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老字号书摊:深文化摆书摊起家的
长沙老字号书摊:深文化摆书摊起家的罗湖二横街的瞭望书店内景每晚5点,是周边工人下班高峰期。那时深圳公共文化资源欠缺,在周围都是大片黑暗田地的环境里,书摊上支起的小灯,是北方工程兵们的精神灯塔。一直到夜晚12点,书摊的客人络绎不绝。《佛山文艺》、《家庭医生》《琼瑶》《金庸》《三毛》……无论是经典文学还是武侠言情小说,不少是需要“预定”的抢手货。八卦岭的瞭望图书馆配中心从摆地摊到“一天50万营业额”1984年的深圳,泥头车往来穿梭,高音喇叭里放着“社会主义好”的口号,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各关口涌入。蛇口南油集团门口,南水村口,花果山公园,昏黄的灯光下,相文中将麻布袋里的书一本一本拿出来,如数家珍地摆放在地上。
诚品生活撤出深圳的新闻还未平息,深圳老牌书店博雅便以艺文空间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7月3日,覔书店福永店、观澜店开业,加之6月的红山店,逆势连开三店引发业内关注。
疫情影响下的图书市场尚且瞬息万变,在信息爆炸、纸质图书式微的工业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行业早已暗流涌动,经历几番洗牌。
瞭望书店开业批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里有一家老牌书商——瞭望,自1987年成立,业务横跨零售、批发和馆配,获“广东省十大民营书业企业,全国优秀馆配商”“龙岗区重点文化企业”“改革开放40年民营书业四十强企业等荣誉,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它是如何做到的?或许你可以从创始人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八卦岭的瞭望图书馆配中心
从摆地摊到“一天50万营业额”
1984年的深圳,泥头车往来穿梭,高音喇叭里放着“社会主义好”的口号,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各关口涌入。蛇口南油集团门口,南水村口,花果山公园,昏黄的灯光下,相文中将麻布袋里的书一本一本拿出来,如数家珍地摆放在地上。
每晚5点,是周边工人下班高峰期。那时深圳公共文化资源欠缺,在周围都是大片黑暗田地的环境里,书摊上支起的小灯,是北方工程兵们的精神灯塔。一直到夜晚12点,书摊的客人络绎不绝。《佛山文艺》、《家庭医生》《琼瑶》《金庸》《三毛》……无论是经典文学还是武侠言情小说,不少是需要“预定”的抢手货。
罗湖二横街的瞭望书店内景
“记得当时有人说我们,卖两本书赚有好食。”深圳瞭望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相文中笑着回忆,当时读者们高涨的热情,让他感觉到这是一片蓝海。从花果山到电子大厦,都曾留下相文中摆书摊的足迹。
1985年,深圳特区(不含宝安县)销售各类图书368万册,销售额达250万元。广东全省各地新华书店图书销售统计表显示,无论是图书销售额增长幅度,还是人均购书量,深圳名列第一。
这一背景下,相文中从瞭望书店经营。1987年11月在罗湖区人民北路二横街,面积近200平米的深圳瞭望书店正式开业,成为罗湖的新晋“文化地标”,而附近的解放路新华书店也不过160多平米。
1986年,位于荔枝公园西北角的深圳图书馆正式落成,各种书报亭、小书店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开起来。
“八九十年代,有不少书店的采购员直接来我们店里选书,批发一两千块钱还算比较小的客户,有的一种杂志就能批发几千上万本,琼瑶,梁羽生、金庸的小说都是上千套地卖”,相文中回忆,《佛山文艺》《知音》《家庭医生》等刊物非常受欢迎,批发最多可以打到7几折,“收钱时候大都是5块10块的,高峰期一天能有50万营业额,收的钱都是用麻袋装的。”
馆配中心内景
“最高峰20多家店”遇实体书店倒闭潮
福田八卦岭片区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它“美食一条街”的标签,而鲜有人知的是,这里还藏着曾经广东省三大图书批发市场之一、深圳最大民营图书批发市场——深圳市书刊批发市场。
八卦岭工业区541栋经营后到512栋占地2000㎡的空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书店,高峰期曾达到30多家书商,而拥有9个铺位的瞭望书店就曾是它们的其中一员。1995年,作为第一批入驻深圳图书批发市场的书商,瞭望书店同时大力拓展零售业务。
从泰宁百货到长城大厦,再到南山的海雅百货,都能见到“瞭望”的牌子,业务也从单纯的图书扩展到文具音像制品和儿童游乐场,高峰期时店铺数量多达20家。
“1996年罗湖书城开业,接着友谊书城、亿康书城等一些连锁书店也来了,逐渐淘汰了市场上一部分小规模的书店。”瞭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萃英告诉记者,随着深圳经济文化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尤其在2004年深圳第一家书吧——物质生活开业后,她隐隐感觉到,传统图书行业的震荡在所难免。
罗湖二横街的瞭望书店内景
在电子图书资源和网上书店的冲击下,2005年,全国掀起了一阵实体书店倒闭潮,深圳也不例外。2008年,“瞭望”的零售实体店也都全部关闭。
这么多年接触一线的经历,最让郑萃英印象深刻的是,深圳读者阅读喜好的变化,也映射出这座城市的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比较喜欢故事性消遣性的内容,所以杂志卖的好;90年代电脑普及,学习类技能类的书籍销量会更好,比如学习五笔打字,word等初级计算机类的书籍卖的比较好;后来慢慢的深圳人口从劳动型转向人才型,文化哲学社科类受欢迎,大家读书层次越来越深。”她说。
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深圳的特点是变化很快,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种变革是企业最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面对图书行业的风起云涌,相文中察觉到,不改革继续做零售和批发是没有前途的。于是在2002年,瞭望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尝试探索转型新路——馆配。
第一个单子在2003年。东莞一家图书馆对馆配业务进行招标,从一位做图书馆业务的同行那里,相文中第一次接触到馆配的全流程:采购-配送-图书编目加工,贴标、上架。
馆配中心内景
郑萃英说,和以前批发业务完全不同,馆配业务的配送方案要根据单位需求制定。“比如社区图书馆要兼顾老人和孩子,学校图书馆则需要适合老师和学生阅读的书目,而且对业务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编目工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拿到国家图书馆、深图(等)的编目上岗证书”,于是,他们不断对内部改革的同时,也在向外拓展业务、拓宽进货渠道。
“刚开始没有特别好的出版社渠道,一个月就跑几趟北京,一家一家单位拜访洽谈,争取合作。” 目前瞭望实业与全国400多家出版社及100多家出版商保持着良好合作。
2005年,瞭望实业的馆配部门正式成立。从第一年不到100多万的营业额,到第二年的近千万,高峰期可达一个多亿。2010-2011年,他们的市场向广西、海南、湖南、贵州等周边省份辐射,
相文中并不认为转型已经成功结束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才是坚守的不二法门。2012年,公司成立教育装备部门,将业务范围从为图书馆供货,拓展到为图书馆提供从设计到软硬件配置的智慧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及建设、为学校提供音乐、美术、书法等功能室配置方案及建设。2018年,公司成立图书馆服务部门,将业务拓展到建设+服务,为学校及图书馆提供阅读推广及运营等服务。
2015年,公司正式搬到龙岗。现在龙岗区有图书现采基地3000多平米,常年配备最新图书20多万种,包括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必读、幼儿绘本、教师用书、各大平台畅销榜等图书。
这家民营实体文化企业能坚守33年的秘诀是什么?“第一是信誉,第二是踏踏实实做服务的精神。”相文中这样认为。
【记者】郭悦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