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历的磨难是修行吗?修行必须经历苦难吗
人生经历的磨难是修行吗?修行必须经历苦难吗简单地把修行=苦难挂在一起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对修行的了解还不够透彻。不对的地方在于,如果只是为了吃苦而去“磨砺”,那就有违修行原意,反倒变成了自讨苦吃,终南山隐士有多少,证了道的又有多少?说实话,有点玄虚。我不是很认同把修行和苦难绑在一起的看法,这个观点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对的地方在于,修行人确实要去经历一番事情,才能完善自己的本心,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论。
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认为修行必须要经历苦难才行,问及原因,无非是当年悉达多苦修许久,亦或是割肉喂鹰、以身饲虎故事云云。再加上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某位高僧大德通过苦修证道的事迹流传,于是后学者便单纯地误认为修行必须经历一番苦难。
说下个人看法吧。
准确地说,修行中遇到的问题不叫苦难,而是自己选择的目标超出了目前能力范畴之内所导致的落差。
这些年来我陆续接触了不少修行人,有学佛的,也有学道的,一部分人会把修行等同于在苦难中磨砺,期待渡过几次苦难后就能涅槃证道。
说实话,有点玄虚。
我不是很认同把修行和苦难绑在一起的看法,这个观点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修行人确实要去经历一番事情,才能完善自己的本心,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论。
不对的地方在于,如果只是为了吃苦而去“磨砺”,那就有违修行原意,反倒变成了自讨苦吃,终南山隐士有多少,证了道的又有多少?
简单地把修行=苦难挂在一起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对修行的了解还不够透彻。
我简单地把修行人分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另外一种是无意识的,前者是在主观意愿下主动控制行为,后者是受到客观反馈后被动调整行为。
其中,有意识的修行人又可以更详细地分为法脉修行和人生修行,前者基于门派详细方法论学习,如武术、道术之类,后者则是基于国学智慧的践行。
对有意识的修行人来说,一部分会有着比较宏大的目标,诸如渡众生啦、助世人啦,但这些目标由于过于宏大而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不具备其实现的能力,于是修行人就陷入了所谓的“苦难”当中。
说白了,这个不叫苦难,叫理想主义者在面临现实主义时暂且无能为力的苍白,也叫过高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的脱节。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
我所接触的修行人大部分是理想主义者,这里的诸位同道应该也是此类人士吧?
诚然,修行人的目标很宏大,如我们道教早课常诵的一句“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便说明了一切。但理想归理想,还是要立足于现实,大宏愿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大宏愿下现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道教的“财侣法地”是一种执行方式。
宏愿只是举例,实际上,远超能力以外的目标也是大目标,这些目标因长期无法达成而逐渐成为一种执念,继而给自身不断积累着心理压力,当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会反过来影响现实行为,一个负作用闭环形成了:大目标、难实现、压力、挫败、痛苦、更大的压力、更大的挫败、更大的痛苦。
这是很多修行人弊病的来源,也许各位有听说某某学佛的居士自杀,或是某某学道的居士进了精神病院,究其根源,以上算是其中一个。
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怎样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呢?我的建议是:认清自己。
先认清自己的本心,确定好长远目标是什么;
其次梳理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达成目标的条件需要哪些;
其次去拆解,把目标化整为零,按阶段性去推进完成,
最后去坚定不移地执行,执行,执行!
哪方面能力缺失的自己努力去弥补,去阅读去经历去提升智慧,学不来的能力就寻求他人帮助,总之一句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求佛求神赐予,我就问一句,连努力都不去努力一把,妄想虚无的神佛赐予某种能力,这岂不是人生投机者?
认清自己不容易,既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不骄不躁;又要坦诚地接纳自己的缺点,不弃不馁。如《一人之下》老天师说的,“就算自己变成一头猪也要去接纳”。
对自己诚了,对外事外物也就更豁达了,去留无意,得之为缘起,失之亦为缘起,能明白这个道理那就真是安处尘寰了~
我还有一个看法很想分享给各位,大部分痛苦的根源在于智慧的不足。
常人遇到难题、困境会不自觉地抱怨和退避,这是因为之前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如果见识够广知识够深,一件事总能找到多种解法,不同的是各个解法所需要的成本区别而已。
稍微总结一下吧,我是很敬佩理想主义者的,更敬佩持之以恒的理想主义者,在面临现实无数次击打后依然能找到方式方法来实现目标的人,这群人创造了新的世界,也创造了新的生活,广大者如教员,细小者如你我。
很多年前不知在哪看到一句话,“世间无人不是修行人”,一直念叨至今,这几年跑过很多地方,见过不少人,见识过不同生命层级的不同生活状态,有公务员辞职开公司但也要陪着喝酒的,也有凌晨5点多出摊的。各家自有各家情,各自为着各自生活奔波忙碌,我把这类人归为无意识的修行人,因为他们是通过尝试、反馈、调整、再尝试一步步去接近生活目标。
如果非要说苦难,那修行人的苦难应该就是慎独过程中的枯燥与寂寞吧,是一场修合无人见的坚定不移,也是一场存心有天知的龃龉前行。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