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经济指标:解读经济指标一
各种经济指标:解读经济指标一库兹涅茨创立的GDP统计方法,是从国民收入的角度统计一年内的总产出,即整个经济体的总产出会作为收入最终分配给劳动者、政府和企业,劳动者获得工资,政府获得税收,企业获得的部分可细分为折旧和盈利。此后经过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GDP逐渐演化为日益完善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和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库兹涅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密不可分。1934年,这份体检报告出来了,经过了对1929年以来的税务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就业工资和服务业的调查估算,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数据收集和整合,实现了对于1929年以来的国民收入的统计。这就是GDP统计理念最初的由来。库兹涅茨递交的报告结论非常惊人,美国的国民收入在1929年到1932年减少了一半。据说当时尽管经济还处于萧条中,但这份报告卖得十分畅销,每份售价20美分,第一版4500份很快就售罄了。更重要的是,罗
本期提要- GDP这个经济指标的历史成因、演化推广
- GDP三种核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增加值法
- GDP在中国的应用
- 名义GDP和实际GDP 的区别
为什么要先说GDP,因为他是真正的指标之王,理解GDP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确定为国际通行的经济衡量指标的?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价值。
GDP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的,中文名叫国内生产总值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对经济总体表现的最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他是如此的重要,因而被称之为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它比喻为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
那么历史上GDP是如何产生的呢。GDP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前后两届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都致力于将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拯救出来。但在制定应对大萧条的政策时,却发现只有股票指数、货运量和残缺不全的工业生产指数可用于参考,根本没有一个指标能够反应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貌。好比一个人只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却不知道自己具体的健康数据,那医生是不可能对症下药的。
于是当时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找到了一个叫做库兹涅茨的经济学家。希望他的团队能够对美国经济进行一次从头到脚的体检。
1934年,这份体检报告出来了,经过了对1929年以来的税务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就业工资和服务业的调查估算,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数据收集和整合,实现了对于1929年以来的国民收入的统计。这就是GDP统计理念最初的由来。
库兹涅茨递交的报告结论非常惊人,美国的国民收入在1929年到1932年减少了一半。据说当时尽管经济还处于萧条中,但这份报告卖得十分畅销,每份售价20美分,第一版4500份很快就售罄了。
更重要的是,罗斯福总统在公布新的复苏计划时,直接用了报告的数据,并且在1938年的国会预算案中使用了库兹涅茨更新后的内容,也就是说,GDP的发明对于当时的美国政府退出的政策所覆盖的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胡佛总统只有股票行情指数和货运的车辆数据,而这些数据完全无法构建一个完善的经济图谱,而掌握了GDP指标的罗斯福,则能够从容的调度全国的政策,这就是经济指标的重要价值。
此后经过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GDP逐渐演化为日益完善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和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库兹涅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密不可分。
GDP的收入法核算库兹涅茨创立的GDP统计方法,是从国民收入的角度统计一年内的总产出,即整个经济体的总产出会作为收入最终分配给劳动者、政府和企业,劳动者获得工资,政府获得税收,企业获得的部分可细分为折旧和盈利。
这就是收入法GDP核算的基本方式,即GDP=工资 税收 折旧 企业盈利。
GDP的支出法核算20世纪40年代,美国参加了二战,战时经济的客观要求是需要掌握国家都能生产哪些产品,以及生产了多少,这样才能方便国家安排整体的生产计划,生产出足量的满足战争需要的产品。这就是支出法GDP核算的由来。
在这里打个岔,说起来,GDP和战争有非常大的不解之缘,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40年的时候发表了 一篇著名的文章《如何为战争付款》,他就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准确的宏观数据,那么我们就无法做准确的战争动员和战争筹款,那么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这也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转折点,经济学家不再仅仅是学术上的讨论者,不仅仅需要对私营经济状况的好坏来进行研究,而是真正能够进入政治经济决策的核心部门,来指导政府根据数据来制定政策。
回到GDP支出法核算,支出法的基本理念是: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只会有四个去处: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其中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的产品和服务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外国进口,不是本国生产的,不能计算在内。
所以GDP=居民消费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在现实场景中,很多国家的政府项目是分摊到消费和投资两个项目中,因此GDP常常分解为 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项。
总结一下收入法和支出法的区别:
- 收入法表现的是本国本年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分配。
- 支出法表现的是本国本年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使用。
- 收入法的各项,表现的是,谁分配到了多少最终产品与劳务。
- 支出法的各项,表现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是如何使用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夫又提出了第三种GDP核算方法——增加值法,又叫生产法。统计方法是将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增加值进行加总。
