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和猴子的情侣图:爱老虎油I
老虎和猴子的情侣图:爱老虎油I安徽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除了玉器以外,在青铜器中,虎的纹样更是广泛地出现。图片来自网络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虎”这个字。与此同时,古人将“虎”做成各种形态的玉佩。下图,是安徽博物院的一件春秋时期的玉虎,伏卧回首,全身雕刻云谷纹,脊背上有一穿孔,可随身佩挂。
自然界的老虎,几乎是伴随着古人类的身影同时出现,并一路走来。
从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在与虎共存的自然生态中,对老虎既敬畏又崇拜,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颇为独特的“虎文化”。
甘肃嘉峪关四道鼓心沟的岩画《群虎图》,从画面中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五只老虎的形象,充分反映了原始生态环境下,群虎的狩猎行为。
在河南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制作的龙和虎的形像。
图片来自网络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虎”这个字。与此同时,古人将“虎”做成各种形态的玉佩。
下图,是安徽博物院的一件春秋时期的玉虎,伏卧回首,全身雕刻云谷纹,脊背上有一穿孔,可随身佩挂。
除了玉器以外,在青铜器中,虎的纹样更是广泛地出现。
安徽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龙虎尊腹部,共铸有三组猛虎噬人的纹样,中间的虎头突出,瞪目张口,两边是对称的虎身,虎口下蹲着一个双臂屈举的人。
商代的青铜器上,“虎噬人”的形象比较突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在鼎耳外侧就铸刻着双虎噬人首。
图片来源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报道图片
收藏在国外博物馆里的商代“虎噬人卣”。
在这些青铜器上,祭祀的主题十分明确,这表明在文明早期,人与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至于两者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牺祭?人神?交媾?问题还是留给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吧。
图片拍自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
安徽博物院馆藏春秋时期的龙虎纹铜鼓座,1980年出土于安徽舒城九里墩一座春秋墓中。这是一只建鼓的底座,建鼓主要用于战争、祭祀、礼仪等重要场合。
在鼓座上沿一周,高浮雕铸有两两对称的猛虎与独角翘立的游龙,外圈上、下沿共刻铸150字的铭文,显示这曾是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的自用之器。
虎作为威严与权威的象征,代表着军事和战争。以虎的形象为“符”,作为调动军队的重要凭证,最早始于春秋,盛行于战国到两汉时期。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就是这样一件具有调兵作用的文物。这件文物目前只发现了其中的一半。
杜虎符的正面和背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西安的一位农民,平整土地时挖出了这块不起眼的铁坨坨。后来它被送到博物馆鉴定,经专家确认,这是一枚战国时期的错金铜虎符的左半边。
虎符规定:其右半存于杜国国君手中,左半在杜国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50人,其左符须与右符契合验证后,方能调动军队。但是如果遇到边敌来犯、烽火点燃的紧急军情,则不必会合兵符,可以当即采取军事行动。
从铭文上看,“杜”是指周代的杜国,因此,文物被命名为“杜虎符”。
左右两半虎符在军事行动中合而为一,这即是汉语中“符合”一词的原意。
虎的威武之气,象征着军人的勇敢与坚定。
古代兵乐器之一的錞于,也常以虎为钮,用于悬挂。
山东博物馆虎钮铜錞于上的这只虎,张嘴怒吼,势做猛虎扑食状,可不是一般的威猛。
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的一件馆藏精品——清·同治三年江南水师提督银印,上面是一只虎形印钮,虎为蹲踞状,刚毅威猛,身上纹饰清晰,头上刻有“王”字。印文以满、汉两种文字并刻,内容是“江南水师提督之印”。
虎的形象,除了在政治体系中极具威严以外,还被古人列为“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专门守护西方,成为护佑之神。
博物馆里收藏的这些汉代虎纹瓦当,彰显了两汉时期对“四灵”的崇拜。瓦当上,白虎的身体贴合圆形的瓦当形状,呈奔走状,威风凛凛。
瓦当做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之一,是筒瓦的挡头,用于遮蔽檐头、防止筒瓦下滑。
无独有偶,不单是中原汉文化,中华民族的其他文化中,虎的形象也处处可见。
图片拍自展览图板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战国虎形铜饰件,用红铜铸成,与虎纹瓦当中虎的形态极为相似。仔细比较起来,红铜铸的虎纹装饰,更具有动感,曲颈昂首,翘臀扬尾,野性十足。
