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美古村落:四川33户人家小山村进入
四川最美古村落:四川33户人家小山村进入2014年,四川省旅游局在全省开展乡村旅游提升试点行动,顺龙乡幸福古村以其独特的古村落资源,被列入2014-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提升试点13个项目之一,并作为省旅游局直接联系点。改变,源于2014年。↑彩虹下的丹棱县幸福古村。徐新祥摄如今回归成热词农房变民宿两月收入超十万
6月5日早上,四川眉山,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龚家大院79岁的主人龚绍荣吃完早饭,坐在青石板铺成的院坝中的长凳上,头顶一大片黄桷兰,享受着慢时光。
顺着蜿蜒石板路前行,路边各色水果压满枝头,伸手可摘;山野清风徐来,跨过小河的古桥布满青苔,桥下河水潺潺。河边水车随着流水转动,发出嘎嘎声响,仿佛述说着当年盐铁古道的繁荣景象。
↑幸福古村
2019年6月10日至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将在四川眉山举行,届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专家、学者就将前往这个叫做幸福古村的地方,将其作为历史村镇发展的样本参观考察。
↑彩虹下的丹棱县幸福古村。徐新祥摄
如今回归成热词
农房变民宿两月收入超十万
改变,源于2014年。
2014年,四川省旅游局在全省开展乡村旅游提升试点行动,顺龙乡幸福古村以其独特的古村落资源,被列入2014-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提升试点13个项目之一,并作为省旅游局直接联系点。
在城市化背景下,很多村庄面临衰亡,因为交通等原因,村落基础很差,政府和企业信心不足。而丹棱县政府先后组织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进村道路铺装、农房风貌改造、3.5公里游步道建设、民宿改造、景观提升等工程。
随后,四川川旅锦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旅锦江)与丹棱县人民政府开始了幸福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先后被建了起来。
大刀阔斧的建设,原本以为能够让流失村民回归家园,在家乡创业。但让川旅锦江幸福古村项目负责人谢舜川意外的是:这样的好事,一开始,没有一家农户愿意。“这样一个山沟沟的穷乡村能发展起来吗?”很多人心中有这样的疑虑。
↑龚绍荣老人坐在自家大院门口享受慢时光
这个时候,龚家大院的主人——龚绍荣老人站了出来。曾任顺龙乡乡长的他隐隐觉得:“这对自己、对大家、对保护这个从小长到大的村庄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抓不住,再过些年头,村庄可能就没了。”
龚绍荣家两层的小楼共7间住房,他说服了家里人只留用了2间,其余的5间租给了合作社改造:卫生间重新装修,房间铺上木地板,添置木质家具,100多平方米的院坝种上了黄桷兰、七里香。
经过打造,龚绍荣和村里其他三户人家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房,摇身一变成了民宿。
2016年3月,幸福古村开村迎宾。游客倒是来了,但看了,又走了。原因很简单,村里找不到吃饭的地方。龚绍荣又率先动员起了他在城里开饭馆的孙子、孙媳妇一家人回来创业,开办农家乐。
龚绍荣既是服务员更是讲解员,讲古村的前世今生,讲古村的风土人情。吃的,住的,看的,都有了,龚家院来的客人不走了。那个春天龚家院天天门庭若市,两个月时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丹棱县幸福古村驻村第一书记严江说,截至目前,幸福古村33户人家全部加入合作社,外出务工的壮劳力回来了十余人,占村总人口的10%,还有一些人已经跃跃欲试。目前,古村发展民宿4户,农家乐12家,从事旅游业人数60人,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归来,成为幸福古村的最热词。
↑幸福古村航拍图。徐玉婷摄
B/揭秘
有基础
省内这样完整的农耕村落并不多见
从2016年3月起,幸福古村3年共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0万元,其中村民农家乐餐饮、休闲和土特产销售收入约900万元。如今,幸福古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村庄、全国绿色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2019年6月10日至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将在四川眉山举行,幸福古村是两个参观点之一。
为什么会是幸福古村?
众多受访者给出了四个字的答案:“古村姓古”。
刚到古村,川旅锦江公司幸福古村项目负责人谢舜川就眼前一亮:幸福古村没有工业、商业痕迹,村民还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民俗,种植着玉米、红苕、小麦、油菜,犁田用犁头、耙子,挖土用锄头,挑土用箢篼、扁担,脱粒用拌桶,晒粮食用晒簟、风桶,运输用箩篼、背篓,遮阳用草帽,避雨用斗笠、蓑衣,走路穿草鞋……
在村民家中,随处可见屋檐下挂着成串的玉米,院子一角堆积着一捆又一捆的柴火,院子里,锄头、石磨等用具应有尽有……
“可以说,在全省范围内,有这样比较完整的农耕文明的村落都不多见。”谢舜川说,距丹棱县城12公里,距成都也在2小时车程内,加上村里自带的条件,村民与古村共生关系的活力,他们信心十足。
↑一群游客从水车旁的古桥上走过
有政策
坚持古村姓古 铺地红砂石也要找一样的
实际上,在保护村落的过程中,不乏被改造的先例,但很多要么像遗址一样被纯粹地保护起来,要么又打造得千篇一律,甚至过度商业化了。幸福古村改造有了基础,还要有方向,如何改造?改成什么样?
