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是什么关系?辽金夏一
宋辽夏金是什么关系?辽金夏一918年定都临潢[huáng]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族原为唐朝臣属(松漠都督府),907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吞并了契丹各个部落后,于916年称帝建国“契丹”。其中,北宋与辽和西夏对峙,南宋则和金南北对峙。辽朝为契丹族、金朝为女真族、西夏为党项族统治。一、契丹国(辽朝)建立:916年辽朝(916年-1125年),国号大辽,契丹文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国祚210年。
今日将辽和夏整理完毕,明日是金!
PS:更多历史看合集哟~
辽金夏:907-1234年
辽、金、夏,是主指中国历史上与两宋同时存在的北方主要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北宋与辽和西夏对峙,南宋则和金南北对峙。
辽朝为契丹族、金朝为女真族、西夏为党项族统治。
一、契丹国(辽朝)建立:916年
辽朝(916年-1125年),国号大辽,契丹文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国祚210年。
契丹族原为唐朝臣属(松漠都督府),907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吞并了契丹各个部落后,于916年称帝建国“契丹”。
918年定都临潢[huáng]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契丹屡次南下中原,946年,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攻灭后晋后确定国号为“大辽”,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直到1125年3月26日为金朝所灭为止。
除了辽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关国家。
1122年,天祚[zuò]帝北逃夹山,耶律淳于辽南京被立为帝,史称北辽。
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辽。
1211年西辽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
史学界对“契丹”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bīn]铁或刀剑之意,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与南方的中原政权长期对峙,而称“北朝”,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
辽朝926年灭渤海国,938年据燕云十六州,后灭后晋,自居为继承后晋的中原正统,即使之后退回北方。
依据五行德运说的五行相生规律,后晋的“木”德之后为“水”德,因此辽朝以水为德运,并相应以黑色为正色。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
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祥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契丹人)与农业民族(汉人)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
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
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常将辽朝(契丹,英语作Cathay或Khitan)当做中国。
1.1、唐太宗设立松漠都督府:648年
松漠都督府,是唐朝时管理契丹的羁縻[mí]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廿三,契丹帅大贺窟哥率领所部内属。
唐太宗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帅达稽部为峭[qiào]落州,纥[hé]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ruì]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一共为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
十一月廿四,于营州置东夷校尉官。
696年—717年,因契丹反唐,一度撤销。
安史之乱后,仅留空名。
耶律阿保机在907年,就是以原唐松漠都督府的辖区为基础,征服契丹各部建立大契丹国的。
1.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清辑本《旧五代史》改译安巴坚,汉名耶律亿,是契丹的第一位皇帝(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余七部,攻灭渤海国,在东北亚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帝国。
此外他还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商业。
神册元年(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
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葬祖陵。
1.3、契丹大字:920年
契丹大字,是契丹语的一种文字,与契丹小字统称契丹文。
1.4、契丹小字:920年
契丹小字是契丹语的一种文字,与契丹大字统称契丹文。
二、大艺术家耶律倍:辽初
耶律倍(899年—937年1月11日),是契丹迭剌部霞濑[lài]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契丹名图欲(或作突欲、托云等),汉姓刘,汉名倍。
他曾模仿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取笔名黄居难,字乐地。
他是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
他虽是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但并未继承契丹皇位,只是被分封到东丹国为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926年-930年在位)。
耶律倍作为统辖一方的君主,其政绩并不突出,但他文武双全,不但是统兵的战将,在灭渤海国的作战中多有建树,更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堪称有辽一代第一位大艺术家。
其子耶律阮(辽世宗)即位后追尊耶律倍为帝,以后的辽代诸帝除辽穆宗耶律璟外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耶律倍在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外,也常以其庙号义宗、第一个皇帝谥号让国皇帝和第二个皇帝谥号文献皇帝等称之。
三、疗的捺[nà]钵[bō]制度:920年
捺钵,是契丹语,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意为辽朝帝王的行营。
辽朝虽以辽上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这是因为辽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捺钵一语最早记载自马扩的《茆斋自叙》。《辽史》有“春捺钵”条:“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
辽朝皇帝每年只在上京暂住,经常迁移。每年两次,北面和南面官被召到捺钵商讨国事。皇帝游幸期间,由北面高官陪伴,一起生活。南面官则于冬天南下中京,处理汉人臣民的事务,只有一名丞相及几名文书充当皇帝的日常随从。
