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有度方为贤才:见贤亦宜自省
品行有度方为贤才:见贤亦宜自省是是非非需明辨,缘来缘好再相聚。湘江水畔来相遇,遇见师友满堂趣。2018年7月10日7:00,越过橘子洲头掠过岳麓山脉的一米阳光已透过一层薄薄的窗纱将我们叫醒。7:30准时就餐,8:00信步离开酒店,在疏疏落落的斑影里穿过一个个路口,漫不经心地走过一家家店铺,20分钟后站在了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门口,大楼掩映在郁郁葱葱里,夏日清晨的阳光星星点点慢慢地洒下来……在湖南师大历文院院长钟声教授的欢迎词里我了解到长沙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了解到湖南师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将迎来八十周年校庆;新密市教体局马忠臣局长一句“树大志,做大事,成大师”令我激动不已,忽忆起:当年毕业之际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做教师就要做教育专家”——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第五个年头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届学生现在正忙于填报高考志愿,自己的第一个毕业班也正等待着高中录取通
见贤亦宜自省
2018年7月9日11:28 G83列车从郑州东站出发——2018年7月9日14:40,G83列车到达长沙南站——湖南师范大学新密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素能提升培训之旅正式开启——
17:00,通程麓山大酒店,安排就绪。
17:30,湖南师范大学参观队伍集结。
2018年7月10日7:00,越过橘子洲头掠过岳麓山脉的一米阳光已透过一层薄薄的窗纱将我们叫醒。7:30准时就餐,8:00信步离开酒店,在疏疏落落的斑影里穿过一个个路口,漫不经心地走过一家家店铺,20分钟后站在了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门口,大楼掩映在郁郁葱葱里,夏日清晨的阳光星星点点慢慢地洒下来……
在湖南师大历文院院长钟声教授的欢迎词里我了解到长沙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了解到湖南师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将迎来八十周年校庆;新密市教体局马忠臣局长一句“树大志,做大事,成大师”令我激动不已,忽忆起:当年毕业之际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做教师就要做教育专家”——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第五个年头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届学生现在正忙于填报高考志愿,自己的第一个毕业班也正等待着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时光荏苒,光阴似箭,看着203教室里和自己一起参加培训的当年自己的高二、高三老师,一时间分不清自己是老师还是学生,但我确定,当初如果没有她们,就不会有今天这个站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地念着自我介绍的藏头诗的我。当初的梦想还是梦想,而且会一直都是,哪怕“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又有何妨!但如今的我敢自豪地说“老师,当初您教给我的,我一直都在努力教给我的学生,我不曾辜负您当初的教导”。
今日我骤然冒出一身冷汗,还好还好从不曾真的骄矜,原来身边优秀的人那么多,原来真正有才华的人都是那么低调。
湘江水畔来相遇,遇见师友满堂趣。
是是非非需明辨,缘来缘好再相聚。
——大隗二初中马丽晓老师
钟灵毓秀湖湘地,文化绵延古与今。
先贤哲思启后代,今人学者多如云。
精研广授布德泽,高山之风沐豫人。
我辈虚心勤领受,同铸湘豫教育魂!
——新密一高卢东风老师
相见欢·和陶妙如老师
越千里赴湖湘,溱洧邦,齐聚师大妙如讲良方。
三论章,一意长,终难忘!相遇大师携手育栋梁。
——新密二高刘惠勤老师
……
诗来诗往,余韵悠长,真是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时,也真的到了该“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之时,年轻真好,趁年轻发现自己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年轻真好,趁年轻还有好多机会发现自己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年轻真好,趁年轻可以早早地开始这一段好长好长的路,年轻真好——
张良田教授的语文核心素养论让我重新认识了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一篇杨绛先生的《老王》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金子般”的小人物,错了,原来一直都是错的——文眼是“愧怍”,而我们却习惯性地读成了老王的“苦”与“善”;一篇《岳阳楼记》让我重新认识了范仲淹、滕子京,重新认识了“记”,错了,原来全都错了,连文体都搞错了,竟然还读出了文章中的美与大气:脊背透凉,冷汗直冒,还有多少文章被误读,而最终被误讲,误传承?一直以为自己备课很用心,虽不至旁征博引倒也不是信口胡诌,但终究暴露了自己的贫乏,知识的短板。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可细思:讲《老王》却从未看过关于杨绛先生的作品,没有了解过世人眼中的杨绛先生;讲《岳阳楼记》从未翻阅过《宋史》,没有调查过当年的社会背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往往还渴望——此时恐怕用“奢望”或“幻想”会更加合适了——自己的课可以博学洽闻如深谷幽兰,妙趣横生似鱼翔浅底,殊不知竟然是木石鹿豕贻笑大方!悲矣!痛矣!