相对于其他村落,幸福古村的村民们依靠种植水果,几年前就人均收入过了万元。“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村民们对村落的改造条件,自然要求就高了,一般的改造,村民直接就拒绝了。”严江说。
经过省内外知名设计专家碰撞,“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保护性开发原则一出来,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同,相关工作也得以迅速启动。
在这其中,对政策的贯彻落实显得极其重要。
6月5日,为了几十块红砂石板,丹棱县顺龙乡党委书记张延东和乡长万节在中午吃工作餐时,还在不停打电话寻找。“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坚持修旧如旧、质朴原乡,找几十块材质相同的石板困难,但材质不同,让村子失去了‘古’味,这更是得不偿失的事。”
“尊重村落灵魂,尊重原乡建筑,尊重传统文化。”在丹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叶斌看来,在秉持中坚持 “古村姓古、留住古味”的理念中发展,让幸福古村没有变为单纯的景观,也没有过度商业化被摒弃。
↑一位村民背着背篓从长着青苔的青石板上走过
有机制
留住原住民 他们多了五重收益
外形有了,如何才能留住古村的魂,继续保持古村的传统?
这个魂,在严江、谢舜川等人看来,就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要继续保持古村的传统,就要让他们继续当古村的主人,参与到古村旅游发展中来。
严江介绍,成立之初,幸福古村就采取了由政府 企业 村民三方合作,采用“租赁-运营-移交”模式。“我们租农户的民房投资打造成民宿,15年后,民宿将移交给村民,村民可选择自营,也可继续交由川旅锦江运营。”谢舜川说。
房屋租出去了,如何确保居民不会离开?
丹棱县政府、川旅锦江、幸福古村三方又先后成立了产业专业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和旅游管理协会四大机构。
“村民种植有经验,就加入产业合作社,村民们的闲置房屋流转出来,就加入旅游专业合作社。”谢舜川说,至于管理公司和管理协会,则是负责整个村落招商招租、营销推广和管理等。”
这样一来,村民们还是村民,房屋的产权还是他们的,地里的收入也揣进自己的包包,但和原来相比,他们多了“五重收益”:房屋出租费用、劳务收益、合作社分红、经营性收益和土地流转收入。
以龚绍荣家为例,民宿开业后,彩色游步道通达到家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停车场、卫生间、垃圾桶、石板凳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除了每年出租农房9000元的租金,龚绍荣孙儿又以3万元向川旅锦江承包了餐饮权,民宿加餐饮一体化。
龚绍荣记得,2018年3月8日那一天,他家接待了61桌客人。“大家排着队吃,从早上10点半就开饭。”严江算了一笔账:61桌就是610人,每人30元的标准,光餐饮就有18300元。这还没有包括五一、国庆等假日以及平时的零单客人。
“一年收入20来万吧。”龚绍荣说。20万元,相当于5年前一家人至少5年以上的收入。但严江还连连摆手:“不止这点哦,老乡长,你谦虚了。”
“村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该种地就种地,该插秧就插秧,收入不断增多,你说,他们还走不走?”严江反问。
↑熊家大院内,以前闲置的农具看似随意地放在院子里
有变化
村民有了好脾气 企业向村民们学种水果
游客逐渐增多,村民们收入也多了起来。但,管理者、游人与村民,三方如何和谐共生,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熊国材夫妇的4间农房改造成了民宿,本以为坐地收租金就行了,但企业有了要求:衣服不准在院坝里晾,鸡也不准放出来。还有些人眼看游客一多,就想把水果零食随意售卖。所以,幸福古村整体运营,农家乐、经营点都有统一规划和安排,村民不能随意为之。
除了居民,游客也难以管理。比如部分游客素质低,损坏果树、偷摘水果,造成了部分村民对游客的负面情绪集聚。还有些客人来了这里,晚上十一二点不睡觉,还大声地吵闹。“住在东边,把西边的路灯也要开着,影响我们睡觉。”熊国材有些不习惯,他只能起来将西边的路灯默默关掉。
为了解决游客增多后和村落共存之间的矛盾,谢舜川开始了疏堵结合:管理人员加深了解村民,同时也给村民们交流环境卫生、文明用语、如何和游客相处等方面的知识。
“有村民因为年纪大了,把种植的果树流转给我们,我们借着向村民学习如何管理果树和他们聊天。”渐渐地,村民们不再在院坝里晾晒衣服。而挂在路边的“偷摘一个水果,罚款200元”提示牌上的字,也变成了“果园主人某某,采摘请联系……”。