四、从契丹到大辽:946年
辽朝(916年-1125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五代朝后晋后,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
4.1、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
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大契丹国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
他在位20年,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其母为淳钦皇后述律平。
天显五年(926年),辽太祖病死于途中。
德光得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显为年号。
天显十一年(936年),他协助石敬瑭灭亡后唐,得到后晋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待遇。
会同元年(938年),他改皇都为上京,改革官制,划分南北二面,实行胡汉分治。
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汉制治汉人。
会同九年(946年),他倾国之师南征,为后晋败于燕州长城(今河北固安县)北部。
同年十二月,其所率军队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虏后晋出帝,灭亡后晋,改国号为大辽,年号大同。
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因民间汉人武装反抗此起彼伏,辽朝在中原的统治动荡不安。
耶律德光不得不罢兵北还,途中病逝于栾[luán]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终年四十六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武惠文皇帝,后由耶律倍子耶律阮继位。
4.2、头下军州:辽朝时期
头下军州,是辽朝特有的行政区划单位。
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外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允许横帐(皇族)诸王、国舅、公主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其节度使由朝廷命之。
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当,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道盐铁司。
4.3、取燕云十六州:936年
契丹支援石敬瑭灭后唐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
燕云十六州,又称燕蓟[jì]十六州或燕云之地,古中国地理名词,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蓟节度使所辖的燕、蓟等十一州,与河东节度使所辖的云、蔚等五州。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 000平方公里。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
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中原政府自秦汉以来控制的,及据中国东北至长城一带最重要的地方。
4.4、横渡之约:947年
横渡之约,为辽朝初期重要的历史事件。
辽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在灭后晋还师的途中,病逝于栾[luán]城杀胡林。
众将耶律洼、耶律吼、耶律安搏等拥立从征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孙子、东丹王耶律倍长子永康王耶律阮即皇帝位,即辽世宗。
皇太后述律平一直想将皇位传给其第三子耶律洪古,耶律洪古时任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也认为皇位非己莫属。
在述律太后的支持下,耶律洪古率军从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南下,与辽世宗军战于南京(今北京市)附近。
辽世宗所带军兵是辽军主力,耶律洪古不敌败走,辽世宗率军追击。
为了防止内战继续扩大,于当年闰七月,契丹贵族耶律屋质说服述律太后,出面在两军中进行斡旋,使双方罢兵和谈,最终达成和议,同意立耶律阮为帝。
史称此事件为“横渡之约”。
辽世宗
五、打草谷:947年
打草谷,指游牧民族如契丹士兵到敌方的领地或占领区内抢劫食物、货币,或其他物资,往往对敌国的平民百姓造成重大伤害。
《资治通鉴》记载947年正月及辽国军队四出“打草谷”,数百里无人烟。
《辽史·第三十四卷·志第四》载:“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其打草谷家丁,各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斫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伤老幼。”。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德光已灭晋, 遣其部族酋豪……括借天下钱帛以赏军。 胡兵人马不给粮草, 遣数千骑分出四野, 劫掠人民, 号为‘打草谷’。”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赵延寿请给上国兵廪食。 契丹主曰:‘吾国无此法’。 乃纵胡骑四出, 以牧马为名, 分番剽掠, 谓之‘打草谷’。”
金庸《天龙八部》写乔峰打猎时曾遇契丹兵至宋界打草谷归来。
六、宋辽战争:979-1004年
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北宋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战役。
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
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朝攻打辽国南京,未能成功。
七、辽圣宗:982-1031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辽朝及契丹第六位皇帝(982年10月14日-1031年6月25日在位),契丹名文殊奴。
他是辽国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49年,辽景宗长子,母皇后萧绰。
乾亨四年(982年),耶律隆绪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改国号契丹。
母承天皇太后萧绰奉遗诏摄政,室昉[fǎng]、韩德让及耶律斜轸[zhěn]、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dù],改革法度。
统和四年(986年)辽军大败宋北伐之师,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圣宗亲征,屡败宋军订立“澶渊之盟”,两朝各守旧界。
此后一百多年,辽宋未大战,为制扼宋,对党项施以拉拢之策。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辽圣宗正式亲政,在位期间,对内实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任贤去邪,仿唐制,开科取士,加强汉人在统治集团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达鼎盛,同时对外实行联合党项抗击宋朝之策,向周邻扩张。
辽圣宗耶律隆绪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所作曲达百余首,汉文化修养颇高,史称“道、佛二教,皆洞彻其宗旨”。