图片拍自安徽博物院《锦绣西域》展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虎纹圆金牌,出土于乌鲁木齐阿拉沟墓地,距今两千多年。用金片捶鍱出老虎的浮雕纹样,虎的身体翻转卷曲成圆形,前爪置于颌下,后爪置于头顶,尾巴则内卷在身体之间。
有时候,文化面貌虽然不同,但其中的文化元素却是相通的。上述三件圆形的虎纹饰,年代相距不远,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秦汉以后,对虎的崇拜,变成了以“虎”寻求自然的护佑。
虎,走出统治阶层步入民间,从宫殿建筑的瓦当头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成为生活中的吉祥物象。
图片拍自安徽博物院展览
在汉魏晋时期的铜镜中,以四灵为主题或是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纹样中,常能见到虎的形象。
虎还频繁地出现在与人最为亲近的玉器上。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虎钮玉押,是元代正二品的尚书右丞范文虎所使用。玉为青色,顶端印钮雕刻成一只伏卧的虎,俯首盘尾双目平视,全身阴刻双线花纹,虎腹中部有一穿孔,可供穿系。
图片来自安徽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而宋代以后,出现在随身佩玉上的虎纹,往往变成一种神兽,人们称它为“螭虎”。
古人之所以崇尚螭虎,是因为它代表着神武和力量。
安徽博物院白玉螭虎纹环
螭与虎,本是两种不同的动物,螭的形象在先秦时期是与龙极为相似的,如青铜器上的蟠螭纹。
安徽博物院螭虎纹玉带扣
词条上是这么解释螭虎的:一,龙与虎,比喻勇猛的将士。二,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
《正字通》云:“或龙或虎为纽,非谓螭虎一物也。今俗连螭读误,合为一物云云。则以龙曰螭虎,自明 代已然。”
古书上说,天子玺印以玉制,以螭虎为纽,这说明螭虎也代表着王者权威。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氏,曾经使用过一方玉玺,名为“皇后之玺”,以和田白玉制成,上雕螭虎形钮,盘踞在印背之上,大有守护皇权的王者之气。
数千年来,虎从自然之中走进人类社会,又从高高的神坛步入百姓生活。“虎”的演变历程,从王权到平民,最后成为民俗文化的元素,中国人过虎年、生虎娃、穿虎鞋、戴虎帽。
来自吴志刚老师的文物讲解视频
虎年春节,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吴志刚老师,用拜年视频,向观众介绍了深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金代卧虎式瓷枕。
图片来自吴志刚老师的讲解视频
这件瓷枕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它以虎背为枕面,装饰着花卉图案。虎身侧卧,在棕黄色的虎身上,用黑釉彩细致地描绘出老虎的斑纹。
这只虎,就没有了虎虎威猛的气势,倒显得温顺驯服。
瓷枕是古人的日常卧具,生活中必不可少。以老虎纹样装饰瓷枕,除了虎的镇定驱邪作用外,虎形枕还能令人神魂安宁,不做恶梦。
都说:睡觉是最廉价的美容。看来,古人也深谙此理。
金老师说,年幼的娃娃,枕着虎头枕安睡,那可是含有长命百岁的祝愿在里面呢!
从古到今,虎,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人的视线;虎的形象,一直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艺术盛行的当代,艺术家从古代的“虎文化”中,汲取精华、采撷灵感,设计出与当代生活完全贴合的日常物品,连接了古今审美,传承着中华民族对“虎”的真爱。
图片来自安徽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虎年新创意:折叠红包,是今年春节的流行款,你收到这样的红包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报道
图片来自网络报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虎纹圆金牌”为创作素材(先前我介绍过的),创作了虎年贺岁系列,命名为“潮虎想象”,有帆布袋、定制口罩、冰箱贴等等。
图片来自安徽博物院展览图板
图片来自网络报道
敦煌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一块西晋时期的白虎雕刻彩绘砖为创意元素,完全采用了文物上四种原样色彩,用白、红、黄、墨设计出开瓶器上这只招财进宝的老虎。
图片来自安徽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龙虎纹鼓座摆件的设计灵感,来自安徽博物院的龙虎纹四环铜鼓座,采用3D打印技术,运用新型树脂材料和仿古青铜器工艺制成,并在上面铸刻金文“龙盘虎踞,一鼓作气”,呈现昂扬的龙虎精神。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于安徽博物院《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
热爱生活,读书写字,喝茶旅行,参观博物馆。
深读浅谈,说我理解的事物;格物致知,写我看到的历史。
我将随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