严江说,这样委婉的话语,之前村民很难说出口。而今,路边水果频频被偷摘情形没有了,游客进村了,村民们主动请他们吃水果,一些游客甚至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树上直接采摘。
↑熊家大院内,熊国材夫妇生火做饭
迎新生
村落传统保持 游客参与农耕文化
5月27日,村里来了一拨客人,围着村里表演着迎亲习俗的队伍就迈不开腿,手机相机,人人举过头顶。
这还不算,每年冬腊两月备办年货时,有些家人杀猪还要请客,今天你请,明天他请,简直就是“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顿顿当过年”。
遇有诸如娶媳、嫁女之类的喜事,更是要前后热闹几天了。主人家具不够用,众人便各自从家中你扛一张桌子、我出一根板櫈、他背一口木甑去帮忙,一起忙碌,集中吃饭,一两个游客来了,添上碗筷,直接请上桌子。
这样的生活,只能出现在许多游客的儿时记忆里,这也是许多人频繁前来的原因。
“到乡下来,就是想看乡村原本的样子。楼房、瓷砖、水泥路,这些东西我们在城市里已经看得生厌了,而乡村就该是朴拙的,就该是幸福古村现在的样子:房前的石磨,屋后的柴垛,田边上的水渠、青石板路,还有村民们不做作的劳动……”
从成都带着全家来旅游后,李凯曾在一年之内,来过古村三次,每次前来,总能唤醒他儿时在老家乡下的记忆。
有几次,他看见村民在栽秧,带着儿子就下了田,虽然全身泥泞,但收获也不小:儿子学会了栽秧,自己在田中抓到了一条黄鳝和一条泥鳅。上一次抓黄鳝还是李凯读小学四年级时,母亲总是一边责骂一边洗着衣服,笑眯眯看着他把烫熟的黄鳝往嘴里放。
丹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永枢认为,每个地域独有的历史根脉、灵魂、神韵,而靠这样的水土滋养出来的人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呈现出相似的精神气质。如果离开或失去这样的水土,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
有时候,79岁的龚绍荣觉得,这么多年,古村一直没有变,还是和小时候的样子,有时候他又觉得,古村好像自己一样,虽然年轻起来了,但墙上的篱笆,地里的水果,熟悉的面孔,大家的方言,该在的东西,都在。
如今,村里一位爱唱山歌的村民也意识到,虽然自己小学都没毕业,但口中唱出来的歌,就是这个村子的文化。“这些歌儿不在了,村子就没有了。”他这样说。
↑幸福古村晨韵。徐玉婷摄
C/思考
村落的未来在哪?
在传承保护与发展打造找到平衡点
踏青赏花、躬耕农事,体验生活……游客们纷至沓来的同时,“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至。
“幸福古村现有餐饮服务的最大接待量约4000人次,环保设施的承载能力约2000人次。旺季期间,游客吃饭上厕所打挤、垃圾污水问题突出,既降低了古村旅游体验感,又给古村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淡季日均游客又仅百余人,许多农家乐都没有生意可做,村民或赋闲、或外出。”
淡旺季游客量落差很明显,如何平衡?
川旅锦江幸福古村项目负责人谢舜川说,幸福古村最大的优势在于原生态,然而文化特色还相对薄弱。这也造成了旅游的季节性较强,这就需要挖掘更多的地方文化,让游客一年四季随时到此,都能有满意的体验。
谢舜川建议,古村可以将日游客量限额2000人次,游客须通过手机终端、热线电话或停车场咨询台预约进村;同时集中服务资源、规范旅游服务,提升进村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
“要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让一座座传统村落形神兼备,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留住我们现实的故乡和精神家园,还任重道远。”丹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永枢表示,下一步,丹棱将深化古村品牌内涵,打造“幸福古村”升级版。
未来,幸福古村瞄准了国际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标准和趋势,采取景区 农户互动合作,丰富新业态,实现景区与农户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共建格局。古村还将实施新村民引进计划,注入新鲜血液,壮大人才队伍;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旅体验活动、创办幸福夜校等方式,活化、传承古村落文化,构建“文化 创意 孵化”体系。
但吴永枢说,这一切均会以幸福古村本身为基础,无论如何,“乡愁”的主题不会变,“古村姓古”的原则不会变,这样的村庄,或许,才是历史村落的未来。
吴海军 余友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