1031年辽圣宗驾崩,葬庆陵。
7.1、韩德让:241-1011年
韩德让(941年—1011年),契丹名耶律隆运、兴宁·尧哥,出生于辽国世侯大族,辽国大臣,政治家,祖籍河北玉田。
唐朝末期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被契丹人俘虏到辽国为奴,但到了韩德让父亲韩匡嗣时,由于能征惯战,成为辽国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
乾亨元年(979)七月,韩德让代父守南京,九月,宋军攻打南京,韩德让临危不惧,登城指挥守军抵御15昼夜,待援兵赶到,内外夹击,大败宋兵于高梁河(约在今北京外城一带),史称“高梁河之役”。
韩德让因功授辽兴军节度使。
乾亨四年,韩德让迁升南院枢密使,赐名“德昌”,成为汉臣中权势最大者。
韩德让从小就受到父亲在辽国征战的熏陶,有勇有谋,为辽国立下战功,萧太后更是赏识他,后来成了辽国的“摄政王”,撑起辽国发展的重任。
7.2、萧绰:953-1009年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契丹族,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辽朝皇后,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
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她也是辽朝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萧绰为后族重臣萧思温之女,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她被选为贵妃,五月被册封为皇后。
保宁三年(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景宗在位期间,萧绰即参决军国大事。
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贤去世,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萧绰开始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统和元年(983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萧绰主政期间,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及韩德让,在统和四年(986年)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同宋朝达成了澶渊之盟。
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归政于耶律隆绪。
同年十二月,萧绰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谥圣神宣献皇后。
次年,葬乾陵。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谥睿智(一说睿知)。
八、西夏:1038-1277年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又称邦泥定国(此属西夏语音译,西夏语意译为“大白高国、大白上国”)或白高大夏国等,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主要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民族在内的国家。
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国土占据黄河中上游,史称西夏,国祚189年。
西夏是一个佛教王国,兴建大量的佛塔与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
然而也是崇尚儒学汉法的帝国,立国前积极汉化。
虽然夏景宗为了维护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项、吐蕃与回鹘文化,并且创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后,西夏已经由番汉同行转为普遍汉化。
文学方面以诗歌和谚语为主。
在艺术方面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具有“绿壁画”的特色。
此外在雕塑、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8.1、定难军:881年
定难节度使,又称定难军节度使、夏绥(银)节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辖区大致位于现在宁夏。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为了削弱地方藩镇的势力,将振武、朔方两藩镇治下的部分土地拆分出来,另外设置了夏州节度使管辖。
唐末黄巢起义时,当地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带兵勤王。
882年因为平叛有功,拓跋思恭被赐姓李,任命为夏州节度使。
同年夏州节度使改名为定难军节度使。
党项李氏之后一直世袭定难节度使之位,907年唐朝灭亡后,李氏家族先后向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称臣。
982年,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因自己年轻,众心不服,主动率领族人到北宋朝觐,放弃世袭割据,当地被北宋控制。
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愿降宋,孤身逃亡,后联合周边党项部族,起兵夺回故土。
8.2、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年
夏景宗(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汉名李元昊或赵元昊,小字嵬[wéi]理,出身党项拓跋氏,为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
李元昊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为李姓,封西平王。
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放弃李姓,自称嵬名曩[nǎng]霄。
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字,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夏景宗建国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经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
河曲之战中,他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礼法延祚[zuò]十年(1047年),夏景宗恢复李姓。
十一年(1048年),夏景宗为次子宁令哥所弑,谥号武烈皇帝,庙号景宗,由幼子李谅祚即位。
8.3、西夏文:1038年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
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
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
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
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认为,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
九、宋夏战争:1038-1042年
宋夏战争,即北宋与西夏的战争,西夏在1038年独立称帝后,与宋朝进行的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
