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二三五六厂为什么没有四厂?一代人的半生回忆
有一二三五六厂为什么没有四厂?一代人的半生回忆大同798文化博览园(原大同煤气公司)但庆幸的是,还有一些工业遗产在改造后重获新生, 还有一些被定格在照片里,存放在平城记忆馆之内...他们所在的厂区不以小区命名,而是用代号表示:616、428、3528、大能、大齿……这些数字与代号代表的是一个个封闭却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那些洒满汗水的老厂房被淘汰废弃,曾经的厂医院、厂学校换下了“子弟”这个牌子,合并到了地方,从此成了子弟们脑海中的一个地名。大同老厂要么迁址,要么合并、要么破产,有些老厂的旧址都被推倒重建成一幢幢现代高楼,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
说起大同,很多人的印象是“大同蓝”和“旅游之都”,殊不知曾经的大同作为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城市。第二产业也是占据全国重要地位!
拥有中国华北第一个大型水泥厂——大同水泥厂、华北最大的现代化糖厂——大同糖厂、全国最大的矿务局——大同矿务局、市内重要的工业企业有大同煤矿集团、大同电力机车厂、大同齿轮厂、山西橡胶厂、山西柴油机厂、大同第二发电厂、大唐云岗热电厂.....
但是这些更细致的记忆只属于在这座城市里散落着的一个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数量庞大,几代人都曾扎根在集体,他们的后代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厂子弟。
80年代,大同生产线老照片
他们所在的厂区不以小区命名,而是用代号表示:616、428、3528、大能、大齿……这些数字与代号代表的是一个个封闭却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那些洒满汗水的老厂房被淘汰废弃,曾经的厂医院、厂学校换下了“子弟”这个牌子,合并到了地方,从此成了子弟们脑海中的一个地名。
大同老厂要么迁址,要么合并、要么破产,有些老厂的旧址都被推倒重建成一幢幢现代高楼,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
但庆幸的是,还有一些工业遗产在改造后重获新生, 还有一些被定格在照片里,存放在平城记忆馆之内...
大同798文化博览园(原大同煤气公司)
大同煤气厂1990年8月正式投产,供应晋北地区千家万户生活用气,功勋卓著,是我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煤气公司旧址的一部分已经被改造为——大同工业文化博览园,在工业遗存为基础上,摇身变成了文艺风,赋予了旧址崭新的艺术生命。
大同柴油机厂(原厂名为国营六一六厂)
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家150系列、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生产厂,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1994年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
目前照片的上的旧址变成了活动中心,作为俱乐部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厂职工与家属子弟相聚的场所!
大同齿轮厂(原大同综合机床厂)
大同齿轮厂1958年建厂,至今已经有52年的历史,其实最早并不叫大同齿轮厂,当时叫做大同综合机床厂。而后直到1963年,大同综合机床厂更名叫做大同农业机械配件厂,一年后,也就是1964年,再次做出调整,更名为大同齿轮厂,到了1997年大同齿轮厂完成公司化改革,变成了山西大同齿轮集团有限公司,隶属山西省属于国有资产有限公司。
2011年整体搬迁改造升级后,不断发展,创造了无数个行业内国内第一的荣誉!
大同汽车制造厂
大同汽车制造厂曾是大同汽车修配厂的前身,筹建于1954年,正式建成于1956年。起初名叫大同汽车修理厂,后改名为大同汽车修配厂,1989年更名为汽车制造厂。工厂产品形成汽车制造、石油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制造、挂车制造和汽车修理五大系列,成为山西省重点中型企业。
当年的大同火车站都可以随处可见云冈汽车与塞北箭的广告,而今什么也没有了,曾经的辉煌已经定格!
参展汽车
第一批“大同”牌2.5吨载重车
大同机车厂(即机车厂)
始建于1954年的铁道部大同机车厂,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6个国有大型企业之一,2003年改制组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台三千马力燃气轮机车在大同机车厂诞生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全国铁路大提速,这样的老旧蒸汽机车已经逐步淘汰,可是大同机车厂的名字深入人心!新时代下,改革之后的大同机车厂仍在发光发,目前正在生产和谐3B电力机车,曾参与生产过中华之星动车组。
大同煤矿
大同煤矿下设永定庄坑、煤峪口坑、保晋坑、白洞坑、炸药制造工厂。1939年增加岩岭发电厂。1940年成立伪蒙疆特殊法人大同煤矿株式会社,社址设于大同县平旺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阎锡山即令晋北矿务局接收了大同煤矿,下辖煤峪口矿厂、永定庄矿厂、同家梁矿厂、四老沟矿厂、忻州窑矿厂、白洞矿厂、白土窑矿厂、平旺发电厂、火药工厂和修缮厂。
也正因为煤矿产业,外人想象里的大同是随处可见的“黑金子”,家家户户都有矿,穿着白衣都不敢绕城...
当然在那个年代大同不仅仅有以上的几家单位,虽然未一一提及,但是他们的影像都被收录在了记忆馆之内,一秒便让你回到了那个轰隆作响的年代!
曾经轰隆作响的车间早已喑哑,家属楼人去楼空,时间侵蚀着每一个角落,厂里存在过的一切痕迹都在慢慢被大自然蚕食。
时序渐迁,属于它们的工业时代已经翻篇,那些被改造的用另一种形象驻守在这座城市,它们似乎并不怕被遗忘,只要有人记得就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图片来源:平城记忆馆 清风影客 文章来源“大同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