丰惠》一席之地,依此史例为凡,在缄读者的同时,若能为当今企业的经营决策、立项把控、科学管理及市场驰骋作镜鉴,乃心意所仪。

作者简介 ▏王炎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史志室《上虞市志》编辑,梁湖乡贤研究分会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