钱理群先生曾在《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中提到语文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书法、朗读、文本解读能力。扪心自问,我都不能过关;钱理群先生定义的语文教育需要爱读书、爱写作、爱思考的语文老师,扪心自问,我还不能算是。书不可不读,书必要长读。
“我们的教学,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保卫民族语言,坚守汉语家园。”这是都德的《最后一课》给我们的启示,振聋发聩。语文不是可有可无,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她不仅承载着人文性,她更是根,是本,是民族的根本。今日方知我选择了一个神圣职业中最神圣的工作。我想我只是教人学语文,现在我知道了,不止如此。今日再说出“传承与理解”“任重而道远”,份量极其地重,重逾千斤,因为这是责任。
吾辈同侪,你可曾一直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如此伟大,可曾不辜负这伟大?天下的莘莘学子,你可曾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更是民族的精魂?学好语文,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
任重而道远,当慎之!慎之!
刘蓉芳老师以微课为例的互联网 时代教学创新与探究让我看到了未来语文教学,甚至是未来教育的模样。中国大学MOOC、天天练、学渣乐园、Camtasia Studo、Microsoft PowerPoint 2016、狸窝、问卷网、草料二维码、摄图网、千库网、站长素材、秋叶PPT、锐普PPT等等,这些先进实用的APP,我几乎都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看到过,几乎都认真阅读过操作指南,几乎都很郑重地收藏起来,因为觉得很有用,但也仅此而已,从来没有实践操作过,没有真正学习过。而今天的刘老师不止一次提到今天课堂上她所讲的“神器”几乎都来源于自己在闲暇时间的摸索。不由得想起自己对学生说过的那句话:我说到,你知道;我说到,你知道并做到,这就是普通人与学霸之间的距离——做到。不想今日自己竟成了反面教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今看来“见贤亦宜自省”,正该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并知错能改知行合一,方为上策,不致堕落。警之!警之!
陶妙如教授的不教策略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玩具、工具、量具的身份属性“三具论”,平视、仰视、俯视的观察方式“三视论”,读书、读人、读自己的思维方式“三读论”,儒家、道家、佛家的人生规划图,一诗一轨一朝代的古诗词赏读,一诗一群一时代的现代诗品鉴,一文一图一时代的现代文学阅读……无不体现着“教课、教学、教育、不教”的最高境界。她说“做强了自己,不说都有力量!”她说“大师,起先也是初学者。”她说“古典今文幻想,常思量!读他懂他用他自由创! 语文扬,国学昌,国家旺!自有国人长盛国长强!”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除了办公软件没有什么还会支持复制粘贴的功能,陶老师横跨5个年级担任3个班班主任10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有人可以成为第二个陶妙如,但也会有千千万万个陶妙如奋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做一个优雅的人,但没有谁规定优雅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没有谁规定智慧的老师都必须怎么样。我很庆幸,自己在讲唐诗前,先简单讲述了古诗的分类和渊源;在讲《杜甫诗三首》时花费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了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讲述了边塞诗和田园诗的区分和特征;在讲宋词时,系统讲述了词的起源和发展:我的诸多“无用功”竟与陶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只是还是太浅薄,仍需深入挖掘,多方实践,前路漫长。
黄晓莲老师的“跟课文 学写作”的单元主题作文的构想与设计很有引领性和指导性。作文教学的四环节:经典回放,写作选点(阅读提炼);选点突破,笔法指津(指导应用);写作演练、佳作评点(评改升格);写作支援,名作赏读(提升丰富)十分具有实践价值。或者说,黄老师的理论为我们平日里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在坚持进行部分的作文螺旋式规划训练,只是我们不知道这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的融合,缺乏了三年一贯式的团队眼光和合作,缺乏了系统性的实践和升华,只是零星地操作,一路以来都是缺乏底气和自信的蜗行,所幸,我们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其实,我们都囿于急于求成,以致最终也会败在急于求成,而教育急不得,这是规律。
