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抽动症的雷区千万要注意,抽动症的四个误区

抽动症的雷区千万要注意,抽动症的四个误区抽动症的孩子症状时有反复,又被告知是一种与神经精神心理行为有关的障碍,有的家长就会很绝望,还会担心自己孩子会不会变傻。如前所述,随着年龄增长,抽动症患儿病情人部分会慢慢缓解。实际上,大多数抽动症孩子发病时,症状并不很严重,多表现为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点头等。当病情进展,抽动症症状也会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如出现摇头、耸肩、用手、扭颈、踢腿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尖叫或秽语等发声动作。这些表现的确让人担忧,但一般不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经过积极治疗,症状改善后还可以正常活动、学习和工作,并不会慢慢变傻。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多动症儿童学习时小动作比较多,但这些小动作一般不像抽动症那样“奇形怪状”,只是动得多。但是,抽动症可以共患多动症,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身上可以同时表现出抽动症和多动症的症状。抽动症不是

孩子时不时挤眉弄眼、甩胳膊、清嗓子、频繁小动作,怪叫……小心,很可能是患了抽动症。

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地、反复地、快速地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多数起病于学龄期,以5~10岁最多见,目前报道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男女患病比率为3-4:1。

儿童抽动症对孩子的学习、人际交往和品格塑造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好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治疗会过于紧张,也容易犯错,盲目跟风,走入抽动症治疗的误区。

抽动症的雷区千万要注意,抽动症的四个误区(1)

误区一:抽动症不用治,等长大就好了!

对孩子出现抽动症的症状,家长觉得无所谓,临床上带孩子来看感冒咳嗽,或者看眼部疾病,但是看病过程中,医生发现这个孩子这种症状特别多,就提醒家长这个孩子有可能是抽动症。家长还不以为然,觉得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不影响学习和睡觉,所以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有的家长对此病要么太过,要么不急,这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误区。

抽动症不是自愈性疾病,所谓的自愈只不过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的表现,并不能代表抽动症已经彻底治愈,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抽动症的症状的确会有好转,特别到青春期之后,大约有50%可能症状会完全消失,还有一部分症状可以变得很轻,不影响功能。但还有20%左右到成年期还会有表现,约有5%还会比儿童期症状加重,如果早期给予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症状加重的几率就会减低。如果长时间不治疗不干预,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抽动症的雷区千万要注意,抽动症的四个误区(2)

误区二:孩子的那些怪动作只是一种坏习惯

一些家长把抽动症状视为一种坏习惯,不仅不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疗反而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要孩子改掉这种“不良习惯”,结果孩子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逐渐加重。还有些孩子甚至患有抽动症几年后,才去医院诊断出来。轻度频繁眨眼、清嗓子、甩胳膊,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不大,家长认为是坏习惯,孩子自己改改就好了,或者被误诊为嗓子不好。直到孩子发出怪叫或更严重的症状,才引起家长重视。抽动症是一种病,不是孩子向谁学来的,也不是孩子故意而为之,更不是什么“坏习惯”,症状的发生是不由自主的。

抽动症的雷区千万要注意,抽动症的四个误区(3)

误区三: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一个病

抽动症和多动症的本质都在于“动”,但是抽动更多表现为肌肉的“动”,而多动更多表现为“小动作”过多。抽动症儿童经常挤眉弄眼,摆头耸肩,甩手抖腿,小动作多得气人,上课时老师也管不住。往往老师会提出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看,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多动症儿童学习时小动作比较多,但这些小动作一般不像抽动症那样“奇形怪状”,只是动得多。但是,抽动症可以共患多动症,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身上可以同时表现出抽动症和多动症的症状。

抽动症的雷区千万要注意,抽动症的四个误区(4)

误区四:抽动症的孩子会变傻吗

抽动症的孩子症状时有反复,又被告知是一种与神经精神心理行为有关的障碍,有的家长就会很绝望,还会担心自己孩子会不会变傻。如前所述,随着年龄增长,抽动症患儿病情人部分会慢慢缓解。实际上,大多数抽动症孩子发病时,症状并不很严重,多表现为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点头等。当病情进展,抽动症症状也会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如出现摇头、耸肩、用手、扭颈、踢腿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尖叫或秽语等发声动作。这些表现的确让人担忧,但一般不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经过积极治疗,症状改善后还可以正常活动、学习和工作,并不会慢慢变傻。

湖南省第二人民儿科薛亦男主任提出: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当出现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提醒时症状会加重,除了接受专业的就医,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习环境。所以家长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抽动症,当孩子出现了抽动症的症状,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供稿: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郭小芳

编辑:石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