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发源地,孔子的思想集大成者
孔子的思想发源地,孔子的思想集大成者
1988年7月,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大会,会议主题是《21世纪的挑战和期望》。当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提出一个概念,“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为什么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还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呢?孔子的思想有什么能量能如此影响世界?这都要从孔子出生的时代讲起。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三岁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当时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正在土崩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华夏民族的共同体开始形成,这是中国人文化自觉的萌芽时代,所以当时古典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使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以及当下的社会秩序。
因为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关于当下的社会如何管理,仁人志士都在思考,关于世界的未来如何发展,每个人都忧心忡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是孔子,他是集大成者。
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仁和礼。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既是一种相互的体恤,也是一种内在的中枢之道,这种中枢之道表现在人伦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仁是一种人生哲学。礼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需要。孔子认为,人生的修行就是仁礼合一,由凡而圣。孟子继承其思想,逐步发展出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