记得六小龄童在他的《行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自己的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而一个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国人不仅不去弘扬,还去践踏恶搞,这就是可耻的了。高旗举老师用湖南乡音从山水洲城讲起,谈到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谈到湖南精神的特质与转型,湖南人骨子里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余秋雨语),使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轨道硬生生让你们湖南人给扭了个方向”——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气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怎样来的,便是不忘本,可事实上,我们真的很认真地去了解过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呼吸的每一丝空气吗?我们真的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今天是踩着多少人和哪些人的血泪和信仰才换来的吗?我们真的明白自己身上流着怎样的骨血吗?……也许这也是教育应该也必须要做的事吧!因为只有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掂量清楚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才能有勇气和信念担当起这肩上的重担。
或许每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会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日子久了,或许有的人还会一如既往地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有一天会到来;或许有的人已经开始慢慢怀疑、感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无奈。胡艳老师一语道破个中就里——“心好累”、“不想干”、“我不行”,这是职业倦怠的信号已响起。
我庆幸,课前三问——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人生能够重来,你还会选择当老师吗?你还会选择当语文老师吗?你还会选择在现在的单位当语文老师吗?——前两问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但第三问我没有,但我想,答案或许还是肯定的吧,因为我真的感谢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每一个人。我庆幸,22道测试题的测试结果均不在倦怠期内,可也许是因为工作年限太短,当初的凌云壮志还未在繁复冗杂的工作中消磨殆尽,或许夜已阑珊火将熄灭我还未察觉,或许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这份热情会一直留存。
给你10000元(10000元=时间 精力 生命),你愿意付出多少追求你想要的?你追求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一门技能?一个仆人?一张周游世界的机票?……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座图书馆:有5人竞价,从1000元开拍,每轮增加100元不等,直至3600元,“3600元一次……3600元两次……3600元……”——“5000”,我举起了手,喊出了价,一片惊呼,老师问我竞价成功的感受,我实话实说“心中没有波澜。一片空白。因为我只是需要书。我在等。所以直接出价5000,但不会再加。”我清楚书是一切的源泉,是“渔”,所以鱼会源源不断;是“道”,所以术不会百无一存。但我也清楚,“天地本不全,要努力,但不要过分强求”(六小龄童《行者》),随缘就好,勿存执念。
去年第一次做课题,现在连课题名字也说不全了,不过还好,虽说立项后没有更加深入地加以研究,却能保证结项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和小组成员的原创,每一个案例都曾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出现。唐良平教授在讲校本教研的方法与策略时说,如果我们把课题研究当作教学过程中的必然形态,就不会“没时间做”、“不会做”。事实上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平时的留心观察和记录,又怎么会在短短几个小时里写出长达八千余字而重复率不足百分之十的结项报告呢?