所以最终产品的价格来自于各个环节对产品的增值。比如铁轨是经由铁矿石开采——冶炼——锻造定型等诸多产业链环节最终得到的,所以铁轨的价格也就等于各环节所赋予的增加值的总和。所以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举例:三种GDP核算方法的区别和逻辑一致性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上述三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假如有个 伐木工砍伐木材,卖给造纸厂,木材价格5元。造纸厂将木材变成纸浆,纸浆价格10元。接下来将纸浆变成纸张,纸张价格20元。造纸厂将纸张卖给文具生产厂,文具生产厂将纸张加工成笔记本后卖出给学生,笔记本价格35元。
我们先从支出法的角度看,生产的产品最终被学生消费,消费价格是35元,所以GDP为35元。
那从增加值法的角度看,每个环节的增加值分别是5、5、10、15元,合计为35元,所以GDP为35元。
从收入法的角度看,这35元的销售收入最终会被分解为整个生产链条上的工人的工资、政府征收的税收、企业的机器折旧成本以及净利润,所以GDP=工资 税收 折旧 盈利=35元。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收入法着眼于销售收入的分配,支出法着眼于最终成果的用途,增加值法着眼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度GDP同比增速和总量数据基于生产法,但平常我们对GDP的分析角度主要基于支出法,即GDP增长来自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块的增长。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动趋势来形成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和预测。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构成GDP的这个三驾马车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为了保障经济增长的总目标实现,通过刺激投资来促进消费,或者通过刺激消费来增加投资和出口,这种观点都是颠倒了因果关系,GDP是一种衡量经济的指标,而不应该把消费和投资作为增加GDP的工具。
GDP核算在中国的应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使用的是源自苏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资平衡表,这一套体系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只衡量物质产品,不衡量服务业产值。
同时,当时普遍使用的工农业生产总值这一类指标存在重复计算。比如农民种出麦子,工厂将麦子加工成面包,在GDP核算体系中,只包括面包的最终价值;但在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口径下,工业产值是面包,农业产值是麦子,二者相加,相当于麦子的价值被计算了两遍。
由于这种核算体系逐渐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脱节,中国从1985年开始引入GDP核算体系,并从1992年开始彻底摒弃原来的物资产品平衡表体系,GDP也成为了最重要的经济指标,GDP的实际同比增速的变动就是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的“晴雨表”。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并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受此影响,增速出现严重下滑。
为应对GDP增速的断崖式下降,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支持政府基建、国企和房地产投资,中国经济2009年开始V型反弹。但刺激政策的后遗症也日益显现,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的情况十分严重。
到2011年,中国经济再度出现下滑,政府实行新一轮刺激政策,重点是给国企和基建融资,经济在2012年短暂企稳,但自此再也没有回到此前的高增长区间,经济“L”型开始形成。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地方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稳增长,同时房地产政策开始放松,鼓励居民贷款买房,稳定了房地产投资。直到2016年经济在底部企稳,并于2017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出口好转的带动下短暂复苏。2018年,中国经济再度开始下行,2019年一季度的各项数据则显示经济出现温和复苏的迹象。
大家可以看到每一次大的经济波动背后,都是GDP率先出现增速放缓,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经济刺激计划,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支持方案,因此,通过观测GDP的增速以及大家对于增速的预期,就够更好地预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GDP不是以数量来衡量的,而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的,但市场价格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从而涉及到计算GDP时采用哪一个价格的问题。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经济体2018年生产4斤苹果和3斤梨子,2018年苹果的价格是5元/斤,梨子的价格是6元/斤。2019年这个经济体生产了5斤苹果和2斤梨子,2019年苹果的价格是5.5元/斤,梨子的价格是7元/斤。
2018年这个经济体的GDP一共是38元。2019年的GDP呢?
如果按照2019年的价格计算,该经济体2019年GDP是41.5元。因此2019年该经济体的GDP同比增速为=9.21%。
但是我们很容易看出,2019年GDP的增长不仅有数量的变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苹果和梨子涨价了!如果不考虑涨价的因素,依然用2018的价格来计算的话剔除价格因素,2019年该经济体的GDP总量是下降的。
由于价格的变动不代表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了,我们更关心实际产品的价值的增长,所以我们需要以相同的价格计算不同年份的GDP,这样进行跨年的比较才有意义。
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也出现过名义GDP和实际GDP出现巨大的差别的时期,比如1994年,名义增长率达到了36.4%,而实际GDP的增长率只有13.1%,那中间出现的巨大的差值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而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比率我们称之为GDP平减指数。我们在后面讲通货膨胀模块的时候,会详细展开说。
国家统计局每季度公布GDP的绝对额和同比增速,其中“绝对额”是按本年价格计算的“名义GDP”,而“比上年同期增长”则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同比增速”,大家需要注意辨别。
总结本节与大家来分享了GDP这个指标的历史成因、演化推广。GDP三种计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增加值法。以及GDP在中国的应用,最后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