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
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
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
宋夏战争断断续续,主要有五次大的战争,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
十、辽朝重熙增币:1042年
庆历增币,辽国人称为"重熙增币",辽兴宗重熙年间(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国借北宋内外交困,迫使北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的历史事件。
由于,宋朝因不承认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的合法性,与西夏爆发了长达三年的战争。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庆历二年正月,辽朝本打算南下侵伐北宋,在征求张俭[jiǎn]的意见后,一面派皇弟耶律宗元和大将萧惠在宋辽边境制造侵宋声势,一面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
十一、辽夏战争:1044-1049年
辽夏战争,是北宋中期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中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之间的战争。
辽与西夏一向互相声援,夹制宋朝,后因争夺党项某部落爆发战争。
战争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在1044年(宋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辽兴宗为报复西夏在边境地区的挑衅而发动,出兵进讨叛辽附夏的党项部落,西夏出兵援党项,最后被西夏大败。
二是在1049年(宋皇祐元年,辽重熙十八年)李元昊死后西夏政权不稳辽国趁机为报复上次伐夏之败再次发动的战争,但是因为轻敌导致辽军先胜后败,最后辽夏议和,到了辽道宗时期辽夏两国关系恢复正常,西夏依旧对辽称臣。
十二、母党专权:1049年
夏景宗建国西夏并推行中央集权,虽然巩固了帝权,但同时与贵族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他独裁专制、日益骄淫并且贪好女色。
后宫之乱引来贵族卫慕氏的叛变(1034年)。
又中种世衡的反间计而错杀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并且迷恋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生李谅祚。
太子李宁林格与夏景宗因废母(野利皇后)夺妻(没移皇后)之仇,被没藏氏的弟弟没藏讹庞教唆刺杀夏景宗。
夏景宗死后,没藏讹庞杀太子,立两岁的李谅祚继位,即夏毅宗。
12.1、没藏【mò zàng】皇后:1000-1056年
宣穆惠文皇后(11世纪?-1056年),没藏氏,西夏景宗李元昊的情妇,李谅祚的生母,兄为权臣没藏讹庞。
李元昊称帝四年,杀野利遇乞,将没藏氏带进宫中。
美丽的没藏氏迅速获得了李元昊的欢心,成为李元昊的夫人。
李元昊去世后,又与野利遇乞的财务官李守贵和李元昊的侍卫官保吃多私通。
1047年没藏氏生子李谅祚。
1048年,李元昊被杀,其子以一岁幼龄即位,西夏的大权掌握在没藏氏和其兄弟没藏讹庞的手里。
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在某次没藏氏和保吃多去贺兰山打猎的途中,李守贵派人半路截杀,没藏氏逝世。
十三、滦[luán]河之乱:1063年
滦河之乱,是指耶律重元于辽道宗清宁九年(1063年)发动的政变。
辽兴宗在一次酒醉时答应死后传位给耶律重元后,重元与其子耶律涅鲁古就有谋夺帝位之心。
辽道宗清宁九年七月,涅鲁古劝耶律重元发动兵变,并和陈国王陈六、知北院枢密事萧胡睹等四百人联合谋反,其党羽却于举兵时归顺道宗,或者各自奔溃。
耶律涅鲁古被近侍详稳、渤海阿思及护卫苏射杀,耶律重元北逃自杀,滦河之乱以失败告终。
13.1、十香词冤案:1075年
辽道宗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
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
辽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并听信耶律乙辛的谗言,相信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而赐死皇后。
而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xùn],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
十四、刀伊入寇:1091年
刀伊入寇,是1019年中国辽朝女真族海盗入侵日本北九州的事件。
“刀伊”(とい)意即东夷,是朝鲜半岛高丽国对高丽北面及东北面外族人的蔑称。
刀伊入寇是日本史上第一次正式遭外国势力入侵。
“刀伊入寇”是日本本土历史上第一次受到来自大陆的大规模的武力威胁,故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一骑打的作战方式渐渐的变得稀少,虽然还不时有这种充满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事例出现于史籍(比如第4次川中岛合战中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单挑),但律令制下以健儿制、选士制为基础的军团军制却完全的确立了起来,各军团在统领的指挥下统一行动,不会再有此前那样原始的各自为战、单挑独斗了。
十五、辽天祚帝:1101-1125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或1156年),字延宁,契丹名耶律阿果。
辽朝末代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孙,辽顺宗(追封)耶律浚之子,母为贞顺皇后萧氏。
太康元年耶律延禧(1075年)出生,险为权臣耶律乙辛所害,幸得萧兀纳保护周全。
太康六年,守太尉、中书令,受封梁王,进封燕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
大安七年(1091年),成为皇位继承人。
寿昌七年(1101年),耶律延禧正式继位,年号乾统。
他在位期间,游畋享乐,无所作为,导致朝政腐败、人心涣散,内外矛盾激化,陷入内外交困局面。
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mín]起兵反辽,大败辽军,最终灭亡辽国。
耶律延禧为金兵所俘,受封海滨王,进封豫王,最终,客死异国,葬于显陵(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闾山)。
十六、海东青:辽末
海东青(学名:Falco rusticolus),又名矛隼[sǔn]、海青、鹘[hú]鹰,是隼属猛禽中最大的一种,分布在北极以及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原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
海东青身小而健,其飞极高,是狩猎中的重要帮手,能袭天鹅、搏鸡兔。
海东青可分为秋黄、波黄、三年龙、玉爪,其中纯白色的玉爪最为珍贵。
天鹅以珠蚌为食,食蚌后将珠藏于嗉[sù]囊,一说女真人训练海东青捕捉天鹅取珠。
金代世传有捺钵制度,是指在春水围场中围猎天鹅,泰和七年(1207年),“募民种佃[diàn]清河等处地,以其租分为诸春水处饵鹅鸭之食”。
金章宗曾亲纵海东青擒鹅,所以女真很看重这种猎鹰。
辽主天祚帝好打猎,每年冬天便逼迫女真族发甲马数百至五国城界猎取,“捕海东青于女真之城,取细犬于萌骨子之疆”,引起女真反抗,最终亡国。
洪武四年,有外邦呈海东青珍禽,朱元璋命群臣献诗,宋濂有“自古戒禽荒”语,唐肃亦呈一绝句,有“词臣不敢志归谏,却忆当年魏郑公”语,上不怿而起。
郎世宁亦画有两幅“白海青”图。