唐老师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地详细解读了如何有效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准备——集体研讨——修改提纲——撰写教学设计——信息反馈,最终形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包)、如何进行主题教研活动(问题:调整分析,提炼主题——计划:围绕主题,制定策略——行动:教学实践,验证完善——总结:反思提升,评价重建——实践:过程检验,重新发现)、如何进行课例型校本研修(前期知会 三知:知课例、知主题、知目标——群组预热 三预:预学理论、预设教学、预制量表——课堂实践 三课:课前碰头、课中观察、课后会议——总结提炼 三结:观察小结、磨课归结、反思总结),还特别强调要有理论支撑做到“教中研、研中实”和专家引领做到“走对路、有突破”。唐老师给出的都是高屋建瓴的科学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但终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否真的有所收获,全在自己能否“做到”,我要试一试。
语文从哪里来?是什么?走向何方?——在周敏教授提出质疑之前,作为语文人的我们似乎从未真的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语文“三味”(本味、真味、出味)漫谈正一点一点拨开雾里看花的语文世界。“站在墙角/回味海的味道。——《盐罐》”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这便是语文——言语,语文的“本味”。让学生写两行诗,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生活的美自然而然漫淌在心湖流露于笔尖。“语文课程是对言语形式内在规律的解、悟、化的课程。”这是语文的“真味”。要想“出味”,根于文本细读、妙自教学立意、实在课堂事件。还好平日里备课做到了老师说的“狮子般的唯我独尊,骆驼般的广泛吸纳,婴孩般的纯真”,唯有兼采百家又独具一格,方能成为无可替代的自己,但道阻且长,不容停息,要时刻警醒,不可怠惰。
一向喜欢古诗文板块的教学,很多学生时代不以为然的篇章,今日读来确能撩拨心弦,古人古朴的文字妙不可言、逸飞的情思绵柔悠长。刘兵老师一句“不要因为古诗文教学而给孩子带来习惯和思想的负面影响”振聋发聩。古诗文教学的序列性问题的确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课题,什么时候只读文,什么时候要知意,什么时候要质疑,什么时候该品人,什么时候该启智,的确值得我们深思熟虑。“读一文,知一人”,既要兼顾精讲又要引导广览,还要涉及课内与课外、考试与素养、字词与文化,用刘兵老师的话讲,就是“教研的思维,灵动的方式”。
从来老师怕主任,欧阳根根反热忱——班主任工作的情理法趣。这是为期一周的培训的最后一节课,有幸聆听隐退三年后刚刚复出的欧阳根根老师14年班主任生涯(15年教龄)的幸福心声。她说,带班的过程就像和学生谈了一场恋爱,所以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爱;她说,教育有三个境界——接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和点化生命,所以要尊重生命,要带领学生幸福地走向幸福;她说,她最喜欢一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谚语;她说,一个好老师应是一个深刻(专业扎实、终身学习、善于反思)而且生动(善于表达和表演)的人;她说,班主任的专业化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顾自己五年来的工作历程,两年的班主任工作,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两次接任班主任工作都经历了一番思想挣扎:从情感上,不愿意,因为实在是不愿意“事务连绵终日疲累,学生纠缠心力交瘁”;从理智上,不得不愿意,因为我知道这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必修课,是长久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必经之路——每一次都是理智占了上风。每一次接任班主任工作,我都告诉自己要记录下每天的点点滴滴,可事实上每一次最多都只能坚持半年,每天都要熬到凌晨收笔次日凌晨起床的日子实在太难熬,尽管强迫自己再坚持坚持,但终究无济于事,毅力并不是万能,精力才是基石。可我不甘心,为什么疲劳成为了生活的主题?可也只有做了班主任才能体会到某些看不见的忧愁与欣喜。忽然间觉得,应该学点儿心理学,学点儿“道”(有别于“术”),或许在学生眼中“妖孽一点儿”,更容易“收服人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论学习,经验吸纳,实践操作,反思总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班主任之路才只是跨出了一小步,路漫漫兮不可推,吾将上下而求索。
坐在讲台下的感觉真好,尤其又是坐在讲台下第一排的C位感觉真好!做学生的感觉真好!为期一周的学习在各小组各显神通的汇报展示中画上了圆满的记号。
2018年7月16日10:50 大巴车缓缓驶离酒店,湘江水一如来时静谧在阳光里。
11:30,准时到达长沙南站。
13:35,我们踏上了归途,湘江的水韵依旧缭绕在橘子洲头。
17:21,准时踏上了黄河大地。
结束了。
新一轮的征程也该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