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的来历讲述:李守奎续说
李字的来历讲述:李守奎续说甲骨文中没有“李”字,西周金文很少有人相信有“李”字,春秋文字未见“李”字,直到战国,才从秦文字中见到了确凿的“李”字和李氏,在楚文字中见到了相当于李的“”。看来靠书本上的考据也就这样了。我们还有另外一重证据——古文字和出土文献。李乃是当今第一大姓,据调查,我国内地李姓人口在2010年已经多达9500余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了。汉族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李姓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姓氏,原因何在?这不单纯是个生殖繁衍能力的问题,这里面有“文化”。李姓的形成过程是汉族形成的一个缩影,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文化核心,开放、融合,如长江、黄河汇聚百川而成其浩浩荡荡、波澜壮阔,李姓也是渐渐聚集而成其大,并不是我们姓李的比其他姓氏的人繁殖能力强。姓氏是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专门的学问,与每个人相关,又极有文化内涵。说简单了就是人代号的一部分,说深奥了那可能就深不见底了。假如有一天儿子问你:“我们为什么姓李?
姓氏是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专门的学问。李姓从何而来?姓李的老祖宗是谁?李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让我们跟随李守奎老师一探究竟吧!
续说“李”字与李氏
文| 李守奎
姓与氏有别,但早已不别。现在姓有定字,但古时可以不定。我们说“李姓大户人家”,也可以说“李氏大宅门”,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所以干脆就把它俩合并成“姓氏”,当成一码事。不过,书面语中常见李氏或某氏的称谓:“李氏的观点很有道理”,文雅而和气。听说过“李姓的观点很有道理”这样的称谓吗?不能有。口语中一旦出现“姓李的!”则一定是怒目圆睁的场合,但没听过“氏李的!”这样的怒斥。可见姓与氏在具体的用法上还是有些不同。为什么不同,其中一定有道理,但我们现在也不能开小差去管它。总之,或姓、或氏、或姓氏,不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就权当它是一回事。我们之所以称“李氏”,是因为要追祖溯源,在那个姓、氏有别的时代,李只能是氏。至于古代的氏无定字,虽然牵涉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条规律是被证实了的,也是下面的论证必不可少的依据。
李乃是当今第一大姓,据调查,我国内地李姓人口在2010年已经多达9500余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了。汉族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李姓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姓氏,原因何在?这不单纯是个生殖繁衍能力的问题,这里面有“文化”。李姓的形成过程是汉族形成的一个缩影,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文化核心,开放、融合,如长江、黄河汇聚百川而成其浩浩荡荡、波澜壮阔,李姓也是渐渐聚集而成其大,并不是我们姓李的比其他姓氏的人繁殖能力强。
姓氏是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专门的学问,与每个人相关,又极有文化内涵。说简单了就是人代号的一部分,说深奥了那可能就深不见底了。假如有一天儿子问你:“我们为什么姓李?”“因为我们的父亲姓李,父亲的父亲姓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老祖宗姓李,回答完毕。”如果再往下问:“姓李的老祖宗是谁?”“不知道!”“他为什么姓李?”“不知道!”“李姓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知道!”这种好奇心成年人久已迟钝,一问三不知,恼羞成怒:“一边去!”不是大家不知道,就连学者也说不清,但学者既不能让人一边去,自己也不甘一边去。
