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让李治继位:李治成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世民为何让李治继位:李治成李世民的接班人毕竟,谁也不想有一个残忍暴戾,喜怒无常的顶头上司。第二点,在两位兄长的争储之战中,李治一度置身事外,也不展露才能,一切低调行事。在别人斗得不可开交,甚至落马时,他却是“岁月静好”,这一番做派无疑让世人高看了他。加之,李治一贯保持“宽仁孝友”的形象,这对亲身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和二嫡争储的满朝文武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后来,随着朝中局势的变化,加之,瑞石之兆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导致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唐太宗不得不重新考虑此事背后所蕴含的神秘意义。当然,此事只是李治引起唐太宗注意的一个引子,他能顺利登上皇位还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点,在李治粉墨登场前,朝堂上有权参与皇位争夺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二人已经斗得是两败俱伤。嫡长子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涯已然走到了尽头,再无力回天。而嫡次子李泰在争斗中,虽占有优势,却也因锋芒过露而成为了众矢之的。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此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了长安。
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了太上皇,之后,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然而,大唐到了第三代,皇位便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手中。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是,李治的政治手段,真不能与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日而语,甚至,连自己的皇后武则天都不及。历史评价其承贞观遗风,行事颇为稳重,但是,后世却对其“弱夫”的形象印象深刻。
李治尚为晋王之时,曾有人于太原一处发现奇石,石头表面纹理天成,最为奇特的是上面还呈现着“治万吉”三个字,这被时人认为是瑞兆,一时传为佳话。不过,此时的唐太宗,尚未有立李治为太子的考虑,所以,就不曾过多关注。
后来,随着朝中局势的变化,加之,瑞石之兆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导致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唐太宗不得不重新考虑此事背后所蕴含的神秘意义。
当然,此事只是李治引起唐太宗注意的一个引子,他能顺利登上皇位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点,在李治粉墨登场前,朝堂上有权参与皇位争夺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二人已经斗得是两败俱伤。嫡长子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涯已然走到了尽头,再无力回天。而嫡次子李泰在争斗中,虽占有优势,却也因锋芒过露而成为了众矢之的。
第二点,在两位兄长的争储之战中,李治一度置身事外,也不展露才能,一切低调行事。在别人斗得不可开交,甚至落马时,他却是“岁月静好”,这一番做派无疑让世人高看了他。加之,李治一贯保持“宽仁孝友”的形象,这对亲身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和二嫡争储的满朝文武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毕竟,谁也不想有一个残忍暴戾,喜怒无常的顶头上司。
第三点,对于手握大权,如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而言,君主仁孝,这不仅是守成之主该有的德行,还意味着自己能否掌控君王,以确保自己的权势、地位不被剥夺。
太子人选关乎朝廷社稷,唐太宗一时之间也是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
而李泰的才能唐太宗是了解的,但是,却担心他容不了人,上位后做出迫害手足之事。唐太宗欣赏李治忠厚良善,却也知道他优柔寡断的性情,恐难成大器。
然而,在唐太宗举棋不定时,李泰却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当时,汉王李元昌刚因反叛而被赐死,正巧李元昌与李治颇有交情,正是这一点让李泰觉得自己抓住了李治的把柄。于是,就以此为要挟,恐吓李治主动退出储位之争。经此一遭,李治如惊弓之鸟,整日忧心忡忡,魂不守舍。
李治的异常被唐太宗看在眼里,再三询之下,李治向太宗禀明了实情。如今,唐太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儿子手足相残,本就因李泰性格而在定储一事上犹豫不决,此事一出,唐太宗对其更是不满。在《旧唐书·濮王李泰传》中,记载了李承乾最后的关键一击,彻底打碎了李泰的太子梦。
一日,李承乾觐见,经过谋反案后,唐太宗对他是恨铁不成钢。
当时,李承乾这样对太宗说道:“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是,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此话说的合情合理,同时,再次提醒了唐太宗,李泰一旦为帝,大权在握,因争储结下了怨恨,李承乾怕是性命难保。
为避免玄武门事件再次重演,唐太宗最终决定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为了能让李治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子,唐太宗很是动了一番心思。在太极殿中,唐太宗召见文武百官再提立谁为太子一事,此时有了前面的铺垫,满朝文武都认为李治仁孝当立为嗣。
最终,在百官的拥护之下,李治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国太子。但是,此时的李泰,却对宫中形势毫不知情,亲自带领百余名侍卫去往了太极宫。谁知,刚走到位于太极宫西面的永安门,侍卫就被全数撤去,随后,自己也被强行带至肃章门,囚禁于北苑。
待到一切尘埃落地,李泰被免去官职,降为东莱郡王,遣至均州。
李治于贞观十七年被立为太子,看似这条路走的格外顺利,但是,这不仅是因为李承乾与李泰两位“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经历过因权势兄弟相残的惨状,所以,他宁愿将儿子“贬”至远方,也不愿后人再步自己的前尘。
六年后,唐太宗去世,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在朝中众大臣的扶持下,他开启了“永徽之治”。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与此同时,他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显庆五年后,他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参考资料:
【《新唐书·太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