古代姓氏是家族门第的直接标志,人们的重视程度今天的人难以想象。比起人家姬、姜是周文王、姜太公的后裔子孙来,我们这些找不到祖宗的李氏子孙很是不甘心。如何是好?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古书里找一个时代最早、名气最大的人奉为祖宗。古书中记载的李姓名人比起姬、姜来,实在是不够古老。《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这已经是汉代的书记载春秋晚期才出现的事儿了。遍查《左传》《国语》等史书,有“李”字但没有姓李的,再往前推就更没有以李为姓氏的影儿了。这不仅使我们李氏子孙不甘心,连研究姓氏的学者也无法接受,尤其它还是大唐国姓,岂能没有了不起的祖宗?继续找!古书中没有姓李的,但有姓“里”的和姓“理”的,三个字同音,古书中又常通用,于是就推断理氏等就是李氏的前身。古代又有职官曰“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官。古代姓氏中有很多是以官为氏,例如司马、司徒,于是就推断我们的老祖宗是一位理官,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理”为氏,后人又写了同音字“里”和另外一个同音字“李”。那这位最早的祖宗是谁呢?《史记》曰“皋陶为理”,皋陶是谁?舜的法官。舜是谁?传说是禅让天下给大禹的古代帝王。这样,一竿子就捅到了传说时代,高古至极,说得头头是道,曲里拐弯,曲径通幽,但未能让人豁然开朗。老百姓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会有浓厚的兴趣,但没有考据的责任,更没有考据的兴趣,也没有相信考据的义务,剩下的就是就着自己所知来驰骋想象了。于是一些不太高明的传说就诞生了——老子他妈在李子树下生下了老子,于是老子就姓李了。这里的知识只有两点:一是名人老子姓李,古书上这么写的;二是李的意思是李树或其果实李子,生活里就这么用的。这两者之间该怎么联系起来呢?填进去一个产妇就成了。又说老子神通,生下来就能手指李树,于是就姓李了,这故事连产妇都不用加,轻轻一指,比“易如反掌”还容易。这种故事咱们都会编。写在纸上就是书,念一念哄孩子睡觉也能奏效,但当作历史,那可就糊涂透顶了,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许多汉字的阐释,与此类想象差不多,而越不靠谱的奇思异想越容易激起猎奇者的好奇心,就越有市场,所以汉字“新说”“新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话扯远了,以后找机会单说这个问题,现在还是回到“李”上来。
看来靠书本上的考据也就这样了。我们还有另外一重证据——古文字和出土文献。
甲骨文中没有“李”字,西周金文很少有人相信有“李”字,春秋文字未见“李”字,直到战国,才从秦文字中见到了确凿的“李”字和李氏,在楚文字中见到了相当于李的“”。
这是秦人的印,“李”字明明白白,李氏也明明白白。
上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经常出现,起初人们并不认识,后来出现的次数多了,音、义逐渐明了,字形也明白了,上面是“来”,下面是“子”,二者都表示读音,释读为“李”,所有的文例都可以读通。我认同这就是楚国的“李”字,出土文献中有很多楚国人姓这个姓。老子就是楚国人,这些人可能真与老子有血缘关系。从楚国“李”字的字形来看,“”与李树一点关系都没有。
十五年前,我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先秦“李”字与李氏的小文,很为这些学术界的新发现欣欣然,但也怅怅然。欣喜的是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战国时期,李姓已经遍布各地了。怅然的是,“”字都见于战国,没有找到更古老的源头,出土文献所得证实,老祖宗出现的年代不仅没有比司马迁的记载更早,而且司马迁所记载的春秋晚期有李氏也无法证实。在这里不仅要把过去的旧知换一种讲话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而且自己又有一些新知,借此机会一并说说,所以题目名之曰“续说”。
近几年参与整理研究清华简,见到更多新材料,《系年》中的“卿”就是古书中常见的“卿士”,“”通“士”是确凿的。《尚书》记载舜命令皋陶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意思是天下有点乱,我命令你做士官,好好用刑法治一治。司马迁翻译这一段时用“理”代替了“士”,这样一串联,“(李)—理—士”恰好串在一条线上了,“以官为氏”,皋陶就是祖宗的证据似乎更确凿。
去年广州古文字年会上,刘传宾博士以未刊稿见示,长文是讨论这个“”字的。一部分发表了,大部分未刊,未刊的比刊出的还重要。他综理诸说,认同“”字来源自“孷”,“孷”与“釐”一字异体。按照这个线索推,找到了西周时期“釐氏”的祖先。
西周金文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釐”字,有很多异体:
“釐”现在读音同“息”,是个很偏僻的字,但在西周可是一个常用字。上列这些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